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如果繼續由廉頗堅守,可以擊退秦軍嗎?

藏嬌

如果繼續由廉頗堅守,也不能擊退秦軍。長平之戰持續了三年,秦趙之前比拼的是綜合國力,而非一將之力。

第一階段上黨之爭

第二階段丹河對峙

趙軍駐軍長平來安撫上黨逃過來的百姓,王齕帥秦軍大舉進攻趙國。這時候,廉頗奉王命帥軍抵抗。不過廉頗知道直接和秦軍正面衝突一定沒有勝算,故而戰法保守,邊打邊退,有能使用的防禦線儘量使用起來以消耗秦軍的戰鬥力,最終退守丹河。秦將王齕攻至丹河後,就沒有再前進一步。這個時候,廉頗利用有利地形和秦軍周旋,雙方各有攻防。但雙方大軍相持時間太長了,從秦軍攻長平已經有三年左右時間了。古代打仗,不光打人數,還要打士氣、打後勤、打國力等。趙國開始撐不住了,畢竟人口和耕地都沒有秦國多,此時的秦國早已拿下巴蜀地區這個大糧倉。故而趙王不滿足於廉頗消極抵抗,因為前線的壓力已經讓他無力支撐。所以深知趙王心思的趙括被任命為前軍統帥。

第三階段長平決戰

這段我不展開敘述了,跟廉頗沒有關係。

首先,不是趙國隨心所欲換將,而是趙國國力不濟,無法支撐戰爭消耗,想盡快結束戰爭,而廉頗更本不同意主動進攻,他深知道秦軍的虎狼之師會帶來什麼。而此刻,趙國連向鄰國借糧都借不到了。

其次,即使趙國沒有撤掉廉頗,廉頗領軍仍然無法擊退秦軍的進攻。秦軍可以說當時是舉全國之力攻趙。趙軍的物資供應早已不能滿足前線需要。

如果廉頗主動出擊,也許面對“人屠”白起,結果和趙括一樣,毀了一世英名。如果繼續保守抵抗,當後勤補給出了問題時,也一樣一潰千里。


牧漁子

那我們說說邯鄲保衛戰吧!長平之戰後,趙王重新啟用了廉頗,幾乎全國動員,保衛邯鄲,可以說非常悲壯。此戰,秦國國力消耗大損,兵力損失三十萬,嚴重的影響了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此戰趙國獲勝,雖然有很多因素,也說明幾個問題。其一,廉頗作為一個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將,能力頂尖的沒有問題的。其實人家在長平守了三年也沒有出任何問題。其二,趙國人的血腥,動員能力還是非常突出的,這場戰役是趙國上下一心動員,團結取得的重大勝利。其三,其它幾國其實也不想看到趙國倒下,畢竟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只是趙國實力還強大時,不想過早介入。其四,秦國的實力雖然很強大,但也不是強大到直接秒殺對手,它也害怕消耗,也害怕巨大損失,它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說,當年的長平戰役如果廉頗繼續為帥,結果肯定只有兩個,一是趙國防線依然牢固,秦國抗不住消耗撤軍。二是,秦國為了面子,全面進攻,雙方來場大血戰。趙國佔據有利地形,還有四十多萬精銳,就算秦軍取的勝利也只是慘勝,必然傷亡慘重損失巨大,也不可能全殲趙軍。趙軍繼續撤往下一道防線,秦軍也無力繼續進攻,其損失甚至會比邯鄲戰役損失更大,其結果也只能退兵。


時光工坊

不會。秦勝趙敗這是定局,取決於兩國的綜合國力。而按照當時的戰爭形勢而言,即便是用廉頗,也不會取勝。因為趙國面臨缺糧的情況,而秦國也因缺糧所以才施展反間計。所以,趙王信沒信反間計這個不是關鍵,關鍵是變防禦為戰略進攻的這個策略是必須更改的,而廉頗對於秦軍又信心不足,所以趙王換將,提升信心也是勢在必行。即便是繼續任用廉頗也會面臨秦國換將的情況,也會因為信息上的閉塞而被白起算計,所以此戰秦必勝而趙必敗


乾坤正法79859246

廉頗縱然不勝,也不至於落敗。秦強趙弱,秦軍多趙軍少,廉頗防守是正確的,奏軍因為攻不破才使反間計,趙括如果有本事,難道秦王,範睢是白痴嗎?要換一個能力強過廉頗的嗎?趙括其父趙奢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可他早已經看出其子言過其實,只會耍小聰明,不能大用,若為將必敗。後果然不出所料,趙括隨父從軍多年,如果有能力,其父難道不會培養他嗎?俗話說知子莫如父。邯鄲之戰廉頗在人力財力比長平之戰兇險數倍情況下,抗擊數倍於己的秦軍虎狼之師兩年之久,上演絕地反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擊敗秦軍,使國家避免了亡國之災,當之無愧為一代超級戰神,是秦軍攻不破的鋼鐵長城!


幸福一生77729277

不會,趙王為什麼換將難道就是因為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我以為不然,換將是因為戰爭無法一直持續下去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對誰來說都是受不了的,如果趙國不換將沒有外援的話還是會敗的只是程度不同,敗給秦國不會馬上滅國而與秦國死磕最後誰是贏家那可說不定!打仗打的就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當時趙國和秦國還是有點差距的!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趙王換將也許是沒辦法的辦法。


火炬182083464

一個二個的豬腦子,書都不看看就亂說一通。看著點電視劇就自以為天下莫及,與趙括有哪區別?動不動就打了三年,趙國無糧。一群傻子。

廉頗堅守不出,秦軍難以持久,必然退兵。


緣份也真倒顛

必不能勝。

歷史人物並不能改變歷史潮流和走勢。

歷史大環境。戰國時間連年征戰。人民苦不堪言。渴望大一統的穩定盛世。秦統一六國的趨勢不可逆轉。

一個戰役並不能改變趙國的命運。一個廉頗也不能改變國家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