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巨頭助推,藝術電影如何借勢而生?

互聯網巨頭助推,藝術電影如何借勢而生?

第1969期文化產業評論


近日,中國電影資料館聯手北影節官方舉辦“藝術電影推廣論壇 ”。淘票票宣佈將投入3億扶持20部高品質藝術電影,而貓眼、華夏等五家電影公司則聯合推出了“ART文藝片計劃”。互聯網巨頭的加入勢必會讓藝術電影進一步煥發生機。但不得不提及的是,藝術電影面臨的窘境實則是大眾與精英的社會博弈,而藝術電影自身也要將藝術性與商業性進行完美融合。事實是,縱然有外力加持,只有藝術電影形成自身的造血內容,其發展才能順暢而持久。


作者|汪雪倩

來源|文化產業評論

近日,中國電影資料館聯手北影節官方舉辦“藝術電影推廣論壇 ”。淘票票在論壇上宣佈加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將投入3億扶持20部高品質藝術電影。同天,貓眼、華夏等五家電影公司聯合推出了“ART文藝片計劃”。

互聯網巨頭助推,藝術電影如何借勢而生?

中小成本文藝片一直叫好不叫座,互聯網巨頭紛紛加入,通過互聯網宣發和產業鏈拓展及線上線下聯動,未來藝術電影票房與口碑倒掛的現象將能夠改善?國產藝術電影如何在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平衡中獲得藝術商業雙贏?

影院與互聯網巨頭聯手,藝術電影有救了?

近年來,藝術電影的動靜一直不小。

2016年10月15日,由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聯合華夏電影發行有限公司、上海暖流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百老匯電影中心、北京微影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就共同發起了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

2016年11月8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公佈了100家藝術影廳佈局和八大展映主題,覆蓋全國31個省市9家放映渠道公司。

2018年4月16日,淘票票總裁李捷在北京國際電影節“藝術電影推廣論壇”表示,淘票票正式加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成為合作單位之一。

2018年4月17日,由華夏、安樂、萬誘引力、完美威秀、貓眼等五家電影公司聯手推出A.R.T文藝片計劃,未來3-5年內,各方將聯合投入1億流動資金,製作10-15部文藝片。

可以說,此次互聯網巨頭的加入為藝術電影放映打通了影院外的播放渠道,互聯網的傳播速度快、受眾範圍龐大,為藝術電影的推廣大大降低了傳播難度。

在藝術電影市場遇冷的尷尬境遇下,的確,用互聯網思維、商業營銷方式推廣藝術電影,是藝術電影拓寬受眾、融入商業市場的重要之舉。面對刻板印象和悲慘現狀的雙重夾擊,不管是放映廳,還是互聯網,將熱騰騰的藝術電影送到觀眾眼前,勢必會影響部分觀影人群,改變他們的固有印象,繼而從中積澱出部分的固定粉絲,為藝術電影的發展做出貢獻。

藝術電影的社會危機與商業突圍

藝術電影的商業危機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從受到熱捧到跌下神壇,與商業的脫節和背後精英與大眾引發的社會社會危機使其逐漸處於曲高和寡、資金困難的尷尬境地。

  • 大眾與精英的博弈

不得不說,藝術電影一直面臨著傳播和盈利的窘境。觀眾不愛看,院線也不愛播。此前由馮小剛指導的大熱電影《我不是潘金蓮》雖然獲得了國際多項大獎,但萬達院線仍然不看好,只給出10.9%的排片率。而電影的最終票房也僅為4.83億,沒有達到5億保底票房,面臨賠付風險。

互聯網巨頭助推,藝術電影如何借勢而生?

如今的電影市場,票房輕易就能打破記錄,沒有過億都不好意思和別人說拍過院線電影。然而,藝術電影的市場卻分外狹小,第四代導演吳天明遺作《百鳥朝鳳》自2016年五月六日上映以來以豆瓣評分8.4分每日獲1%排片率,63歲出品人方勵下跪磕頭苦求朋友圈推薦,最終票房僅為8690萬元;王小帥導演作品《闖入者》在電影上映首日排片僅1.51%,王小帥發公開信請求觀眾“挺我”,最終影片票房僅975萬元。這樣的數字,著實讓人大跌眼鏡。

互聯網巨頭助推,藝術電影如何借勢而生?

名導演,名演員,國際認可,卻贏不走觀眾和院線的心。藝術電影因過度重視影片內涵而屢屢受挫。

院線公司認為藝術電影“叫好不叫座”,主流媒體和普通大眾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話語默契,即藝術電影是不受歡迎的小眾電影。而觀眾之間也流傳著“看藝術電影是裝格調的無聊之舉”的言論。從更深層次來看,這實則是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軟性對抗。

互聯網巨頭助推,藝術電影如何借勢而生?

這兩種文化之間正在努力劃清界限,而兩者之間也在拉開這一鴻溝,形成巨大的兩極分化。相比於此前的針鋒相對,大眾文化對待精英文化開始表現出視而不見的態度。不爭吵,不抗議,但藝術電影,卻被蒙上了灰塵。

  • 藝術性與商業性的良性融合

《中國電影的突圍之路—兼談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的特點》一文中曾指出,“儘管你是陽春白雪,但曲高和寡,讓片商的錢打水漂肯定沒人願意。電影不同於其他藝術形式,只需個人努力就能完成,它是一項集體項目,既需要資金的鼎立,更依賴廣大觀眾的支持”。因此,部分藝術電影的發展需要有機地結合商業元素。

事實是,國內外不乏成功的藝術電影案例,他們都很好的做到了藝術性與商業性的融合。如近日大火的美國藝術電影《三塊廣告牌》,直擊社會底層小人物,不僅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兩項殊榮,電影也獲得了世界觀眾的好評,北美票房獲單影院票房年度第三,國內票房突破六千萬。

互聯網巨頭助推,藝術電影如何借勢而生?

而中國電影如《芳華》,斬獲第12屆亞洲電影獎最佳電影獎,可以說獲得了藝術性上的高度認可。同時影片票房突破十四億,獲得了廣大觀眾的熱烈好評。電影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軍隊文工團青春少年們的夢想和熱血。故事中滿滿的時代風讓觀眾自然地感受到共鳴,產生濃濃懷舊情懷。

互聯網巨頭助推,藝術電影如何借勢而生?

歸根結底,藝術性和商業性是電影所具有的普遍特性,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不是對立的兩面,也不是你有我無的絕對單一化,只是這兩種特性在一部電影中所佔成分的多寡不同罷了

。真正優秀的影片是兼具藝術性與商業性、雅俗共賞的佳作。而這,也正是藝術電影未來轉型發展的核心問題。

想要走的遠,自身造血功能是關鍵

雖然此次互聯網巨頭的加入為藝術電影的進一步崛起注入了力量,但自身水平不過硬,觀眾仍然不會自發地進行觀看或社會傳播。

據調查顯示,目前85後觀影人群佔比最高,18-25歲年齡段觀影人數佔比處於第二位,絕大部分觀影人群集中在城市,而中國觀眾的觀影人群平均年齡不滿22週歲。觀影人群平均年齡的不斷下降自然會影響大眾審美偏好的整體轉移和對電影理解力的下降。

互聯網巨頭助推,藝術電影如何借勢而生?

再優秀的電影真正意義上也是需要給廣大觀眾而不僅僅是幾位評委放映的。因此,觀影人群的低齡化勢必使藝術電影在素材選擇上、內容闡釋上要儘量避免上世紀老套的環境定位,從當今生活出發進行創作。

中國藝術電影要想獲得高票房和大眾關注,首先要在觀念上出現根本改觀,脫離“非主流”和“邊緣化”的切入點,要相信通俗大眾化的電影題材也可以產生充滿藝術美的效果,重點在於如何講故事而不是故意講遠離世俗的故事。而在講述技巧上,更要拒絕主題先行與符號化敘事,鏡頭語言擺脫單一沉重的長鏡頭,讓影片節奏與觀眾的觀影習慣相契合。在中心內容上更要好理解、易理解,能讓觀眾產生感興和共鳴,只有貼近觀眾,進行本土化的人文關懷才是國產藝術電影的真正出路。

互聯網巨頭助推,藝術電影如何借勢而生?

藝術電影倘若自身不做出適應時代的調整以抓住廣大低年齡層消費主體,新老導演仍然固步自封高居象牙塔,則極有可能延續藝術電影被商業電影擠壓、最終禁錮在藝術展映廳且上座率低,互聯網點擊率低的悲慘情況。

一條產業線的成長固然需要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影院的配合,但萬萬不可因為有了“保護傘”而更加忽視電影產業發展整體趨勢而“為所欲為”,藝術電影,需要形成自身的產業體系和造血功能。

畢竟,擴大傳播量,不是根治問題的有效方法。

結語

互聯網的巨頭的加入足以讓我們看到國家扶持藝術電影的決心和誠意,也看到了電影人、電影公司的擔當與責任。但擴大傳播量並不能真正解決藝術電影市場狹小的窘境。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不過度彰顯作者的自我風格,藝術電影才能在逐漸轉好的背景下獲得質的飛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