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的中国,什么职业最火?

20年后的中国,什么职业最火?

0

这类文章其实早已烂大街,不过你稍加总结,就会发现所有此类文章都基于两套理论派系:

派系一:基于市场需求和稀缺性的变化;

派系二:基于科技的变革。

所以就有了:

基于市场需求和稀缺性变化,提出的Top热门职业有:医疗产业、养老产业、健康产业、心理咨询师…

基于科技变革,提出的Top热门职业有: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3D技术…

如果对比父母年代的职业选择,你会发现,市场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确是两条影响热门职业的主线,但还有一条主线是人心的变化。

教师这个职业曾经一度被说成“臭老九”,那个年代知识匮乏吗?教师稀缺吗?是的。但是很少人去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人心搞的鬼。相信我,战胜市场需求,战胜技术革命,战胜理智的,唯有人心。

1

那个年代的职业选择就像那个年代一样,匮乏又质朴。

2

8090年代的职场,也逐渐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好友求职机构里的学生,将金融咨询和500强作为理想去向的占去了半壁江山,我每每上课时都会先问,投行里做什么?500强里哪类行业是你的目标?什么部门什么岗位是你的兴趣所在?答不上来的占去半壁江山。这一方面说明了朋友的机构是多有存在的必要,但也说明了大家都在追求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模糊的,是社会通过无形的力量告诉你该去追求的,不是由内而外自发探索而来的方向。这又说明了什么,在大家缺少实实在在的经历和体验时,有一种很强大的时代价值观已经让每个人默认了一个选择。是什么?

是像这个时代一样,迫切的渴望外部的认可,追求金钱的自由和所谓的成功。

说到此处,我实在忍不住想分享我看到过的一段话,我是个记性极差的人,但是曾经看过白岩松在描述中国第一次在亚洲赛场上扬眉吐气时的一段话,却让我每每遇到相似的情景都会很快想到那段话:

国门关了那么久,大门一开,太多的方面我们都有距离要追赶,每个人心中都有或轻或重的自卑。这个时候的中国,需要一种胜利的鼓励,证明我们自己能行,于是体育就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成为全民族关注的焦点。

我想,体育对于国家,工作对于个人,或多或少有点相似的意味。

3

之前与一个客户聊天,她女儿高中毕业,已经被国外某知名大学录取,但女儿坚持要推迟一年入学,因为她要去西部支教,她要去看看。真的就是这么简单:她想去看看。客户说:女儿有自己的主意,我也随她了。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我嗅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味道:是衣食无忧的生活保障、是父母开明的态度、是儿女自由的思想。我相信20年后,这三件东西将会带来职业选择的巨大改变。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在爸妈年代主导了职业选择的方向;

中间层的社会需求,尊重需求,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苦苦追寻;

20年后,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新新人类,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

我能看到的2个趋势是:

  1. 金融咨询500强依旧是热门职业,因为不可否认,他们是能带给人成就感,成就感本就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部分。同时,不可否认他们也是很有趣的工作,但是只是对一部分人来说,不会像现在表现出来的这么多。

  2. 会有一些本身就很有趣味的工作浮上热门职业榜单:艺术类、文学类、运动类、人文关怀类。

兴趣将逐渐回归真实

热门将逐渐代表心之所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