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窮人思維”?

魔都好奇心診所

窮人和富人不能以物質和財產作為絕對的區分,精神的高貴,實現了心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富人。窮人思維大多為世俗所累:

1.學習和旅行:人總要學習和旅遊,靈魂和身體總有一個在路上才是正確的人生。窮人不愛學習,很久不看書,偶爾看書也是看閒書。旅行大多是拍照加到此一遊的題字,走馬觀花。對當地的歷史,現在,未來根本沒有深究。

2.玩物喪志:窮人思維最大的表現就是管不住自己,熬夜打遊戲,上班困。戒菸戒不掉,喝酒就喝多,賭博上癮,美其名曰小賭怡情。賭輸一生。玩物之心,浪費大半生時間。

3.私心私利:大多窮人思維的變現即時獲取心態,交人,結緣,功利性很重。不懂分享和給予,只知道索取。吃不得虧,忍不了人。為自己私利而患得患失。

4.視金錢為私產:天下財務本來就是流動的,無論任何財產,從長遠來看,無論你拿的再緊,總要流通的。朝代更替,寶物流轉,人生無常,何況錢財,總要換人的。窮人思維總是守著私產不放。著眼自己擁有,不放眼天下。

5.不懂時間的價值:窮人拿時間換錢,富人拿錢買更多人的時間。時間是最珍貴的,很多人都在揮霍浪費時間。務實奮進是我看珍惜自己時間最好的辦法。

6.不懂投資:窮人把私產當做自己的,自然不會去投資,流通自己的財產,對於風險難以承受。窮人自然沒有投資是成全別人的思維,只想著自己。

7.不敢創業:窮人拿時間還錢習慣了,因為他們認為時間沒有成本,還錢多了就開心,換錢少了就難受。更不敢創業,購買別人的時間和技能。

8.說到做不到:窮人大多沒有自律,說可以做就難了,一旦定下目標,沒多久就執行不下去了。

總結:思維方式決定了一生,錯誤的思維方式,富人變窮人,正確的思維方式,窮人變富人。


我是李合偉:伯樂創投俱樂部創始人,創投商學院首席講師,著作《覺悟行果創業論》。幫助過300多位創業者創業成功。期待與您分享交流~~~


合偉說

這個世界有人富,有人窮。但是為什麼?

這時候我們經常能聽到的一個論調就是:別人一出生就是王思聰,含著金鑰匙出生;而我既沒外貌、也沒人脈、甚至連教育機會都很難爭取,我們怎麼比?

但是這種言論真的對嗎?出身和家庭本身就是不能選擇的事情,當我們真正思考富人為什麼富的時候,我們是不是陷入了一種習慣性“先抱怨”的慣性思維裡呢。這種思維的錯誤點在於:直接界定了“富二代”為什麼富,而不是“富一代”是怎麼成為富豪的——其實也是從屌絲開始,白手起家。

就像馬雲,他也曾表示當年創業的時候也從沒想到阿里巴巴會成為現在這樣強大的企業。

我認為真正的窮人思維就是:很少有人能做到人窮志不短的。也就是說,腦子裡會被如何生存所佔據,而不是如何生活。典型的幾點有:

1.缺乏對未來的規劃

什麼叫缺乏規劃,在我看來就是過於的滿足現狀。比如說:每天朝九晚五的幹著枯燥乏味的工作,而在這家公司,對自己工作,即沒有興趣、也學不到知識,更沒有升職的空間,過於眷戀安穩的工作環境。

2.過於看輕時間的價值

多和少,往往是相對的。那麼窮人的思維就是認為:自己的金錢較絕對的'少',而時間相對較‘多’。比如:我常常在我的博客裡面分享一些免費學習編程的資源給我的讀者,過了一段時間,鏈接失效了。就會有許多讀者來找我說,找了各大網站、網盤都沒有找到這些資源。

這種就是典型的不把自己的時間當時間,時間是有價值的。如果你把花一個下午找資源的時間,等效成買一本十幾塊錢的電子書。用不了幾個小時,這本電子已經讀完了,還可以做新的事情,日積月累,差距是不是自然就拉開了?

所以道理就是:完全免費的東西不一定免費,便宜的東西不是真的便宜。


路人甲M

窮人思維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用時間換金錢。

窮人的時間不值錢,所以願意用時間換錢,這是一種「經濟行為」。

但當你的口袋已走出窮困,卻仍然把自己的時間、別人的時間看得太不值錢的話,說明你的腦袋依然停留在「窮人思維」中。

用經濟學的觀點來說,「窮人思維」往往過於注重「沉沒成本」。

什麼叫「沉沒成本」,就是你花了30 塊錢看電影,無論電影好看不好看,這個錢都回不來了。

有一個有趣的「買鞋定理」。假設你在商場買了雙鞋,大小沒問題,但真正穿時卻發現夾腳,退又退不掉,於是,你會經歷下面的心理掙扎:

「不甘心定理」:這雙鞋對你而言越貴(換句話說,你越窮),你嘗試穿一下的次數也就越多(受的罪越多);

「僥倖定理」:你確定穿不了了,那麼這雙鞋越貴,你放在家裡佔地方的時間越長;

「絕望定理」:無論你放多長時間,總有一天,你都會把它扔了,有多遠扔多遠。

世界清靜了。

「富人思維」的則完全相反:花錢,要麼是為了賺錢,要麼是為了享受,兩樣都不搭的事,就不值得白白浪費精力。

當然,「時間不值錢」的窮人思維,往往只在人生過渡期對我們產生影響,但下一個思維慣性,就沒那麼好擺脫了。

有一句話,平時說出來會得罪人,但有了前面理論的鋪墊,我就不怕大家打死了我:

貴?怎麼會是產品的缺點呢?難道不是你的缺點嗎?

「窮人思維」的特點是量入為出,「富人思維」特點是目標導向。

窮人思維買房,先考慮我有多少錢付頭期款,月收入多少還貸?再倒過來推算,自己該不該買房,買什麼房。

富人思維買房,首先問,我要不要買房,想買什麼房?然後再算,還差多少,怎麼解決。

如果一項任務的目標是合理的,那麼我們就不能以「資源不足」為理由,去否定這個目標。

這就是有錢人告訴我們的,至關重要的一條做事原則。

「窮人思維」最可怕的一點,它會消耗我們有限的自控力。

過去有一種看法,窮人的意志力會更強,而事實完全相反。

行為經濟學上有一個叫「決策疲勞」的概念,短時間內,你做出的決策越多,你的精力越疲憊,內心越不願意再一次權衡利弊,導致你的決策越來越隨意。

有經濟學家發現「決策疲勞」對窮人的影響最大。

美國的窮人更喜歡買垃圾食品,不僅僅是因為便宜,而且因為他們習慣每買一樣東西,都要反覆比價。

一方面,這佔用了他們的大量時間,沒有精力去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

另一方面,那些頻 繁的、無意義的決策,使他們的大腦疲勞,無法抵禦那些垃圾食品的誘惑。

美國的例子無感?想想自己減肥的經歷吧,在大量運動消耗了你的意志力之後,你是不是更抵擋不了冰淇淋的誘惑了?總是想找機會「慰勞」自己一下,導致前功盡棄?

電影《華爾街之狼》講了一個專門騙窮人的股票經紀人,他發現窮人在長期的消費決策中,形成了一種思維慣性—— 便宜的東西更有吸引力。

當他們把這種思維慣性帶到了投資中,就成為「垃圾股」的目標客戶。

影片裡有一句臺詞:「我們把垃圾賣給垃圾人,因為錢在我們手裡,總比在他們手裡更能發揮價值。」這是天下騙子的心聲啊。


阿秀

“窮人思維”並不是發生在窮人身上。富人也容易摳摳索索,主要表現在花錢上,尤其是花閒錢上,突出表現在花錢買收藏品上。



吃穿是生活必需品,在這類消費上中國人都會大手大腳,即使再窮也會出現在飯店剩下一桌子菜走人的時候。只有花閒錢的時候才能看出是否大方,尤其是買收藏品,即是花閒錢又可能是投資,在舉棋不定的時候選擇,您是否是大手筆一看便知。

比如買一對核桃,普通的幾十塊錢,高級的幾千塊錢,賣多少錢的都能玩。可是過了五年,幾十塊錢的核桃由於品種不好盤不出好品相只能扔,幾千塊錢的核桃由於品種好揉出來牛筋紅的效果能賣過萬。

收藏圈裡有一個定律,就是“掐尖響動大”,“尖貨”指最好的古玩,只有花大價錢才能買到,但是隻有尖貨在賣出的時候才會賺大錢,也就是“響動大”。所有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一到花錢的時候就會考驗到一個人做事的氣魄。我見過許多有錢的大老闆買收藏品時只圖便宜,結果買的都是破爛和假貨,我們把這種人叫“窮命”,就是因為有了“窮人思維”即使再有錢也改變不了命窮。


有一個房地產老闆掙了很多錢,收藏市場火的時候他開了一家規模非常大的古玩城。在他的古玩城裡有許多賣黃花梨傢俱的店面,它都嫌棄價格太高,比他在網上看到的價格貴了許多。於是他在裝修自己的別墅的時候,從網上買了上百萬的黃花梨傢俱,結果都是假貨。按說它自己就開古玩城,城裡的傢俱商都給他最低價格,他花的錢也不少,怎麼能賣一屋子假貨呢?

原因就在於貪圖便宜,見到便宜就如同鬼迷心竅,奔著便宜去了其他都不顧了。這就是中國老話說的:“便宜買死人”。他自己再有錢也毀在了“窮人思維”上。


性格決定命運,窮人思維是許多人的本性,“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窮人有了“窮人思維”富不起來,富人有了“窮人思維”富不長久。


於鴻雁老於

窮和富沒有太嚴格的標準,只有相對的富和窮。窮人的思維一般都是這樣的。



受面子控制

喜歡要面子,無論是吃飯穿衣服都需要有面子,這樣看起來大家不會認為自己沒錢。買東西之前會先看價格,喜歡穿假名牌,打腫臉充胖子。

好高騖遠

總是想的很完美,也很有想法,就是隻有想法沒有行動,總是覺得自己可以,但是說過以後就過幾天忘記了,別人做了以後做成了,他又會說,這個事我想到了但是沒做。



凡事依賴別人

很多的事情都喜歡依賴別人,本來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總是要拉一個人墊背,習慣性的依賴家人,而且還描繪的自己很有道理。自己沒有能力本事,認識再多的人也無濟於事。

憤青,亂噴

在他們的眼睛裡就沒有好事,所有的事情他都能給你找出問題來找出瑕疵來,然後再亂噴一氣。擁有消極的心態,總是看到問題壞的地方,而發現不了別人的優點。駿馬面前無溝壑, 慫人腳下全是坎!



錢是省出來的

錢是一點一點的省出來的,為了省錢勸孩子早日退學,去工作賺錢,覺的賺錢無用,早工作可以早賺錢。省了孩子上學的錢,省了吃穿住用的錢,把省下來的錢存到銀行,萬不得已是不會花錢的。省吃儉用很多年,也沒有發現富起來,該省的錢省了,不該省的錢也省了,現在仍然省吃儉用。


心態決定一切

眾說紛紜,都不太給人啟發。兵哥這裡給窮人思維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吧。

有人說,窮人的思維就是窮人思維,那麼這窮人通過奮鬥致富了變成富人了,那麼他以前的思維到底是窮人思維還是富人思維呢?

邏輯不通。

兵哥給的定義是,有一種思維,窮人有了這種思維會變得更窮,富人有了這種思維會喪失財富最終變為窮人,那麼,這個能導致人變得更窮的思維就是窮人思維。

窮人思維的窮人,是動詞,是把人變成窮人的思維。

但什麼樣的思維會把人變得更窮呢?就是不符合客觀規律的思維。

我們老講,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就是符合客觀規律,就是富人思維。不能做到實事求是,就是窮人思維。

人的思維中,常常是這部分符合客觀,而另一部分不符合客觀,所以窮人思維是人人都有,但有的多,有的少。

但也不是說,窮人思維佔比多的人就一定會窮,因為他要是在面對重大機遇的時候富人思維了一把,就成為了富人。比如早些年,一個平時很窮摳的人竟然狠心買了套一線城市房,幾年翻了好幾倍,你上哪說理去?

在面對關鍵機遇的時候,你是富人思維當家還是窮人思維做主,決定了你的命運。

當然,我們不要糾結什麼窮人思維富人思維,還是迴歸本質,回到客觀規律上,回到認識正確的客觀規律上來。當你對世界對改變有了正確的認識,想不富都難——當然這個富不只是財富。


兵哥讀兵法

我想通過一個故事和大家說說我所認識的“窮人思維”

春秋時代的名臣范蠡在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後就敏銳意識到以勾踐的心性必定會和自己玩兔死狗烹的把戲,於是放棄官位泛舟五湖,最終陶地(今山東定陶一帶)定居。范蠡在定居陶地後一共生育了3個兒子。後來他的二兒子在楚國殺了人,被關押待斬。范蠡想救他,就讓小兒子拿著鉅額活動經費前去搭救,但小兒子剛要出門,范蠡的大兒子不樂意了,他說:“家裡的長子叫做家督,現在弟弟犯了罪,父親不派長子去,卻派小弟弟,這說明我是不肖子。”說罷便以死相逼,范蠡的妻子看到這陣勢也勸范蠡讓大兒子前往。

范蠡見自己的長子尋死覓活的,也經不住他的軟磨硬泡,只得同意長子的要求。但他並不放心,所以千叮嚀萬囑咐地告誡長子:到了楚國一定要先找到自己的好友莊先生,把自己的信和錢財送給他,一切聽取莊先生的安排。長子前腳剛走,范蠡就唉聲嘆氣。妻子不解就問他何故嘆氣,范蠡給出了一句神預言:“次子這次恐怕凶多吉少。”

過了若干時日長子帶著弟弟的屍體回家了,除了范蠡本人一家人全都痛苦不已,妻子不解地問他何以事先知道長子救不了次子。范蠡說:“長子是在貧苦中變成富有的,深知錢財來之不易,而幼子出生時家庭便已富貴,不知錢財來之不易,所以長子不容易割捨錢財,把錢財看到比命都重要,這樣是根本救不了弟弟的。所以才決定讓幼子前往。如今殺人償命,次子罪有應得,像我們這樣的家庭,兒子能夠不被殺在鬧市當中,也算是保住面子了。所以也不要再悲痛了。”

後來家人詢問長子搭救弟弟的經過才得知:原來一開始長子按范蠡的吩咐去找莊先生並將范蠡事先準備的財物和來信交給了莊先生,莊先生看了信後對長子說:“你趕快離開此地,千萬不要逗留,等你弟弟釋放後也不要問原因。”第二天莊先生就面見楚王,以天象異常為由,勸說楚王大赦天下。因為莊先生在楚國很有名氣,是楚王的座上賓,楚王答應了。然而此時的范蠡的大兒子卻並沒有聽從莊先生的話,他為了多一層保障,就賄賂了楚王身邊的其他達官貴族,其中一人告訴他,楚王馬上就要大赦天下,你弟弟自然會被釋放的。長子並不知道楚王大赦天下是莊先生運作的結果,他認為送給莊先生的財物都白送了,於是前去索要。深感受辱的莊先生就入宮告訴楚王說范蠡長子為救弟弟賄賂王貴,如今楚王大赦天下便是為了范蠡次子。於是楚王下令斬殺范蠡次子後大赦天下。

范蠡長子救次子的故事講完了,從這個故事我們能得出什麼啟示呢?我想就這個故事和大家談談我的個人觀點:有一句老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可在這個故事裡怎麼就失效了呢?按理說長子經歷過和父親一起經商致富的全過程應該通達人情世故啊,小兒子從小生活在富貴人家應該是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啊,可為什麼范蠡認為小兒子比大兒子更適合前去搭救次子呢?

近年來關於窮人思維、富人思維的討論一直很流行,總是能吸引人們的眼球。我瀏覽了一下關於類似問題的答案,都說得很有道理,但個人以為:都沒真正論及導致這兩種思維產生的根源

國外曾經做過一個社會調查,結果發現:在這個世界上有95%左右的人其實不過是在重複他們父輩的人生軌跡——也就是說他們的父輩是窮人,他們十有八九也是窮人;他們的父輩是富人,他們十之八九也是富人。這個數據不一定準確,但國內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講的是:有人問一個放羊娃:“你放羊做啥?”放羊娃回答:“掙錢。”“掙錢幹啥?”“娶媳婦。”“娶媳婦幹啥。”“生娃。”“生娃幹啥?”“放羊。“

這個放羊娃整日裡風裡來雨裡去,您能說他不努力嗎?我們再看看那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坐在辦公室和客戶吹吹牛或者坐在電腦前點擊幾下鼠標就完成了一筆業務,而這筆業務賺取的利潤很有可能是那個放羊娃一輩子也沒見過的天文數字。導致這一切的原因是他們的思維意識的差異: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話不假,可正是他當的這個家限制了他的眼界束縛了他的手腳。因為他要養家餬口,所以他不關心不能給自己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的任何東西。

簡單來說:窮人的孩子一畢業首先想到的絕不是創業,而是打工。因為創業是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的:這種投入包括資金的投入,也包括時間精力的投入。而窮人的孩子恰恰面對的是資源的極度稀缺:因為他的父母窮,所以他們不能為他提供前期的資金支持,於是他不得不自己掙錢養家餬口;當他為養家餬口而奔波時他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時間陪家人、朋友,也沒時間學習新的知識,接受新的資訊,這就導致他在時間、精力、人脈、知識、信息各方面的全面稀缺。而這一切只會更加重他對不能給自己帶來直接經濟價值的一切事物漠然視之。

反觀富家子弟往往會利用他們手中掌握的金錢培養自己的人脈圈子,培養自己的個人能力。其實能掙錢固然是好事,但會花錢是更大的本事——把錢有效地花在人身上才是最好的投資。范蠡曾三次散盡家財造福鄉里,結果卻又三次積累下萬貫家財,這就叫有舍有得。

窮人傾盡一生是在掙錢:注意掙字是力字旁,因為窮人手中的資源稀缺,只能賣力氣掙錢;富人則是在賺錢:注意賺字是貝子旁,凡是貝子旁的漢字幾乎都和金錢有關,這意味著富人是用錢生錢。窮人一定很羨慕富人賺錢的模式,可窮人敢拿自己微薄的收入投資嗎?富人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嘲笑窮人的膽怯,可別忘了在白手起家致富的路上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一夜傾家蕩產。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窮人資源稀缺、抗風險能力低,所以他們傾向於窮盡一生去積攢看得見摸得著的直觀財富,而不習慣於為自己的人生進行整體規劃設定目標,在他們追求財富的道路上他們不關心任何不能為自己帶來直接經濟利益的東西;富人則習慣於四處體驗生活、結交朋友、學習知識、接受資訊,對自己的人生進行通盤謀劃。

說了這麼多,大家應該以為我是在鼓吹富人思維吧?其實在我看來:單純的窮人思維或富人思維都是盲目有害的——富人的思維正如范蠡評價自己的小兒子一樣有自己明確的目標,為實現這個目標不惜成本。可大家不要忘了這樣做把自個玩死的也大有人在。富人思維就像油門——為自己的人生設立明確的目標,然後加大油門向目標邁進;窮人思維就像剎車,對於正在向目標衝刺的人而言總覺得剎車是累贅,但沒有剎車搞不好是會翻車的。所謂窮人思維就是自己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一個人也許一輩子沒做什麼大事,但他自食其力養活了一家老小這也是一種成就。

我們回到范蠡長子救次子的故事本身:范蠡其實並沒對長子和小兒子進行任何褒貶,而是認為在搭救次子一事上小兒子更合適。長子犯的最大錯誤在於他背離了自己的主要目標,過分計較財物得失。其實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機會成本無處不在——如果我們選擇吃中餐,就放棄了品嚐西餐的機會;同樣是吃中餐,選擇了川菜,就放棄了品嚐粵菜的機會。而且吃這頓飯是要耗費時間精力體力的,所以即使沒有付出真金白銀也是有成本的。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必須明確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然後為這個主要目標而努力邁進,其它的都可以暫時放棄,這就叫有舍有得。不過我們依然需要注意一點:如果窮盡一生也無法實現目標呢?不必懊惱——雖然一生都未能實現目標,但總在向著目標無限趨近,而我們的奮鬥歷程實際上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當後人再踏上這條奮鬥之路時可以少走彎路,功成不必在我。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過去很多觀點認為,在一個開放社會,在自由市場經濟裡,人人都可以憑藉自己的奮鬥成功。如果你是一個窮人,不是笨就是性格上有缺陷。不是有個“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說法嘛,那意思就是,貧富本質上是由思維方式決定的,窮人應該對自己的狀況負責。

確實有數據表明,相比於富人來說,窮人借錢更多儲蓄更少,抽菸多鍛鍊少,喝酒多而且飲食更不健康等等。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甚至乾脆定義貧窮是一項“人格缺陷”。

但是歷史學家佈雷格曼說,不對,窮人之所以窮,就是因為缺錢。哈哈,這個答案有點匪夷所思。這不是廢話嘛,窮和缺錢,不是同一個意思嗎?

當然歷史學家佈雷格曼不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他這麼說是有他的道理的。我們來看看他的論證。

這要先從一份美國心理學家的報告說起。這幫心理學家在印度做了一項研究,研究對象是一群種甘蔗的農民。在每年豐收季節之後,他們會一次性拿到年收入的60%。這意味著,一年裡一部分時間他們比較窮,手頭很緊,另一部分時間相對比較有錢。

學者們讓他們分別在收穫季節前後,做了一份智商測試。研究發現,農民們在收穫前的智商低於收穫後,降低了14個IQ值。差14個IQ值,大概相當於一個人一晚上沒睡覺,或者是喝了一頓大酒的智商下降程度。

這個發現說明了什麼?心理學家得出的結論是一個詞——“稀缺性心態”。

簡單解釋就是,通常人們遇到稀缺的事物,行為會有所改變。這個稀缺的事物,可以是具體的東西,也可以是時間和金錢。

其實,我們也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當我們眼前有急迫的事情需要處理,比如餓極了要吃東西,比如有一份報告馬上要交差,比如明天就有一個很重要的公開演講,這個時候我們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最迫切的事上。這個時候,不要跟我們談什麼長遠眼光。對不起,顧不上,先管眼前的事再說。你看,任何人在稀缺面前,都會視野變窄,智商下降。

這就像一臺電腦,功能再強,同時運行十個大型程序,也會死機。不是因為這臺電腦性能不足,而是因為它超負荷運轉。窮人面臨的問題和這臺電腦一樣,不是因為他們愚蠢所以做了愚蠢的決定,而是因為兩個原因——

第一,他們時刻面對稀缺和匱乏,這個時候再要求他們高瞻遠矚,就有點強人所難了。一個富人在類似的情況下,做的決定也未必比他強多少。

第二,窮人通常也是和窮人生活在一起。在那樣的環境中,身邊的人難免會做愚蠢的決定,你難道要求他跳出這個環境嗎?太難了。


gghhwhs

關於 “ 什麼是窮人思維?” ,要想從學術的角度給它下一個定義還是比較困難的。但是要想舉出 “窮人思維” 的典型故事,還是比較容易的。

我媽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擁有 “窮人思維” 的人。以前是因為家裡確實比較窮,過日子嘛總是能省則省,儘量省吃儉用精打細算。可隨著家庭逐漸富裕起來,生活越過越好之後,她卻直到現在依然保留著很多 “窮人思維” 下才有的行為方式。

舉個最通俗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她特別喜歡吃剩飯剩菜,一頓吃不完的飯菜絕對不會倒掉,總要留到下一頓甚至第二天繼續吃。我對她說過很多次,吃剩飯對身體是不健康的,但我媽堅持認為,把剩飯剩菜倒掉是一種浪費,浪費錢這種事兒咱不能做。可實際上我們想一下,21世紀了,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都已經基本消除了飢餓,我們面臨的已經不再是食物短缺的問題,反而是營養過剩導致身體負擔過重帶來的身體健康下降的問題。所以,倒掉一些過期的、隔夜的食物,其實對外部世界,對自己的家庭來說,帶來的經濟影響都是比較小的。可如果長期吃剩飯,對身體健康帶來的影響那就是很大的了。這個道理應該很容易想明白才對。可是我媽呢,道理都明白,卻一直做不到,直到後來我換了一個說法告訴她。

這就是 “ 窮人思維” 裡一個最容易被忽略掉的點,永遠意識不到,自己的健康、自己的心情、自己的人生體驗,都是值錢的明明有消費的能力,卻放著高品質的東西不捨得買,欺騙自己買一些廉價的低品質的東西來替代,就這樣委屈著自己,“便宜”的過完一生。明明愛自己、對自己好才是我們每個人類個體都應該畢生努力做到的事情,卻在 “窮人思維” 的束縛下,將就著就過完一生。所以,愛惜自己,不將就,讓自己在力所能及的經濟範圍內變得更 “嬌貴” 一些,是擺脫窮人思維一個很好的方法。


科學家種太陽

哈哈😄😄,忽然之間又想通了一件事情,既然說問題,咱們就語不驚人死不休,講新的東西。我覺得窮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不公平”,哈哈😄😄,說句實話實說的實情吧。錢💰💰從哪裡來啊?大家都仔細想想吧,你不會告訴我是從人民銀行裡面印的吧!那也是千真萬確的,答案是完美無瑕疵的。其實錢💰💰是從效率裡面來的,如果大家每天做一個饅頭,就你伶俐,每天可以做兩個饅頭,你就是富人了。所以富人最關心的是效率的提升。我真的希望看到這個帖子的人更去關心效率,這才是變成富人的必由之路。你就是一哭二鬧三上吊,臥軌喝農藥,要公平,把富人變窮了,你也真的富不了。我們需要乾貨,怎麼樣實打實的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我建議讓你值錢了,你就有錢了。你的效率提升了,自然而然有錢了,,比如連鎖店,一種成功模式直接複製粘貼,比如你的能力提高了,處理問題就更加高效了,比如你寫了個帖子,可以上百萬人同時看了,還有很多很多,不用好高騖遠,馬克思說過一個概念是社會平均時間,你只要比一般人效率高,你慢慢就可以成為富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