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秸稈綜合利用面臨新情況

調查發現,秸稈綜合利用面臨新情況

一份來自省能源局、省環保廳、省農委的調研報告也部分印證了他的擔憂。去年午收剛結束,上述三部門立即組織人員對靈璧、固鎮、阜南、壽縣四縣開展實地調研。調研組認為,目前,一些地方開展的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方式較為粗放,未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配合深耕深翻作業,易引發病蟲害率上升、草害嚴重、土壤物理結構變鬆、農作物來年生長易倒伏以及化肥農藥施用加大、種植成本增加等負面效應。

壽縣農委農業生態環保站站長黃佔亮說,該縣今年有五成以上的秸稈選擇全量還田。對於秸稈還田過程中暴露出的弊端,他認為關鍵是沒掌握好還田的技術,“比如麥茬應該先泡一週,排出有害氣體;稻茬應該深翻深耕,種麥前鎮壓。”對此,顧廣銀說,浸泡的辦法對農業用水以及時間提出更高要求,農村“雙搶”時節很難操作。此外,深耕深翻作業每畝也要多花40-50元,增加種糧成本,農民採用的積極性自然也不高。

調查發現,秸稈綜合利用面臨新情況

對此,我省去年出臺的關於大力發展現代環保產業的實施意見就提出,改進還田的方式,除了深耕深翻輪作以外,還鼓勵秸稈腐熟劑研發和秸稈生物有機肥生產。同時,加大機械裝備發展力度,穩步開展還田示範,推廣免耕直播技術等。加強小麥赤黴病等病害流行發生規律研究,採取切實可行措施,降低菌源基數,控制赤黴病發生。

不僅全量還田的技術迫切需要改進,還田的比例也將逐年下降。根據省裡的規劃,到2020年,我省秸稈產業化利用比例要提高到42%左右,屆時全量還田比例將由2017年的72%降至48%左右。對此,我省泗縣、靈璧、懷遠等地已經開始轉型,在秸稈產業化方面做起了文章。泗縣能源辦生態能源股股長許衛介紹,該縣秸稈產業化利用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全縣已發展秸稈固化顆粒加工企業有9家、飼料加工企業5家、基料化企業2家。

許衛說,該縣大莊鎮一秸稈顆粒加工企業,帶動了500個農戶進行秸稈收集,每畝可為農戶增收70-80元左右。位於靈璧縣的安徽立騰同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飼料加工生產等為主的企業,據董事長李雷介紹,公司加工秸稈飼料,去年收儲量在5萬噸左右。“由於收集秸稈可以賣錢,加上今年赤黴病嚴重,很多農戶不再選擇還田,秸稈到處都是,收不過來。”

調查發現,秸稈綜合利用面臨新情況

和李雷遇到的情況恰恰相反,阜陽宏橋建材公司總經理張中成最近正為收不到秸稈而發愁,“當地都要求秸稈粉碎還田,6萬噸的收購協議到現在才勉強收了3萬噸。”對此,有鄉鎮幹部直言,禁燒壓力大、考核嚴,實行一刀切式的秸稈還田也屬無奈。對此,上述調研報告執筆人、省能源局新能源產業發展處顏培兵建議,省裡應調整民生工程考核辦法,著重加大對各地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任務完成情況的考核力度。

而對於秸稈產業化利用,許衛認為難點就在於收儲運體系建設。他舉例說,一個標準化的收儲點佔地20畝左右,配2000平方米的鋼構庫房,以及地磅、液壓打捆機、看護房、圍牆等,投資在100萬左右。“由於這些用地沒有確定為設施農業用地,很難協調。”對此,顏培兵等人也建議,及時調整用地政策,把秸稈收儲點、秸稈初加工堆場納入農業生產設施用地範疇,重點支持秸稈利用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建設,以及鄉鎮、村秸稈收儲運輸體系建設,為秸稈產業化利用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材料。程茂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