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黔森做客廣西民大趣談文學與影視

歐陽黔森做客廣西民大趣談文學與影視

如何把文學作品變為影視作品?如何把主旋律作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2018年6月11日,貴州省作家協會主席、貴州省文聯主席、著名劇作家歐陽黔森做客廣西民族大學,與數百名師生暢談其對“當今文學與影視聯袂的思考”。

歐陽黔森生於貴州銅仁,他的文學與影視創作大都圍繞貴州這片熱土展開,他真誠地說:“我對這塊土地的感情極其強烈,宣傳貴州是我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此數十年,堅持主旋律創作的他,既是一名專業作家又被業界尊稱為“金牌編劇”。其文學與影視作品《雄關漫道》《絕地逢生》《雲下的日子》《奢香夫人》等分獲大獎並深受觀眾喜愛。

讓“高大上”的主旋律作品“接地氣”

講座現場,歐陽黔森從他創作的第一部主旋律影視作品《雄關漫道》聊起。他笑稱,自己的編劇工作真正是從“零”開始——要拍了還沒有劇本。沒有劇本怎麼拍?形勢緊、任務重,他只好邊寫劇本邊拍戲,從5月1日開機到10月在央視播出,他們創造了國內電視劇拍攝速度之最,趕在紀念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70週年這個節點把片子獻給了全國人民。經歷完這場“苦戰”,他整個人瘦了18斤。

片子播出,收視率奇高,每晚8點打開電視收看《雄關漫道》,成了當年百姓生活的風潮。為何這部劇能夠如此調動觀眾情緒?“因為真實。”歐陽黔森稱,“我早年曾做過地質隊員,那8年我用雙腳體驗生活,走過最艱苦、最荒涼的地方,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早已深入我心,只要我用鏡頭真實地去表現,觀眾很難不被打動。”

不單是《雄關漫道》,在後來的《絕地逢生》《奢香夫人》《二十四道拐》等劇作品中,歐陽黔森總能夠將宏大的主題融入扣人心絃的情節,將“高大上”的主旋律用“接地氣”的方式呈現給觀眾,被業界譽為“講故事的高手”。

歐陽黔森做客廣西民大趣談文學與影視

掌握影視劇創作話語權的“文化戰士”

其實,《雄關漫道》的製作並不如想象中順利。當年,片名剛定,便引發了各界激烈的爭論,一種聲音認為,既然“雄關漫道”四字屬於引用,不引用完整便是不妥。“當時,省委宣傳部命令我改,電視臺要求我改,導演和王蒙老師建議我改,我都不改。‘雄關漫道’釋放出來的是一種浪漫主義情懷、英雄主義情懷,是我這個‘文化戰士’的堅持。”12年後的今天談及此事,歐陽黔森依舊熱血不減。

不僅如此,歐陽黔森在片場也是出了名的說一不二,拍什麼,如何拍,他都要親自定調並嚴格執行。“如何保證一部影視作品的質量?就是文學編劇必須在導演之上,編劇要掌握話語權,不能被導演或其他利益牽著鼻子走。”

他坦言,簽訂合同時他會有明確條款,當各方有爭議時以他的意見為主。“為作品負責的人是我而不是投資商。我是編劇,不是槍手。”他表示,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要在作品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和意圖,就要捍衛文本、人物和語言。“我始終堅信弘揚真善美的優秀影視劇才具有永恆的生命力。如果一切跟著市場走,僅僅以商業眼光來創作影視劇,怎麼能拍出好作品?”

歐陽黔森做客廣西民大趣談文學與影視

用文學家的才華在影視圈獨樹一幟

“文學家進行影視創作有優勢。”關於如何把文學作品變為影視作品,歐陽黔森認為,好故事是好影視劇的核心,劇作家最該花心思寫出好故事。跌宕起伏的情節、鮮活的人物形象、真實生動的語言能夠引發矛盾衝突,讓觀眾不自覺地隨著劇中人經歷、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