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事件啟示錄:中國要走出一條強“芯”之路

中兴事件启示录:中国要走出一条强“芯”之路

中興事件背後留給我們的思考是,最絕地的反擊不是讓美國撤銷對中興的限制,讓“中國芯”真正走向世界才是。這次,我們必須率先走出一條強“芯”之路。

中兴事件启示录:中国要走出一条强“芯”之路

中興事件的反思

日前,美國向中興制裁一事,引發了關於中美關係的討論,更激發了國人對“中國芯”缺失的思考。

4月16日晚,美國商務部下令,禁止美國公司在接下來的七年內向中興通訊出售任何電子技術和通訊元件。對於供應鏈上游長期依賴於美國的中興通訊,無疑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而目前事件的最新消息是,美國政府有望在滿足相關條件的情形下,對中興通訊暫停禁止令。媒體認為,中興解禁進入了倒計時。但與此同時,中興被要求滿足30日內完成高管重組等條件,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表面上,基礎能力的欠缺、對國外元件和技術的高度依賴,是中興通訊受制於人的主要原因。而事件的背後,遠遠不如我們所想象的簡單,它折射出的是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問題,甚至是關於中國相關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問題。

中興事件無疑為中國製造現狀敲響了一個警鐘。主流媒體的看法是,此次事件存在著美國擴大打擊面的可能性,還會波及更多的中國科技企業。若中國再不打造自身的核心技術,仍在相關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上保持缺失落後,很可能會被殺得措手不及。

中兴事件启示录:中国要走出一条强“芯”之路

困局:高端芯片自給率幾乎為零

在中興事件中,觸動國人神經的是,作為中國唯二的擁有32年曆史的老牌通訊巨頭——中興通訊,在被“卡脖子”後只能“任人魚肉”。更讓人痛心的是,一個擁有著最大集成電路市場的國家,卻沒有可替代的芯片。

其實,中國通訊芯片的研發能力並沒有外界想象的差,一些產業巨頭如中興已形成雲、管、端全系列的通信芯片設計能力,研發併成功商用超過100種芯片。紫光旗下的海思半導體正在進行SoC(系統單芯片)的開發、GPU(自有繪圖芯片)以及記憶體產品。

所以,說中國的芯片完全依靠國外進口其實是妄自菲薄了。

設計作為IC產業的第一道工序,中國在此領域上已經可以獨當一面。當前中國IC設計公司總量將達到近2000家,在東莞近50家,更不用說憑海思麒麟系列芯片進入全球第一梯隊的華為、全球第三大手機芯片企業之一的紫光集團了。

中兴事件启示录:中国要走出一条强“芯”之路

新舊動能成功轉換的電子信息產業讓東莞成為了國內芯片產業最大的市場之一,業內預計東莞IC應用市場的規模已達上千億。近年來,松山湖加快培育集成電路產業,重點發展培育了一批如合泰半導體、晶宏半導體、賽微微、合微的IC設計新貴,形成了初步的集聚效應。

不過,高產能並不代表高應用,目前東莞芯片應用率不足全國的0.5%和廣東省的2%,而且大多是中低端的產品,高端芯片市場的自給率近乎為零。其中很大的一個制約因素在於開發者不去使用。

因此,我們的強"芯"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

中兴事件启示录:中国要走出一条强“芯”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