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興推行生態殯葬,鼓勵家族合葬,一種新型節地墓碑

隨著土地資源環境壓力的加劇,節地生態安葬成為殯葬改革的發展方向,在全國各地積極推進。早在2016年,民政部九部聯合頒佈《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要求全國各地將生態殯葬的理念貫穿於殯葬改革的過程中,大力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發展綠色殯葬文化。在這一政策下,浙江省嘉興市積極探索推進樹葬、海葬、花葬等節地生態安葬,大力建設節地生態安葬設施和生態公墓,鼓勵家庭成員採用合葬的方式,提高墓位使用率,節約土地資源。

浙江嘉興推行生態殯葬,鼓勵家族合葬,一種新型節地墓碑

“家庭成員合葬”的新理念

在《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倡導建設單人骨灰安葬或雙人骨灰合葬佔地小於國家規定標準的節地型墓位,提倡地面不建墓基、地下不建硬質墓穴,墓碑小型化、微型化,最大限度降低硬化面積,並鼓勵家庭成員採用合葬方式提高單個墓位使用率。”使“家庭成員合葬”這個方式走進大眾的視線。

說起“合葬”之風俗,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當時,夫妻關係等人倫秩序尚未發展起來,通常都是同一家族或氏族的人葬在一起。後來,周禮的確立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夫妻倫常秩序逐漸完善, “夫妻合葬”隨之出現。至漢代 “夫妻合葬”已經十分流行,並沿襲至今。

浙江嘉興推行生態殯葬,鼓勵家族合葬,一種新型節地墓碑

“夫妻合葬”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家庭成員合葬方式。根據《浙江省公墓管理辦法》可知:“骨灰公墓墓穴佔地面積,單穴不得大於0.7平方米,雙穴不得大於1平方米。”夫妻雙方安葬雙人墓穴僅佔地1平方米,而雙方單獨安葬單人墓穴則要佔地1.4平方米。可見,雙人或者多人的“合葬墓穴”能夠有效提高墓穴穴位利用率,節約土地資源。

浙江嘉興推行生態殯葬,鼓勵家族合葬,一種新型節地墓碑

如此顯而易見的優勢,使得“家庭成員合葬”成為一種推進生態殯葬的方式,得到國家的大力倡導。而伴隨“家庭成員合葬”方式的推廣,家庭合葬墓碑也有了新發展。

家庭合葬墓碑的新發展

家庭合葬墓碑與傳統墓碑相比,更加追求藝術化和個性化。眾所周知,家庭合葬方式往往一個家庭佔有一塊墓地,共同建立一塊紀念墓碑。因此,家庭合葬墓碑是一個家庭的象徵,不僅是逝者安息之地的標誌,而且是維繫家族親緣關係的一個紐帶。

浙江嘉興推行生態殯葬,鼓勵家族合葬,一種新型節地墓碑

早在2013年,嘉興就創新推出了“家庭式深埋葬”的家庭合葬方式。這種合葬方式配合樹葬、草葬等生態安葬方式,將逝世的夫妻或家庭成員用可降解骨灰盒深埋於地下,上面種上花草,配套種植相應綠化,一兩年後與泥土融合,骨灰就可以迴歸自然。這種環保生態的安葬方式保證了墓地的可重複使用,待日後有親人離世後仍可陸續深埋於此處。因此,在此處墓地上建立一塊家庭合葬墓碑,作為家族文化的物質載體,以雕刻藝術和造型藝術的表現手法,在墓碑上融入家族的特色和榮耀,雕刻上每個逝世親人的名字,讓逝世親人的靈魂相聚天堂,而後世子孫也不用多處拜祭,只需在此祭拜即可。

浙江嘉興推行生態殯葬,鼓勵家族合葬,一種新型節地墓碑

不得不說,過去中國是一個家族社會,產生了祖墳、家族墓等文化產物,而“落葉歸根”、死後安葬祖墳,是回到親人身邊的一種靈魂歸宿。但是,在殯葬改革的推行下,逝者往生後一般集中安葬於公墓之中,代表家族文化的家族墓逐漸消逝,這對傳統家族文化而言,是一種遺憾。而現代生態環保的新型“家庭合葬”方式,不僅節約了土地資源,而且可以代代相傳,將逝去的親人靈魂團聚在一起,共同維繫家族的傳承,是一種對中國傳統家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對此,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