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首屆畢業生繼續深造,國科大是怎麼做到的?

八成首屆畢業生繼續深造,國科大是怎麼做到的?

2014級本科生正在做化學實驗 楊天鵬 攝

獨特的三段式培養結構

2012年6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兩年後開始招收本科學生。

從確定招收本科生的那一刻起,國科大人就在想:怎樣開展本科生教育?為構建注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國科大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調研了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劍橋大學、莫斯科大學、巴黎高師、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京大學、牛津大學、耶魯大學等的相關專業若干大學的本科教育體系。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國科大本科教學委員會主任席南華院士說:“我們的目標就是利用中科院雄厚的科研力量,提供獨具特色的優質本科教育,致力於培養追求科學夢想、獻身科學事業、立志科學報國的未來科技領軍和骨幹人才。”

對本科生,國科大設計了獨特的三段式培養結構。席南華一一說明道,第1—3學期是第一階段,主要學習公共基礎課,特別是數學、物理、計算機、語言、人文素質、科學前沿講座、人文講座等基礎課程;第4—6學期是第二階段,主要學習專業基礎課加少量專業方向課,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選修其它學科課程,強調學習知識面要寬廣,同時融入研究生課程的選修,在學業導師的指導下從事科學研究;第7—8學期是第三階段,國際化培養及畢業設計,為學生提供機會到世界名校訪學交流一個學期,到中科院各相關研究所做畢業論文。“這樣的設置,主要是考慮學生的本、碩、博貫通培養。”

每名本科生都有博導級學業導師

2014年,國科大本科生入學那一年,楊國強還在中科院化學所任研究員。他“有幸”成為本科新生劉鈺的學業導師。劉鈺有了問題就問他,不僅僅是課業問題還包括學習方法、待人接物等各種各樣的問題。楊國強耐心地培育著這棵小苗。

國科大在研究了國外創新型大學教育方法的基礎上,在本科生中實行了小班制。數、理、化基礎類課程60人左右授課班級,每30人配備一名助課教師講授習題課;實驗類課程每10人左右配備一名實驗課助教,指導學生實驗;專業研討類課程每10人左右一個班級,進行研討式教學;寫作課每20人一個班,真正做到小班制授課。

作為劉鈺的學業導師,楊國強還讓劉鈺在中科院化學所的幾個實驗室學習,他說:“我希望劉鈺能掌握儘可能多的實驗方法。”

對本科生,國科大安排他們利用寒暑假去中科院的各個研究所進行1-4周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與一線科學家面對面交流,接觸先進的科研設備和科研裝置,激發他們的科研興趣。

零距離感受科研的魅力

在一定意義上說,畢業生的水平代表一個學校的辦學水平。

國科大首屆本科生的培養還是收穫頗豐的。

看一組數據:在290名首屆畢業生中,有243人繼續深造,佔83.8%;境外深造人數為84人,其中,56人出國繼續深造,28人到香港繼續深造;在56人中,至少23人被國際頂尖大學錄取,大都獲全額獎學金。比如,楊羽飛去了斯坦福大學,蔣亦哲和賈祥麗去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劉子煜、董亦楠去了哥倫比亞大學,陳冰露等5名同學去了芝加哥大學,陳潤堯等4名同學去了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何秋翰和趙星宇去了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首屆畢業生、物理系寧尚龍同學馬上就要去劍橋大學物理系讀博了。回憶在國科大的4年學習生涯,他說,我大一暑假的時候,選擇去了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在那裡做了非均勻基地上擴散限制凝聚的一些工作;接著在大二暑假,去雁棲湖的中科院材料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做了聚合物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的研究;在大三的時候,在中科院物理所做了二維原子晶體制備與表徵方面的研究。“我覺得,這些科研經歷對我都是極其寶貴的。”

像寧尚龍一樣的學生還有很多。

趙瑞琪同學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寫的學術論文發表在影響因子3.411的雜誌上;黃淇等同學發現了一種水誘導自剝離(WISE)宏量製備氧化物納米片的新方法;劉向峰、高睿、黃淇、曾子建等發明了一種製備鈷基氧化物超薄納米片的方法,並申請了專利;談清揚同學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寫兩篇論文……

國科大副校長蘇剛說,首屆本科生在學業導師的指導下完成學術論文近80篇,部分論文發表在國際頂級刊物。“國科大本科生之所以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主要得益於國科大所實行的科教融合的培養體制和學業導師制,使得本科生從大二就開始與一線科學家面對面交流,接觸先進的科研設備和大科學裝置,更加近距離感受到科研的魅力,激發了科研興趣,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