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自主芯片不能等做到跟國際水平一樣才用 政府應宏觀統籌

近年來,中國每年耗費超過2000億美元資金進口芯片,其中僅2017年中國芯片進口量就達到3770億片,1.7萬億人民幣,芯片進口金額已經超過了石油進口金額。在信息時代,芯片就好比是"工業的糧食",芯片大量依賴進口已經嚴重製約中國產業升級的因素,並對國家信息安全和經濟安全造成巨大威脅。要解決"缺芯"的問題,單純依靠市場的力量是杯水車薪,必須從國家戰略層面進行宏觀統籌,以應用為牽引發展中國芯片產業。

發展自主芯片不能等做到跟國際水平一樣才用 政府應宏觀統籌

關乎國家安全的戰略行業必須使用中國芯

根據斯諾登爆料,美國高科技公司與美國情報部門有非常緊密的合作。而去年的"永恆之藍"在全球肆虐,根源僅僅是美國國家安全局麾下的方程式小組的黑客工具被盜,而相關漏洞被普遍認為是微軟留給美國情報部門的"御用漏洞"。

不僅操作系統等軟件存在後門,CPU等硬件也存在後門。自由軟件之父理查德·斯托曼曾在網上公開表示:他之所以使用搭載中國CPU的電腦,原因之一就是外國公司的CPU存在後門。

發展自主芯片不能等做到跟國際水平一樣才用 政府應宏觀統籌

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

國內相關單位已經通過對某些國外CPU的嚴格測試,證實國外CPU存在功能不明確的"多餘"模塊,還發現存在未公開指令,包括加解密、浮點操作在內共計二十餘條。其中,有三條指令在用戶模式就可以使機器死機或重啟,作用機制直接穿透各種軟件保護措施,防護軟件不能感知,普通應用程序中嵌入一條即可使系統宕機。

這些存在問題的芯片要是被用在航天、裝備、黨政辦公領域,將會帶來巨大的災難。因為敵對國家可以通過芯片後門輕易癱瘓中國黨政機關的正常運轉,竊取中國軍事、外交、經濟機密情報,摧毀中國人造衛星、武器裝備的中的"神經中樞",進而實現"不戰屈人之兵"的目的。

發展自主芯片不能等做到跟國際水平一樣才用 政府應宏觀統籌

除了黨政軍之外,像交通、電力、金融、電信、能源、醫療等國家戰略大行業也應當儘可能採購國產芯片。以金融行業為例:從央行到工農中建四大商業銀行,從最早興建核心業務平臺和數據中心至今,其產品使用和維護仍大量採用IOE設備。"稜鏡門"事件之後,"去IOE"風頭漸勁,國內部分銀行在一些小型硬件設備採購上才逐漸向國產整機廠商傾斜,但依然採用的是國外芯片,在採購上沒有給予國產芯片重視。再如通信行業:我國幾大電信運營商每年拋出總規模達百億元的服務器集採訂單,但最大贏家仍為海外芯片廠商。

這樣下去,一方面會形成供應鏈風險,特別是當外資企業技術實際形成壟斷優勢時,國內企業對外形成依賴、失去議價能力;另一方面,這種現象對於保障我國信息安全和經濟安全非常不利,一旦國外掐斷芯片供應,中國企業將陷入無芯可用的局面;而一旦他國利用芯片後門癱瘓這些戰略命脈行業的信息系統,所造成的損失將不亞於一場戰爭。

發展自主芯片不能等做到跟國際水平一樣才用 政府應宏觀統籌

因此,必須將芯片國產化替代提升到國家安全層次,在關乎國家安全的戰略行業,必須使用中國芯。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信息安全不受制於人,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獨立自主,不受脅迫。前不久,國產芯片服務器首次進入央採目錄,想必也是基於國家信息安全方面的考慮。

兩頭髮力才是最佳方法:政府需宏觀引導,國有企業需優先採購

中國在追趕西方發達國家的過程中,國產的高科技產品在問世之初往往存在"價高質次"的問題。商業公司出於趨利避害的考慮,必然會優先採購性能更好的國外芯片。因而在發展初期,單純依靠市場的力量,很難把國產芯片扶持和發展起來。但如今隨著國產芯片性能和品質的提升,已初步解決了能用的問題在接下來解決好用、多用這兩個互為因果的關鍵問題上,則必須由政府、產業雙向發力,共同攻克才行

發展自主芯片不能等做到跟國際水平一樣才用 政府應宏觀統籌

首先,政府需要出手進行宏觀統籌,引導鼓勵重點行業、企業多使用國產芯片。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行為是被歷史證明卓有成效的做法,美國就利用長達百年的高關稅保護本土工業,德國也搞過關稅同盟把英國、法國的工業品擋在國門之外。

誠然,在如今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大背景下,效法百年前美國和德國高關稅壁壘的做法已經有點不合時宜了。不過,政府在政策制定上給予國產芯片一定的引導和傾斜,並不與當下的時代精神矛盾,畢竟美國硅谷科技奇蹟的最大推手就是美國政府。

其次,戰略行業的大型央企、國企需主動多用國產芯片。國家大型央企是掌管國家命脈的企業,享受著諸多國家政策紅利,有責任和義務犧牲部分商業利益。對於這些大行業的國企來說,即便只是將一小部分訂單開放給國產芯片,對這些大型國企的影響微乎其微,但對國產芯片來說則是一個完善提升的良好機會。希望大型國企在政策的引導下,以國家利益和社會責任為先,不要太重視自己眼前的短期利益,主動為中國核心技術的發展提供機會,積極給予國產芯片一定的空間和市場。

如果在平時不去扶持本土芯片企業,在芯片供應鏈上被外商綁架,早晚有一天會作繭自縛——輕則失去了主導權和議價能力,重則失去產業安全、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

發展自主芯片不能等做到跟國際水平一樣才用 政府應宏觀統籌

必須以應用為牽引扶持中國芯健康成長

過去二十年,政府出臺了很多政策,對國產芯片的支持力度也很大,比較有代表性的有908工程、909工程等。不過,相對於國家的高額投入,獲得的產出和收益卻相對有限。這其中的原因就在於,扶持的方式方法有問題。

一直以來,政府扶持更多的是以政策紅利和資金輸血為主。而這種扶持方式的資源利用效率相對偏低,很多資金往往在各個環節被消耗掉,沒有真正被用在刀刃上。而且這種做法很容易養成企業的惰性和依賴性,使企業長期依賴政府輸血過日子,始終無法形成自我造血能力。甚至還有不少在政府斷奶後,企業直接停擺的例子。

有鑑於此,李國傑院士提出了"自主芯片產業發展需要應用支撐"的觀點。李國傑院士認為,發展自主芯片,不能等"做到跟國際水平一樣"才用,在用的過程中才能發現問題,及時改進。

發展自主芯片不能等做到跟國際水平一樣才用 政府應宏觀統籌

李國傑院士

具體來說,芯片的技術進步與發展不僅需要工程師在實驗室裡研發,更需大規模使用。因為很多問題,如果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推廣和應用,是無法被發現的。何況技術進步是循序漸進的,都是先發現問題,然後改正問題,最終實現螺旋式提升。

如果把發展國產芯片比作爬山,那麼應用就是大家上山的階梯,如果沒有這個階梯,任何人都無法一步登頂。但只要有了應用這個階梯,中國芯片就有了不斷完善自己,改進技術的平臺,一步一個腳印的追趕國外芯片。

實踐證明,政府直接給企業輸血的方法性價比很低。政府主攻方向不是給國內芯片企業多少資金補助,而是考慮如何把國產芯片用起來,在應用中發現問題,改正問題。

發展自主芯片不能等做到跟國際水平一樣才用 政府應宏觀統籌

國產CPU黨政試點

對政府來說,可以通過出臺優惠政策,設立國產芯片試點工程等方式推廣國產芯片規模化應用;對於率先應用國產芯片的、應用國產芯片量或佔比大的企業,可給予一定的獎勵,或減免一定的賦稅;又比如以市/縣為單位,進行國產芯片試點,把地方重點國企、地方黨政部門的部分信息系統遷移到國產芯片平臺上,用10年時間逐步完成全國重要行業的國產業替代。只有這樣,中國芯片產業才能茁壯成長,中國才能形成一個全面的、較成體系的信息安全底層基石。

結語

必須指出的是,由於中國的擁有全球最強大,且最有活力的國有企業,一旦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優先採購國產芯片,將會起到非常強的促進和推動作用。以個人PC來舉例,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企所使用的個人電腦就超過3000萬臺,按照個人電腦6年報廢來計算,平均每年需要採購個人電腦500萬臺;以一臺電腦5000元的價格計算,平均每年可以為國產芯片商、板卡商和整機廠商提供一個250億元的市場。這個市場規模足以養活從芯片廠商到板卡商,再到整機廠商一整條產業鏈。

中國有700多萬公務員,3000多萬事業編制人員,以及幾千萬的國企員工,一旦有超過6000萬人熟悉並認可了搭載了國產芯片和國產操作系統的電腦,對於搭載了國產芯片的個人電腦在民用市場推廣會非常有利—— 產業界有一個規律,那就是當CPU和操作系統市場份額超過5%的時候,軟件廠商就會主動給國產平臺開發應用軟件。當國產芯片和國產操作系統擁有數以千萬計的用戶之後,一直困擾國產芯片的軟件生態問題將迎刃而解。

而在數據中心市場,2017年中國服務器銷售量255萬臺,預計到2022年將達368萬臺,銷售額達200億美元,產業規模巨大。這其中有超過50%的行業是政府主導或國家戰略行業,不準確粗算約合600-700億人民幣,約1/4金額是CPU。其中如能主動給予國產芯片一定的機會,對產業的推動作用也是大有裨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