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

許你十里桃花

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

根據古書記載,很久以前的先民就摸清了艾草的功效和作用,總的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用於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經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膚瘙癢。醋艾炭溫經止血。用於虛寒性出血。外用適量,供灸治或燻洗用。搗爛如絨,製成艾卷、艾柱,可做灸法之用。

可以見得的是,艾草能治百病,祛除百毒的困擾,是一種經濟實惠的中草藥。在農村大地上分佈很廣,可以隨手而得的製作看病治病的藥材,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大家知道在古代,大體上農民和貧困人家都是沒錢而缺醫少藥的,而艾草的多功能的治病療效正好彌補了勞動人民的需求,而受到廣泛的運用與推崇。

艾草也叫艾蒿,屬於民間的一種野菜,在南方人可以吃的居多,北方人很少吃艾草,多以入藥為主。艾草的奇異的香味,可以驅除多種的毒蟲和害蟲,起到消毒殺菌的左右。對於勞動人民來說,不花錢少花錢能治大病的藥草,自然是喜歡多加。

至於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說法,應該和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芒種至夏至之間,天氣漸熱,各種毒蟲和害蟲開始活動頻繁有關。炎熱的夏天來了,蚊蟲肆虐,影響人們的休息,而艾草就是能夠驅趕它們的天然的剋星,而且環保生態沒有汙染,很適合勞動人民的迫切需求。那時候是沒有蚊香和其他的藥物的。

端午節在自家門楣上兩邊和窗戶上面插艾,可以杜絕蚊蟲進去室內侵害人類的正常作息,勞動人民可以安穩的晚上休息,白天才有精神勞作的。


農民妹子一枝花

  端午節插艾葉的傳說
  端午節有很多的習俗,就拿插艾葉來說,端午節插艾葉的由來具有相應的典故,聽起來很有趣。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時節歷來就有插艾葉的習俗。這是因為端午前後,艾葉長勢正盛,
新鮮艾葉散發出的強烈芳香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殺菌素,能有效起到驅蚊殺菌的作用。

  古時候,湘潭出了一個很能幹的人,姓趙名申喬,人們都叫他“趙撫院”。他爹八十歲那年生下了他。申喬五歲讀書,非常聰明,四書五經過目不忘,十八歲中舉,當了湖南巡撫。

  趙巡撫上任後,清正廉明,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有一年,長沙市嶽麓山的一個山洞裡,出了一條大蟒蛇,這條蟒蛇經常變化為一個老和尚,到長沙市街上化緣,逢人便說:“嶽麓山上搭了一座天橋,凡間人要想成仙,就可以從橋上走到天堂。”很多老百姓信以為真,結果天堂沒上成,卻進了大蟒蛇的肚子。原來這天橋就是大蟒蛇伸出來的舌頭,人們從蛇舌頭走進它的嘴裡,許多人被它吃了。

  趙撫院決心為民除害。他日思夜想,卻苦無良策。一天晚上,他夢見一個老叫花子走來對他說:“你想除掉大蟒蛇,只有用震天神弓和穿雲神箭,射瞎它的眼睛,再用雄黃就可以毒死它。如果它到老百姓家裡來放毒,每家每戶都可懸掛菖蒲艾葉,水缸裡放些菖蒲根,可以消災免禍。”趙撫院醒來後,發現床上果然有震天神弓和穿雲箭。原來這個老叫花子就是太白金星。

  吃了早飯,趙撫院帶領隨從,身背震天神弓,腰佩穿雲箭,走到嶽麓山,果然看見一座青石板天橋。他腳穿釘鞋走上天橋,用勁一踩,石板橋軟綿綿的。邪不壓正,大蟒蛇害怕了。趙撫院抬頭一看,嶽麓山頂上有一對大燈籠,照得通明透亮。他拉弓射箭,一盞燈籠滅了,又是一箭,另一盞燈籠

也熄滅了,這時天橋也突然消失了。
  趙撫院回府後,立即曉諭長沙城內各家藥店:明天有一個爛眼和尚前來買眼藥,不可把真藥賣給他,可以把一包雄黃給他。又告訴各家各戶:明天門口懸掛菖蒲艾葉,水缸裡放些菖蒲根。第二天果然有一個爛眼和尚到藥店買眼藥,藥店老闆給了他一包雄黃。爛眼和尚又轉身到各家各戶去放毒,從前門進,各家各戶懸掛的菖蒲艾葉變成了利劍,光芒四射。他不敢從前門進,又竄入後門到廚房水缸裡去放毒,泡在水裡的菖蒲根把毒液全部化解了。大蟒蛇的爛眼睛搽了雄黃後,立即全身潰爛,不一會就死了。

  這天正是五月五日端陽節,街上老百姓奔走相告,欣喜若狂,齊聲稱讚趙撫院的功德。人們趕到嶽麓山趕到蟒蛇洞一看,這條大蟒大的嚇死人。後來,人們從洞裡挑出幾十擔人骨頭和婦女佩戴的金銀首飾,被吃掉的人不計其數。從此以後,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口都掛菖蒲艾葉,還要喝雄黃酒。端午節插艾葉的由來聽起來很有趣,每個典故都有它的意義在裡面,相信端午節插艾葉讓我們更加了解了端午節的文化。


魔心MC

端午時節,正是初夏炎熱的時候,此時氣候潮溼而且多雨,在一些陰暗的角落細菌就容易繁殖,人體就容易感染到。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人們就想到了具有芳香氣味的艾葉,艾葉的味道不僅可以驅逐蚊蟲,還能清潔空氣和有一定的消毒功能,這對於環境衛生、保護身體健康是有好處的。


在古時候,端午節在一些地方還被稱為衛生節,這個節日人人都動手大掃除,目的就是驅蟲辟邪,在門眉插上艾葉既美觀實用又能消災吉祥,何樂而不為。

從以上所訴,就可以看出,人們早就懂得艾葉的特殊作用,習慣在端午節插艾其實就是為了祛除災病,淨化空氣,從而求得身心安康,這種行為也反應了我國民間民族的一種優秀傳統。


南方小院

小時候,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插著艾草,也不知道插艾草有什麼講究,今天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跟大家說一下為什麼端午節要插艾草。

過去有句諺語:“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意思是到了清明,氣溫升高,種什麼也容易成活,折一塊柳枝插在地上,就能長成小樹;端午節,要到坡上拔艾草,回家驅蚊蟲,且能起到辟邪、防病、保安康的作用。

記得小時候,到了端午節,早上要早早跟大人上山,說是“拉露水”,就是在太陽沒出來前,到山上去拔艾草,回家插在門口,擺在院子裡,剩下的艾草,大人就會捻成繩子,掛在幹牆上涼幹。等涼幹後,晚上點著放在地上,用來燻嗆蚊子,人們就能睡個安穩覺了

問老人為什麼端午節要插艾草?老人講了一個艾草辟邪的傳說 故事,聽起來有點神乎。其實,那只是傳說。端午節已到初夏,天氣開始炎熱,又多雨潮溼,蚊子、蒼蠅等蟲子很多,細菌繁殖快,容易患多種疾病,在過去年代,沒有好的藥物驅除,多年的經驗告訴人們艾草能驅除蚊蟲。



艾草還有祈福納福的寓意,門口插艾草,表示這家人接納百福的美好祝願。因此,現在農村有很多人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山村玉石

端午節之發端,是由於五月開始溼熱,蟲蠹滋生,人易患病。於是五月遂有惡月之稱,而人就要在五月採取相應的防病措施。漢人則以陰陽鬼神之說來解釋所謂「惡月」,所以五月五日的活動就主要是辟邪。

(詳見這個問題下我的回答:「古人是怎麼過端午節的?」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64298237820272903/)


所以我們看到,端午節的兩個基本方向,一個是防病,一個是辟邪。端午節插艾,也就可以從這兩方面理解。


首先是防病。《夏小正》中都說了,「此日蓄採眾藥,以蠲除毒氣。」


而艾,就是一種藥。陶弘景《名醫別錄》錄「艾葉」雲:

「味苦,微溫,無毒。主炙百病。」

《荊楚歲時記》引《師曠佔》語云:「歲多病則艾先生」。所以既然端午應該採藥以除毒氣,那麼艾作為藥之一種,自然可以採而以除毒氣了。所以《荊楚歲時記》中亦云:

「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這是從防病一方面說的。


插艾還有一個功能就是辟邪。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雲:

「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於門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劍之遺意。」

這裡插艾就是為了「禳不祥」,也就是辟邪,而不是防病除毒氣了。


艾作為一種藥,可以除毒氣,可艾怎麼有辟邪的功能呢?《燕京歲時記》中的「艾虎」就是線索。原來是把艾做成虎形,就有了辟邪的功能了。


吳自牧《夢梁錄》中即有云

「御書葵榴畫扇、艾虎、紗匹段,分賜諸閣分、宰執、親王。」

周密《武林舊事》亦云:

「插食盤架,設天師艾虎。」

可見人們以艾作虎形確是可以辟邪的,此亦是端午習俗之一。


可為什麼艾作虎形就能辟邪了呢?這其實意味著是虎能辟邪。《風俗通》雲:

「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縛性銳,噬食鬼魅。」

瞧見沒有。虎能食鬼魅,用這個辟邪,那太靠譜了。與艾虎一起的,還有「蒲劍」,「蒲」就是菖蒲,所謂「蒲劍」是指菖蒲的葉子很像劍,所以菖蒲也就成了劍的象徵。所以艾和菖蒲,一個是能吃鬼魅的老虎,一個是寶劍,人們就會覺得,以之來辟邪,那自然是很靠譜的了。


明清時的端午節,人們會在小孩頭上用雄黃酒畫一個「王」字,會編老虎頭掛在小孩胸前,穿老虎肚兜等,大抵皆與這種老虎能辟邪的觀念有關。


端午節插艾,與端午節的兩種意蘊即防病和辟邪有關。而插艾,是兼具防病和辟邪的功能的。所以插艾就成了人們在端午節的一個普遍行為了。


孫虛白


普濟

健康先知:端午插艾為端午節民俗,意在避晦氣、驅鬼邪、消疾病。

民諺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為菊科蒿屬草本植物,具有特殊的馨香味,端午插艾為端午節民俗,意在避晦氣、驅鬼邪、消疾病。每到端午節之際,民間家家都會灑掃庭除,以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以起到避晦氣、驅鬼邪、消疾病的作用。除此外,一些地方還有懸掛菖蒲和大蒜的習俗。

另外,艾草可全草入藥,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又被稱為“醫草”,廣泛應用於民間。


薇健康

端午節是中國最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之一。自古以來,端午節的民俗活動都豐富多彩,包粽子、賽龍舟、插艾草等民俗活動最為常見。民間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採艾”是端午節裡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也是從古至今一直傳承的一項民俗活動。

艾草也叫“艾虎”,它是勞動人民認識和使用較早的一種藥草,最先是以醫藥用途為主,許多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

對“採艾”最早的記載,可以溯源至《詩經·王風·采葛》:“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從中可以看出,採艾在公元前便是勞動人民生產的一部分。但是這裡的“採艾” 並沒有和端午節掛鉤,它先是在醫藥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後來才漸漸與民俗聯繫起來。

過去的歲月裡,五月在人們心中是“惡月”,也叫“百毒月”,這個時期正是仲夏疫病流行的季節,蚊蠅孳生,百蟲活躍,如何平安度過次月成為人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於是,便產生了驅邪護生的巫術活動,即巫術與禁忌。


一隻愛吃的小肥蝦,帶你領略美食背後的趣味與文化。^_^

蝦吃

關於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的問題,對於民間各種各樣的傳說,愚人在此不必過多贅述。下面我說說除了傳說的習俗外,現在我們為什麼還要這樣做。

自打我記事那時起,端午節那天,父親一大早起床第一件事便是到野外找艾草,拿回家後在家各個門口都上一支香,同時插上一株艾草。這是一種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習俗,

在我的家鄉,如今一直都保留著這樣的習俗。對於艾草能起到辟邪、防病、保安康的作用的傳說,那畢竟是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景,重要的是對傳統民俗的一種傳承。

據瞭解,目前有很多年輕人對端午節要掛艾草的事不知情,由於平時都是外出工作,在家比較少,加上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一些農村已經演變成了城鎮,平時過節不再遵循一些傳統的規矩。因此,一些傳統的文化已經慢慢淡化,反而是一些西方的節日在年輕人中興起,如情人節,聖誕節等。筆者認為這既

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時代的悲哀。作為年輕人我們接受新時代的各種新生事物沒有錯,但我們作為中國人,也應該繼承和發揚自己的民族文化。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文明的燦爛文化,從哪些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出這些傳統的民間習俗中其實都蘊含著忠、孝、義等傳統美德,教導我們如何去做人做事,作為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應該進行弘揚和傳承。

端午節在門前插上一支艾草,就是對我們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 這就是我對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的回答!


愚人跳農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