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榮的保險往事:理財險“教父”的滑鐵盧

一則上市公司公告將去年被帶走配合調查的華安保險董事長李光榮拉進公眾視線。雖然現在公眾對李光榮所知不多,但在保險行業,特別是在上一個10年的保險行業,李光榮顯然是個人物。

4月27日,銅陵精達特種電磁線股份有限公司(精達股份,600577.SH)發佈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李光榮因涉嫌行賄罪,被長沙市望城區人民檢察院批准執行逮捕”。

李光荣的保险往事:理财险“教父”的滑铁卢

李光榮 資料圖

李光榮擁有多重身份,他是特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特華投資”)董事長、總裁,華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安保險”)董事長、執行董事,華安財保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也是精達股份的實際控制人。2005年初,銅陵精達銅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將所持有的3168萬股(佔總股本的29.33%)精達股份的股權作價9500萬元轉讓給廣州市特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廣州特華”),後者一舉成為精達股份第一大股東。截至目前,共有3家李光榮旗下公司持有精達股份,其中特華投資持股21.8%,廣州特華持股1.83%,華安保險持股0.99%。

其實這已是李光榮第二次被捕。2002年8月,剛剛將華安保險收入囊中的李光榮在深圳被長沙市公安局刑偵大隊逮捕。當時官方給出的定論是,廣州特華投資公司是通過虛報註冊資本騙取公司登記而成立的非法公司,法定代表人李光榮則涉嫌偽造增值稅發票。69天之後,李光榮重獲自由,他後來在內部提及此次經歷時自稱“被誣陷”。

雖然兩次陷身於囹圄,但李光榮平素頗為低調。他之所以被關注在於他是中國第一個將理財型保險玩到極致的人。李光榮曾在2005年至2007年短短3年間,以理財險為突破口,以投資驅動規模,迅速將華安保險的資產規模從14多億元做到447億元,位列產險行業第二。此舉也一口氣填補了華安保險多年來的虧損窟窿。

從這個意義上,亦有人將其稱為後來那些憑藉萬能險在資本市場上興風作浪的保險大鱷們的“教父”。

但從2008年之後,華安保險這輛過山車又急轉直下。截至2017年末,華安保險的總資產已降為157.2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0.4億元,而理財險業務也早已成為歷史。

李光榮其人

在李光榮的交際圈中,既有海航集團這樣名聲顯赫的大型企業集團,也有昔日資本大佬德隆系掌門人唐萬新,以及被稱為德隆系遺脈的湖南老鄉“湘暉系”盧德之、盧建之兄弟。

不過在談及自身經歷時,李光榮常說,“我是種田出身的”。

李光榮1963年出生於湖南南縣,家中共有五姊妹,上有兩個哥哥兩個姐姐,自己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大學畢業後,性格靦腆卻又愛講義氣的李光榮最早在體制內工作,從上世紀80年代起先後擔任湖南省人民政府財貿辦科長、中國銀行湖南省分行證券部經理、光大銀行廣州分行業務發展部總經理等。

1998年是李光榮人生轉折的一年,他“下海”了。依靠此前在股市的一些積累,李光榮在廣州創立了廣州特華。同年,他又前往北京,開始在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財貿系半工半讀攻讀博士學位。此前,李光榮已獲得中南財經大學學士、湖南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2000年,李光榮在北京創立了一家新公司,即特華投資,當時在亞運村附近租了一間小房子。官網簡介顯示,特華投資是一家以從事證券投資、財務顧問、項目融資、企業併購等投資銀行業務為核心,兼以資產管理、創業投資、金融研究服務的投資控股公司。

李光荣的保险往事:理财险“教父”的滑铁卢

李光榮的博士畢業論文

一年後,李光榮從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畢業,畢業論文為《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公司併購問題研究》,指導老師為李茂生,答辯委員會主席為李揚,論文評閱人為王廣謙、吳魯念、何盛明。彼時,李揚為中國社科院財貿所副所長,後來歷任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中國社科院副院長等職務。

李光榮選擇併購問題作為博士論文題目,與其偏愛資本運作有關。他曾在公開講話時談到自己對資本運作的理解,就是拿自己的可以變錢的任何合法的東西,通過市場定價合法地變成錢,再讓這些錢去合法地生更多的錢,“真正來錢的,創造增值的資本運作,在於對身邊閒置資本的發現、發掘,並設法高效率地運作它。”

李光荣的保险往事:理财险“教父”的滑铁卢

李光榮(前排左二)與何盛明

李光榮與華安保險的故事開始於2002年。當年,李光榮通過特華投資聯合深圳市慶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深圳慶寶”)、廣州市鑫中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廣州鑫中業”)、深圳市深信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深圳深信”)、廣州市百澤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廣州百澤”)、廣州市澤達棉麻紡織品有限公司(下稱“廣州澤達”)、廣州利迪經貿有限公司(下稱“廣州利迪”)等6家公司,從華僑城集團等11家公司手中買下華安保險的股權以完成控股。華安保險也由此成為中國第一家民營控股的保險公司。

曾有朋友勸李光榮不要去做保險,畢竟他不懂這個行業。但李光榮堅持要闖一闖,他認為保險是一個平臺,有保費收入,有現金流,可以進行資本運作。

李光榮在資本運作上的長袖善舞也使得華安保險的發展有了更鮮明的資本印記;其推出的國內首個利率聯動儲金型財產險產品在保險業引發巨大反響,有觀點稱“與其說吳小暉等大鱷系巴菲特門徒,倒不如說,李光榮才更像是他們的‘教父’,他才是將投資型財險玩到極致的第一人”;與湘暉系、海航集團間的頻頻往來也使得市場對這位湖南籍神秘商人有了更多的猜測。

華安保險的第一次擴張:發行300多億理財險

李光榮清楚自己接手的是一家累計虧損27億元的保險公司。但當時華安保險在全行業的地位之低,是他沒有料到的,政府有關部門都怕沾華安的邊。

李光荣的保险往事:理财险“教父”的滑铁卢

華安保險總部大廈

對於華安保險的經營問題,李光榮在2002年下半年工作動員大會上做了一個總結,這是李光榮第一次與眾多華安員工見面。李光榮稱,華安主要存在業績急劇下滑、市場份額越來越小、賠款率急劇增加、利潤滑坡、員工收入處於同行業最低水平、人才流失嚴重、留下來的員工情緒不穩定、公司形象嚴重受損等八個方面的問題。

“我們特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為許多大企業做過財務顧問,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一家像華安的情況這麼複雜。”李光榮在會上談到。

當時華安保險80%的人在做車險等傳統險種,相當大一部分資源也用到了這上面。但車險業務不但不能實現盈利,還吞噬了其他業務的收益。2005年,李光榮提出要“堅決剷除車險毒瘤”的休克療法,明確要放棄不規範的傳統保險業務(包括車險、財產險、人身險)。

李光榮當時表示,今後車險經營必須嚴格按照保監會的規定,不允許有任何形式的其他外部成本和費用處理方式。他還在各地擴充了稽核監察人員,利用稽核監察體系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李光荣的保险往事:理财险“教父”的滑铁卢

特華投資

李光榮一邊“戰略放棄”不規範的傳統保險業務,另一邊將人力物力向理財險傾斜。

在精於資本運作的李光榮眼中,保險的發展,本質上應是依靠兩個輪子向前,即保險和投資。這一理念也或多或少促成了業內首個利率聯動儲金型財產險產品的面世。華安保險第一次擴張的資本積累也源於此。

2004年,華安保險發佈一款具有收益隨利率聯動特點的華安金龍理財型家庭財產保險產品。這款通過銀行渠道發售的與銀行利率聯動的理財險,當時是業內首創,而且當時保監會只批給了華安保險一家。

嚐到了理財險獲取投保資金短期成本低又能迅速帶來大量現金流的甜頭之後,華安保險在2005年迅速開始結構調整,在戰略目標規劃中要求理財險三年後佔據保費規模的半壁江山。2005年,華安保險的資產規模由年初的14.6億元,增長到年底的超50億元,其中理財險銷售達到34.7億元。華安保險官網顯示,自2004年7月3日後三年內,共銷售理財險產品300多億元。

在華安保險理財險的激進擴張的同時,也趕上了好時候。2005年,上證指數跌破1000點至998點,但從此之後到2007年,中國股票市場迎來了一場空前的大牛市,上證指數最高漲到了6124點。

這一波牛市把華安保險和李光榮推上了“高峰時刻”。2006年,華安保險實現了全面盈利,一年的利潤除了把以前年度累計虧損的窟窿全部填平外,還有一些剩餘。從2005年初至2007年底三年內,華安保險資產規模從14億元增長至447億元,在產險行業排名第二,市場佔比為11.3%;淨資產從資本金虧損發展到近50億元,位列產險行業第四。

這也是華安最輝煌的時刻。此後,等待華安保險和李光榮的是“下坡路”。

華安保險二次擴張:開1萬家連鎖門店

在資本快速積累的同時,李光榮又將目光轉向了保險營銷模式轉型。

2007年初,李光榮提出建設連鎖式營銷服務部。李光榮構想的是建立連鎖金融百貨商店,讓投資者可以像去沃爾瑪購物一樣“一站式”購買包括保險、證券等在內的金融產品。

這可以視為華安保險的第二次擴張,目標是建立1萬家連鎖門店。

一位接近李光榮的人士在談及門店模式時表示,中國許多地方對保險代理人很排斥,門都不讓進,而且有些保險代理人也不可靠,所以很多人一聽說推銷保險就把他拒之門外。中國的老百姓很相信“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門店模式也是迎合消費者這種心理,使有保險需求的人安心投保。應該說,建設保險門店是一種有益探索。

不過,李光榮心裡想的不止這些。他認為連鎖營銷模式可以獲得兩次價值提升:一次是房地產升值;另一個是網絡價值,他甚至說,在擁有1萬家門店後,就不再是“銀保合作”,而是“保銀合作”了。

李光榮的真正目標是金融控股集團。他在公司內部指出,一方面建設連鎖營銷服務部,另一方面金融控股集團的構建工作也不能耽誤,投資控股或參股資產管理公司、銀行、信託公司、證券公司等各方面工作也要往前走。

遠景很美好,但是營銷服務部建設本身非常消耗資金。按照李光榮自己的估算,開1萬家門店,平均每家店50平方米,按均價1.5萬元/平方米全部買下來就需要75億元資金。但是,華安保險本身並沒有這麼多錢,李光榮將資金來源寄希望於公司的上市。

從其內部多次談話來看,李光榮對華安保險上市的信心很足。在動員員工加快建設營銷服務部時,李光榮多次表示,不要考慮錢的問題。

然而,華安保險的上市夢一再落空。先是在2007年6月,華安保險試圖借殼華盛達(現為剛泰控股,600687.SH)失敗,後來2008年李光榮希望先通過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者再上市時,遇上了了全球金融危機,上市目標再次落空。

融資沒有進來,門店的建設卻已鋪開,加上金融危機就在眼前,李光榮遇到了壓力。

李光荣的保险往事:理财险“教父”的滑铁卢

李光榮 東方IC 資料圖

2008年9月8日,也就是美國雷曼兄弟申請破產的前10天,李光榮在華安保險召開“公司核心戰略推進宣導會”。李光榮在會上承認連鎖經營戰略推進中出現了問題:購房進度與開業進度不匹配,招聘進度與開業進度不匹配,運營結果與投入不匹配。簡而言之,就是購房、招人太快,開業太慢,同時已經開業的門店運營效果也不好。因此,李光榮提出戰略中心從建設轉向運營。

是年11月召開的“2009年公司運營工作部署大會”上,李光榮開始反思,投資和保險兩隻輪子有些厚此薄彼了。“常規保險收入少,絕大部分是理財險保障金收入。”李光榮說,“理財險保障金的成本長期看是很高的,尤其是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給付壓力會更大。”

這個時候反思似乎已經晚了。金融危機已經降臨,中國股市一落千丈,華安保險也進入了凜冬,門店建設以及理財險產品都給華安保險帶來了巨大的現金流壓力。

上述接近李光榮的人士指出,對股市的判斷正確,理財險就能大賺錢;如果對股市判斷不正確,賠付率馬上就成問題。所以李光榮最大的失誤,就在於2008年、2009年對理財險的判斷失誤。這個時候在股市上大手筆的人,大部分日子都不好,所以一下子弄得李光榮焦頭爛額。

與此同時,保監會也加強了對理財險產品的管控。華安保險的相關理財險產品沒能再獲得批覆,一些門店也相繼被賣出。

華安保險也從此漸漸走向了默默無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