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支招:高考前如何調整心態

由於高考的臨近,越來越多的考生出現了緊張、焦慮不安的心態,有些甚至出現了失眠的生理症狀,下面就來告訴大家一些高考前如何調整心態的方法,希望對各位考生能有所幫助,希望大家考出好成績。

專家支招:高考前如何調整心態

考前焦慮症

表現:如一想到考試就緊張激動,呼吸加快,心跳加劇,肌肉緊張,甚至身體也不由自主地抖動。

建議:考生要“笑對高考”,“快樂的心情是成功的一半”。找一兩件高興的事去做,也可以講述一些發生在身邊的愉快故事,與家長在飯桌旁講一些高品位的幽默小品。這樣,整個家庭氣氛就會變得輕鬆活躍。或者有意識地做些家務,如整理自己的臥室、掃掃地、擦擦桌子等。陪父母聊聊天,出去散散步。也可以適當地去找同學輕鬆輕鬆,因為有著共同奮鬥目標的同齡人在一起可以互相鼓勵,找到慰藉。

失去自信心

表現: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一定考不好。

建議:自信心不足,重要原因是對學習的知識不能紮實地掌握,還存在知識空白點。這時要做到根據實際情況,儘可能夯實基礎知識。另外也要注意回憶自己的優點和考試的成功經驗。早晨起床時馬上暗示自己心情愉快、有信心,克服自卑情緒。或以偉人、傑出人物為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優秀人物,遇險不驚、沉著機智是他們的優點,這正是在高考臨場中要樹立的典範,在心中樹立他們的形象,也能幫助自己以良好的心態參加高考。

緊張到忘記知識點

表現:越是臨近考試,越是覺得知識生疏;越是拼命複習,越是覺得掌握不紮實。

建議:這是心緒緊張的具體表現,屬於正常現象。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是疲勞戰術的惡果,必須緩和繃得太緊的神經。具體方法為:適當參加文體活動.但不能過於劇烈;一旦感覺到學習得特別疲勞了,立即放下書本,休息鍛鍊。即使在這時,頭腦裡仍然要注意對知識系統的完整梳理和把握。 容易忘記事情

表現:懷疑自己得了“健忘症”,不僅對所學知識常常遺忘,日常生活也出現丟三落四的現象。

建議:這時需要暫時放下所有功課,做一些放鬆訓練,以減輕直至消除這些不良反應。具體做法是:全身放鬆地坐在一張軟椅上,腳撐著地,兩臂自然下垂,雙眼微合,深呼吸10次。吸氣時收小腹,繃緊身體。呼氣時要慢慢放鬆下來,心中默唸:我的左手變得很沉重,我的右手變得很沉重……就這樣把左右手、臂,眼、腳都緩慢地默唸幾遍,同時專心體驗各部位的沉重和鬆弛感。然後默唸:我現在開始全身放鬆,我感到非常輕鬆、非常的舒服,我的心情很愉快……為配合訓練,也可選一些輕鬆舒緩的樂曲作為背景音樂。

產生生理反應

表現:身體狀況出現問題,如嘔吐、拉肚子、過敏等。

建議:身體出現不適,就要注意合理飲食和保證充足的睡眠。不用刻意地吃得特別好,如果腸胃不適應的話,反而會收到負效果。考試前既不可空腹,也不可過飽。要忌暴飲暴食,注意飲食衛生。每天定時睡覺、起床,調整好“生物鐘”也是保證最佳身體狀況的方法。很多身體不適的原因也有心理緊張的因素,可以參照消除緊張感的方法使自己放鬆,心理上輕鬆了,身體上的壓力也能減輕不少。女生痛經也須提前解決好。

專家支招:高考前如何調整心態

焦慮失眠

表現:失眠,白天沒有精神,晚上睡不著。

建議:不要硬逼自己入睡,可以用一些小方法誘導自己睡覺。如上床後熄燈,躺下仰臥,做一次舒暢的深吸氣,然後徐緩地往外呼氣。在第二次吸氣時,默默地對自己說:“放鬆,放鬆,……”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反覆地用一些不致引起自己情緒激動的詞語和景象來佔據自己的思想。用這個方法來催眠。不可急躁,不應急於求成。必要時可考慮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恐懼感

表現:怯場,一進考場就感到巨大的壓力和恐懼感,不能放鬆下來。

建議:考試前做好精神、物質上的準備工作,有利於放鬆緊張心情。精神準備除了要凋整好情緒外,也可以適當做些“幻想式的應考法”測試,暗示自己能夠沉著、成功地通過考試。還應熟悉到考點的行車線路,考場所在的學校、樓層、教室,考場位置和自己的座次、編號甚至廁所的位置。看考場後,心裡不斷暗示自己:我的座位真好,我一定能正常發揮。這些準備工作都能緩解怯場心理。

注意力難以集中

表現:注意力難以集中,走神,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吸引。

建議:當注意力集中得不是很好時,最好先放鬆一下而不是拼命地去看書,適當放鬆一下再回到桌前看書時,會發現你的注意力比沒放鬆前強很多。有些考生複習得很累了,在有厭倦心理的情況下,注意力就難以集中。這時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做一些比較容易做的題目,不要做非常難或怪的題目,然後從易到難,精神狀態會更好一些。

過度緊張

表現:一緊張就想上廁所,在考場上也總想上廁所。

建議:這種現象是緊張造成的。考前幾天若能每天閒侃、散步或娛樂一陣,保持心情愉快,有利於預防應考尿頻現象的發生。同時控制飲水量,這對降低排尿頻率大有幫助。在考試當天,早、午餐少喝或不喝飲品,少喝一點菜湯。考完後則可適量飲礦泉水,以供新陳代謝所需。另外,在飲食中適當降低含鹽量,以免因口渴而飲水過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