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時光|渝中往事,我的二十五中(一)

故城時光|渝中往事,我的二十五中(一)

故城時光|渝中往事,我的二十五中(一)

渝中往事

長安古寺讀書馨

文|朱新渝

圖|朱新渝

1963年9月1日,我從鄒容路小學畢業後進入重慶二十五中學初66級1組學習。

重慶二十五中學座落在渝中區新華路上的金碧山嶺,街道邊那高高的石梯階步上面便是學校的大門口。大門外的左側本有一郵電器材廠,後來因修建長江過江索道工廠搬走。現此處成為了長江索道渝中區起始端頭。學校創辦於1953年8月,2014年“重慶二十五中學”、“重慶二十六中學”合併後易名為“重慶鼓樓學校”。

故城時光|渝中往事,我的二十五中(一)

重慶鼓樓學校(原重慶二十五中學)

要說這個學校校址的來歷,卻是頗不尋常,這裡曾經是歷史上老重慶城中鼎鼎有名的古寺—長安寺所在之地。長安寺本名崇因寺,寺廟始建於北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訖今已有950年的歷史了。自建成之後寺廟香火就一直很旺,是重慶城中有名的大寺之一。大約從明萬曆年間開始,“崇因寺”改稱為“長安寺”,以後一直沿用至近代。

長安寺廟修建在重慶城中原來叫作大梁子(現名新華路)上的金碧山脊的最高處,當年佔地頗廣,規模宏大。寺廟背對長江,正面朝小什字打銅街方向,居高臨下,俯瞰老城,甚為雄偉。金碧山素有“渝城第一山”之美稱,傳說中大梁子是重慶古城的龍脈,金碧山長安寺便恰為龍頭。寺外山門牌額上原書有“第一山”三個大字,據傳為北宋蘇東坡大學士親筆題寫。平日寺廟香火十分興旺,加之廟處城中高地,視野開闊,除燒香拜佛之外,兼可登高攬勝,一覽市容風光。因此每逢初一十五更是八方善男信女紛紛前來朝拜進香,絡繹不絕。

故城時光|渝中往事,我的二十五中(一)

長安寺舊照

昔日廟宇後面尚有一條長安寺后街,由此街可下坡去到下半城一帶。

現在新華路重慶鼓樓學校大門外的石梯坎下面牆上,立有一塊石碑,碑中文字記敘了大梁子上這段軼事。

故城時光|渝中往事,我的二十五中(一)

元末風起雲湧,其中活躍於湖北四川一帶的主要是明玉珍(1331—1366年)領導的紅巾軍。

元至正十七年(1358年)春,紅巾軍領袖明玉珍引兵由巫峽入蜀,克重慶,並逐漸佔領巴蜀大半區域。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3年),明玉珍在重慶稱帝,國號大夏。大夏朝的皇宮在南岸大佛寺,辦事的皇朝就設在長安寺內,其國賓館設在距長安寺不遠的小什字羅漢寺內。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春,明玉珍病故,其子明升繼位。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夏朝為朱元璋發兵所滅。明升等一批人先是被送往南京監視居住,至明洪武五年(1372年),又被遣送至高麗,其後代成為現代韓國人的一支。另外有一些留在國內的明玉珍的後裔遂改姓為甘。

1982年大夏皇帝明玉珍墓睿陵在重慶江北城北上橫街重慶織布廠內發現,這是重慶曆史上唯一的一座農民起義領袖皇帝建制的陵墓。

故城時光|渝中往事,我的二十五中(一)

大夏皇帝明玉珍墓睿陵

1840年後,有一英國傳教士範約瑟,相中了長安寺,欲把它買下來改作為外國傳教堂。正當他賄賂官府取得同意並著手遣散寺內僧人之際,遭到了全重慶城紳商士民的一致反對,大家以此將割斷重慶城內龍脈龍頭為由,紛紛或去官府請願,或遞送訴狀直抵成都省衙。群情激奮之下,官府也害怕事情鬧大激起民變,遂不得不收回成命,長安寺得以保全。

民國七年(1918年),有佛源法師在寺內設立“長安佛學社”講解佛法,一時間名聲鵲起,四方前來聽講之人紛至沓來。

古老的長安寺中還流傳著一個奇異的神話故事:

相傳在很多很多年以前,重慶城裡發生過一次非常大的水災,百姓因為躲避水災而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原來這是有一條叫做“爛草精”的水妖在興妖作怪。長安寺的一位老法師決心要捉住爛草精,為民除害。於是老法師和爛草精水妖進行了激烈的搏鬥,戰至三天三夜五百回合,老法師終於降伏了爛草精,並將它用鐵鏈鎖住關在寺內大雄寶殿後面地下的一口深水井裡,上面還壓了一個巨石雕成的大烏龜,周邊有一千隻小烏龜團團圍住鎮邪。並告誡說這口水井無論什麼情況也不能打開,不然爛草精將又會跑出來興風作浪,禍害百姓。傳說在當時的大雄寶殿後面地道中牆上還描繪有老法師激戰爛草精的壁畫,栩栩如生。

1938年9月,一代民國才女蕭紅(1911-1942)來到山城重慶,1940年1月離開重慶飛往香港。在渝這短短一年多期間,蕭紅與端木蕻良在城內米花街衚衕(今八一路內)、中央公園(今人民公園)、學田灣等處輾轉居住,且都距長安寺不遠。於是蕭紅也曾去往長安寺遊覽並進香,回來後她寫就一篇優美散文,描敘了她在長安寺中的所見所思所慮,散文的題目就叫作“長安寺”。

接引殿裡的佛前燈一排一排的,每個頂著一顆小燈花燃在案子上。敲鐘的聲音一到接近黃昏時候就稀少下來,並且漸漸地簡直一聲不響了......

面對這安謐寧靜的殿堂,多情善感的女作家不禁憂從心起,蕭紅在文章中最後寫道:

可能有一天這上面會落下了敵人的一顆炸彈。而可能的那兩條水龍也救不了這場大火。我頓然地感到悲哀

一語成讖。如此好端端一座廟宇,1940年後竟慘遭炸燬!

1953年,人民政府為了教育事業發展需要,決定在原長安寺舊址籌建一所中學,於是重慶二十五中學應運而生。

二十五中初辦之時,一切因陋就簡。當時劫後的長安寺,僅是一座破廟,門前殘存“四大天王”的塑像、一幢琉璃瓦大殿、大雄寶殿尚存,周圍有幾間破舊平房,大殿後面則是一片瓦礫之地。就是這樣,年僅二十五歲的首任校長李任率領一干教職員工,開始了艱難的一邊辦學,一邊建校之徵。

首先將殿前左右側的平房稍加修整充作七間教室,大雄寶殿作為學校禮堂兼風雨操場。於是學校招收了500多名學生,編成14個班組,實行二部制教學。

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五年間四層樓教學大樓、實驗室圖書室相繼建成,後來又在殿後的空地上修建了一幢四層樓教職工宿舍。二十五中面目一新,教學規模大大擴充,在校學生達到了2000多人,其中分別於1959、1960、1961年還招收了三屆高中學生(高62、63、64級),形成了一所大型的全日制中學校。

昔時舊廟蕭瑟,今日學堂興旺,從此每天教室的朝讀晚習替代了寺院的晨鐘暮鼓。

回顧當時改寺為校之艱苦奮鬥情景, 學校語文教師凌九皋老先生曾賦七律詩一首,內中四句這樣寫道:“舊塑泥神歸地府,新修黌舍聳雲天。芬芳桃李齊增豔,辛苦園丁盡減眠。”

故城時光|渝中往事,我的二十五中(一)

原大雄寶殿改造成為學校禮堂

建校後的二十五中,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當你一跨進學校大門,一股熱愛學習,勤奮向上的清新之風撲面而來。學校校園雖然不大,但教室乾淨明亮,老師在課堂中認真教學,深入講解,同學們專心聽講,踴躍發言,形成了良好的學習風氣。學校裡面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各種各樣課外活動,黑板報課外興趣小組文體競賽活動方興未艾。

那時候二十五中的教學質量也是可圈可點的,學生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高62、63、64級同學的高考成績在全市名列前茅。在當時的高考升學率總體較低的歷史條件下,有一半多的同學考進大學,有的還是名牌大學。例如蘇林老師擔任班主任的高64級2組,就有餘本農同學考入清華大學,李耀清同學考入科技大,湯獻國、張先鼑同學為哈工大錄取。初中部的同學絕大部分都升入高中或中專學習,有不少還是重點中學。這個成績,即使和市二十九中.市六中等重點中學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

學校先後有李任校長、趙席儒校長等領導,他們嘔心瀝血,團結大家,一心一意為了學校發展壯大。有如像李一知先生、凌九皋先生等語文教師,鄒孟俠先生(辛亥革命先驅鄒容之侄子)等數學教師,劉孟白先生等英語教師,他們知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水平在全市中學教育界裡公認一流。更有象孫劍瑜老師、蘇林老師、趙本禮老師等一批中年骨幹教師勇挑重擔,以及陸續從師範院校畢業的一批青年教師充實加入第一線教育隊伍。可以說彼時二十五中的師質力量是相當雄厚有力的。

故城時光|渝中往事,我的二十五中(一)

學校籃球場

學校非常重視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雖然二十五中的操場很小,校內只有一個籃球場,兩三副高低扛和一個跳遠跳高的沙坑,以及平時放在室內禮堂的幾張乒乓桌供大家使用。但學校的體育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除了上體育課之外,下午課外時間籃球場上熱鬧非凡,經常舉行各班級間的籃球比賽,裁判公正嚴肅,同學們組成啦啦隊吶喊助威。乒乓桌上你來我往,推擋提拉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學校還經常組織大家參加市裡和各校之間的籃球比賽,學校男子籃球隊曾於1958年代表重慶市參加全國青少年籃球賽並榮獲亞軍,校學生男女籃球隊多次獲得全市中學生“三好杯”冠軍。

1965年印尼發生排華事件之後,學校曾來了一位姓符的從印尼歸國的華僑老師。符老師人很年輕,藍球打得特別棒。他是當時市中區教師籃球隊的隊員,中遠藍投球幾乎十投九中。他來後擔任了學校的體育老師。

學校還有意識地每學期組織同學們參加學工學農活動,在老師的指導下接觸社會,增強社會實踐,培養大家的動手能力。

故城時光|渝中往事,我的二十五中(一)

學校校辦工廠所在的筷子街現景

1957年學校成立了校辦工廠,1960年工廠搬到離學校不遠的小什字羅漢寺旁筷子街,同學們也可以定期到工廠去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上世紀六十年代,校辦工廠還為當時正在修建的嘉陵江大橋加工了一批橋樑專用螺絲。

正如學校的校歌所唱的那樣:兩江之濱,金碧之嶺,春色擁抱著我們的校園。江水唱歡歌,朝霞映笑臉,青春煥發的師生,迎來了蓬勃的春天,迎來了蓬勃的春天......

古老的長安寺廟,成就了新生的學校。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