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砂泥壺的製作

硃砂泥壺的製作

葛嶽純 硃砂泥 子冶石瓢

硃砂泥的色澤、質地與紫砂泥、綠砂泥有著不同的特點,故在製作上也具有很特殊的要求。原因主要是二個方面:一是硃砂泥料細度高,黏性差;二是收縮率大而導致變形大。所以,硃砂壺從泥料製作到成品的全過程中損失比例較大,成品率大約在百分之七十左右。一般未接觸過這種泥料的砂壺製作者都會感到生疏而棘手,即使是制壺工藝師、成型老手也無法很快掌握其特性,必須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模索,才能逐漸適應。浪費泥料和時間是必然的,然而,只有付出這種高的代價,才能做好硃砂壺。

掌握特性是致勝關鍵

一把硃砂泥壺坯做好後經燒成再看,會驚訝地發現怎麼收縮這麼大!而收縮率大就容易產生很多意外的毛病,如皺紋、開裂、變形等等。製作硃砂泥壺,首先從打身筒時就要掌握泥料的燥性程度,其次打身筒的方向順序、收口的幅度與泥片厚薄的均勻度都必須熟練而巧妙地掌握,否則坯壺就會開裂或脫把、脫嘴等,這些毛病即使在坯壺沒有出現,也過不了燒成關,因為硃砂泥收縮率大,整體拉力也隨之增大,成型過程中稍有不慎,這些毛病都會出現。當然,普通泥料也要注意這類細節,只是沒有這麼嚴格的要求。

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硃砂泥老壺來看,大凡也有半數以上或多或少有些皺紋。因此,有人提出“無皺不朱”的說法。可見,要硃砂壺沒有皺紋是很困難的。

硃砂泥性縮比大而導致變形大,而變形大是產生開裂的原因。在製作硃砂壺過程中,要使壺身、壺蓋、壺嘴、壺把都保持基本厚薄均勻,若是壺嘴短的還可以達到,壺嘴長的要控制各處厚薄一樣就很困難。泥料本身在燒成過程中的規律是一致的,厚薄不一,其收縮就不相同,縮比越大的泥料,其收縮差距就越大,所以製作硃砂泥壺的全過程中,其壺嘴是一個難關。即使厚薄度掌握好了,不慎將壺的內面挖毛糙了,燒出來的壺就會出現“內開”現象,壺的外面產生一條凹線,實際上壺內就有一條裂線。因此,要克服這些問題,就必須對硃砂泥料的特性有充分的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