知乎周源:我們重新定義了“知識”這個詞

知乎周源:我們重新定義了“知識”這個詞

導語:周源發現,“知識”開始變成一種任何人進行連接的方式,內容本身,也就是知識本身變成一種介質。

文 | 張秋穎

11日上午9點,“青年領袖時間”主題論壇在2016年第十五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開始,知乎創始人周源在會上發表了主題演講。

作為知識問答社區,知乎上來自不同群體的知識經驗和見解,吸引了眾多80後、90後一代青年。但對於“知識”在不同階段的作用,周源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在2013年到2015年時,“知識”被認為是一種內容是非常合適的,因為它唯一的表現形式是給更多的人進行閱讀、消費。但現在,知識還被發現了另外一個特點,開始變成一種任何人進行連接的方式,內容本身,也就是知識本身變成一種介質。

過去五年,“知識”這個詞確實在被非常多的用戶,非常多的用戶的交流過程當中在進行一個重新定義。當我們周圍的內容變得越來越多的時候,其實我們更加在乎將如何以及怎麼樣被篩選了以後,能被我們使用。

周源認為,當內容變成人和人連接的一種方式,同時能沉澱下來把你的名片、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更擅長哪個領域,通過你的知識把你“名片化”的時候,大家就有了一種新的交流的方式,也有了一種新的讓別人認識自己的名片。

以下是周源的演講實錄:

大家上午好!我是知乎的周源,非常高興來跟大家做交流和分享。

其實我上臺之前蠻忐忑的,因為今天早上會議時間有點早,讓大家這麼早來聽分享,心裡還是蠻緊張的。

首先我來介紹一下知乎。知乎是一個知識的社交平臺,在過去五年多的成長經歷裡面,我們吸引了超過6000萬來自各個行業和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和職業人群。這些人在知乎上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他們都根據自己在某一個領域的擅長或者說是積累,正在跟全世界分享彼此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到今天,我們大概做了一個內心的總結。我們覺得知乎能不斷髮展或者是活下來,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一直堅持打造一個認真專業友善的、良性的社區討論氛圍。同時我們把內容的質量和用戶的質量放在發展的首位。到了今天,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非常方便去使用和消費知乎上的內容。他們每天在知乎上提問、回答、寫文章、參加圓桌,甚至通過知乎平臺出一本非常專業的書。或者是參與知識的線上的直播,他們每天產生的內容又源源不斷形成了很多優質的答案和文章,輸出到群。我們內心對知乎的期望非常一致,不僅可以變成一個社交的平臺,同時也是年輕人通過自己的知識跟世界連接的方式。

主持人在介紹的時候,提到大家現在都去找信息,去跟別人交流,會發現這個過程裡頭,會遇到很多需要進行篩選的信息,如何進行判斷。其實過去五年我們自己有一個感覺,知乎的發展從某個尺度反映了整個互聯網的變化。當我們周圍的內容變得越來越多的時候,其實我們更加在乎將如何以及怎麼樣被篩選了以後,能被我們使用。當我們周圍的媒介形態變得越來越豐富的時候,我們在乎在什麼地方,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跟什麼人進行溝通討論交流。

過去五年我們發現“知識”這個詞確實在被非常多的用戶,非常多的用戶的交流過程當中在進行一個重新定義。我們可能或多或少提到“知識”這個詞的時候,腦子裡還會想到課本上的知識,或者說是黑板上的知識。但是轉念一想不太對,因為“知識”在很長髮展時間裡面被網絡化、被碎片化、被再組織。

被網絡化,我們理解,凡是對我們大家有用、有價值的信息,在今天都可以被稱之為新的知識。力度完全不一樣,可能是今天產生的,可能還不是很完整,但是通過問答方式,通過大家交流的方式,產生豐富的一個完善的結果,然後再給到更多人來使用。我們自己做了一個總結,其實在過去一段時間發展裡面,知識的發展變化分幾個階段。

最開始,我們認為它是內容,或者說是一個內容的消費品。我在創業之前,我既做過開發,我也做過媒體,我寫過代碼,也寫過文章。後來我發現,當技術跟媒體或者說內容產業進行了一個非常深度的結合的時候,會產生一個很有意思的化學反應。也就是說內容行業能產生新的內容,但是科技行業或者說技術公司能去創造新的見識。第一階段也就是知乎從2011年至2012年,還封閉註冊的階段,你把“知識”認為一種內容是非常合適的,因為它唯一的表現形式是給更多的人進行閱讀、消費。

可以看,那個時候大家談到比較多的進行內容消費的地方都是門戶、博客這樣的網站,流量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流量的話,這些產品都不會產生大量的用戶的訪問、消費。但是這個過程其實發展比我們想像得要快。從2013年到2015年,伴隨著我們的開放,我們發現“知識”有了另外一個特點,開始變成一種任何人進行連接的方式,內容本身,也就是知識本身變成一種介質。

我拿知乎舉一個例子。因為知乎在最開始上面是沒有內容的,也是沒有用戶和用戶之間的關係。我們在生產什麼?我們幫助用戶連接沒有產生的內容。搜索引擎是幫助用戶連接已經產生的內容。當知乎一個用戶提出問題,幾百個用戶,上千個用戶關注這個問題的時候,你發現這個內容還沒有生產出來。是把對同一個內容都感興趣的人聚合在一起,為他們生產有用的信息。

第二個,從上線到現在,我們都沒有采用社交的引用。關注和被關注的關係都是新建,通過內容的方式,通過問答的方式去新建。以前有一個法律的問題,但是你在現實生活中成本很高,你不知道你家樓下剛好有一個律師能幫你解答法律問題。但是在知乎上通過問答的方式,你會發現你想認識的人,以及那些願意幫助你的陌生人,無非是提問的問題。你會有意外的驚喜。當內容變成人和人連接的一種方式,同時能沉澱下來把你的名片、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更擅長哪個領域通過你的知識,能把你“名片化”的時候,大家就有了一種新的交流的方式,也有了一種新的讓別人認識自己的名片。

當內容和知識變成介質的時候,這裡面產生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變化,就是有機會產生更大量、更優質、對大家更有用,在不同場景產生的新內容。我舉個例子,我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知乎作為一個社區和平臺是可以出書的。2013年開放以後,我們很快發現隨著平臺擴展,內容量在集聚上升。反過來,有很多人的自己的回答和自己領域的知識,已經成為了幾本書甚至十幾本書。

2014年我們做了一件事情,我們幫助用戶把他們某個領域的內容和知識沉澱下來的知識集結在一起出書。出書大家覺得跟有名的人有關係,因為我自己找出版社沒有人相信你能賣,所以不會幫你做。但是通過平臺,你會發現,一個普通人也可以把自己有實用性的知識沉澱下來出書,再給到更多的人去使用和進行閱讀。這就是通過問答方式產生一種不同形態的新內容。

到了2016年,我們在去年也發現消費升級是一個非常顯著的一個影響。因為我們發現信息消費領域的變化是非常顯著的。大家看起來更在乎什麼樣的信息是不是要有質量的,我能不能獲得它。如果我能獲得它,是不是可以通過付費的事情讓這個事情更加精準和延續。所以今年發現知識形態發生更進一步的變化。內容變成介質,從介質升級為一種服務,或者說可以定製化和個性化的知識商品。

我們在去年特別想做一件事情,去年是什麼時候?是“共享經濟”非常熱的時候。我們談到“共享經濟”的時候,都是把身邊的白領變成了各種體力工作者,比如說變成了司機。現在有人帶我從中國大飯店到北京西站,可能一個小時69塊錢。但是對於知識工作者來說,這個收入可能是比較低的,是跟他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的。所以我們去年在想一個事,是不是可以通過某種產品化的方式讓白領通過白領的方式掙錢。那白領通過白領的方式掙錢是什麼意思?你腦袋裡對別人有用的知識,那些信息,那些有可能幫到別人的東西能不能變成知識。所以去年我們做了很多的調研。

在今年年初的時候,我們就推出了一款產品“知乎LIVE”,把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有價值的知識商品化了。現在在知乎上,我們知識市場的知識分享者,每個小時平均的時薪已經超過10000塊。當有這樣的回報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們原來說知識是無價的確實是這樣的,因為知識其實是可以溢價的。我們希望把這個事情通過平臺化的方式搭建好。一方面,能幫我們很多的白領,也就是知識工作者,能去增加收入。這個很有價值。為什麼?每年到年底的時候,一出經濟普查的報告,大家都在說拖後腿。如果能幫助大家,把自己腦子裡有價值的信息變現,能帶來用戶價值的同時增加收入,我相信這個事情是可以做得非常長期的。

我剛才說了,它的形態在隨著過去媒介升級的過程裡面,從最開始的媒體變成介質,同時變成服務。現在你發現媒介升級的速度也是在加快的。雖然很多人說是移動互聯網進入下半場。但是我們看到移動互聯網推出很多新的介質,比如說前一段時間推出眼鏡。可能接下來就是你通過眼鏡點一下,解決你遇到的問題,讓你的眼鏡和你需要解決的問題場景更加緊密。

另外一方面,回到知乎的出發點,也就是回到五年多以前,其實我們跟現在的階段差別非常大。最開始我們剛剛上線的時候,包括我周圍的朋友都給了我中肯的建議。第一個就是這個事需要時間太長,好像不太好賺錢,你做這個事情還不如把你的時間、精力、團隊投入到時間短,更掙錢的業務上去。其實我這個人一直有一個認知,如果一件事情我們認定它長期會有價值,就有機會或者說一定要實現它。

我記得前一段時間貝索斯說,他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老被別人問到一個問題,在未來十年有什麼東西會發生變化,有什麼東西是新的變化趨勢?他認為,沒有被問到的問題是未來十年什麼是不變的,是很穩定的,什麼沒有發生變化一直存在,用戶需求的東西才是更重要的問題。他願意解答那個問題。在我看來從十年以前到十年以後,對用戶來說一直是他們的基礎需求,一直是非常底層的目的,但是一直沒有滿足好。比如說怎麼找信息,怎麼跟大家更好的交流溝通。沒有被滿足好的時候,你就值得投入大量的精力把這個問題修正好,一定會帶來產品體驗甚至需求上的代際性的變化。

我們開始組建知乎的時候,有很多的親朋好友會告訴我們,這個事情可能會很苦。但是我們做這個事情的時候,我們內心還是在想,我們一定要選最長的賽道。因為在最長的賽道里面才會發現,你在奔跑的過程裡會有大量機會看到你在50米的賽道所看到的。

在知乎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2011年到2012年是封閉的,我們希望社區的氛圍和用戶的習慣被沉澱下來,那個時候不光是搭建一個小型的知識社區。2013年開始開放,吸引了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非常多的用戶,那個時候我們做了很多的電子書和移動化的嘗試。到了2016年,知乎不僅僅是問答,這個時候我們把電子書變成了電子書店,做了知識市場的嘗試,做成一個面向廣泛知識消費者的知識平臺,能夠對相關的一些行業帶來積極的推動和改變。

我最後想說,知乎這個產品是面向在座的每一個人設計的,是為大家去改進產品的。我們希望能真的把這件事情做好,把知識分享做好,也能讓所有的知識付費為大家增加收入這件事情做得更長久。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