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壽光這道用雞塊做成的菜,在晚清就是當地酒席必上的菜品

在山東省壽光市,民間婚喪嫁娶的宴席,素有“一雞二魚三涼菜”之說,而這“一雞”指的正是今天要講的“虎頭雞”。

說起這道菜的來歷,先講一個故事。

相傳,古代有一支官軍,軍紀嚴明,戰鬥力極強,百姓稱其為“虎頭軍”。但是,在一次與叛軍的戰鬥中,不料吃了敗仗,將軍便帶領殘部敗退到廣饒(今山東省廣饒縣)。

山東壽光這道用雞塊做成的菜,在晚清就是當地酒席必上的菜品

炸好的虎頭雞塊

為了保存有生力量,官軍在敗退之時,只帶了少量的糧草。到廣饒後,已所剩無幾。為解決兵馬給養問題,將軍找到當地縣官,希望緩解燃眉之急。

不曾想,縣官早已被叛軍暗中收買,就以種種藉口拒絕將軍,以拖延時間等叛軍趕來收拾官軍。

縣衙裡有位廚子,知曉這一秘密。他認為這是大逆不道,就悄悄出城,將此事告知將軍。

將軍立即查明情況,欲治罪於縣官。但考慮到糧草尚未備齊,便讓縣官戴罪立功,三日內將糧草備齊送到營中。

山東壽光這道用雞塊做成的菜,在晚清就是當地酒席必上的菜品

製作“虎頭雞”所用的雞塊

不料,縣官悄悄將糧草運出城去,高價賣給了叛軍,自己在第二日晚間逃跑之時,被百姓發現,亂棍打死。

眼看著,叛軍將要兵臨城下。縣衙的廚子為解決官軍吃飯問題,就上街走進一戶戶人家,曉之以利害,動員全城百姓從自家的口糧中捐出一點用作軍糧,以解燃眉之急。

全城百姓紛紛捐糧,縣衙的廚子和眾人在縣衙門口支起一口大鍋,為官軍烹製食物。

但是,百姓捐出的粗糧多,細糧少,也缺少能為眾將士急需快速補充熱量和營養的肉類。於是,縣衙的廚子把縣衙飼養的上百隻雞宰殺乾淨,然後切成雞塊,再裹上蛋液調製的麵糊,下油鍋炸至六七成熟後,放入大鍋再燉一小會兒,然後分給官軍吃。

香氣四溢的雞肉瘦而不柴,加上湯汁鮮美,眾將士吃過後精神百倍,馬上迎擊趕來的叛軍。最後,官軍以叛軍首領被斬於馬下,叛軍投降而獲勝。

山東壽光這道用雞塊做成的菜,在晚清就是當地酒席必上的菜品

炸好備用的雞塊

眾將士班師路過廣饒,拜謝百姓,念念不忘出征之時吃過的雞肉。將軍就問縣衙廚子這道菜的菜名。廚子大笑著回答:“虎頭軍吃的雞,能產生虎威,菜名就叫‘虎頭雞’!”

此後不久,縣衙的廚子在廣饒擺了一個小攤,賣起了“虎頭雞”,閒時便為食客說書,講的正是“虎頭軍吃了虎頭雞殲滅叛軍”的故事。

後來,“虎頭雞”這一美食被南來北往的商客帶到了很多地方,其中在山東壽光,“虎頭雞”頗受人們青睞。

晚清,壽光當地官員規定,“虎頭雞”是當地宴席的必上菜品。

2011年正式出版的民國版《壽光縣誌》(點校本)記載,當地廚師王景順製作的虎頭雞聞名全縣。

山東壽光這道用雞塊做成的菜,在晚清就是當地酒席必上的菜品

壽光“虎頭雞”

如今,“虎頭雞”作為魯菜之一,其烹製方法已被正式寫到了《魯菜菜譜》上。

“虎頭雞”的製作工序中,炸雞塊和悶燉最關鍵,炸制後易長時間保存,悶燉後可去除雞肉的油膩,更容易消化。

舊時普通人家,並不用“虎頭雞”作為日常菜品,。原因是食材較為昂貴,烹製過程又繁瑣,因而“虎頭雞”需要花時間由專人制作,所以,這道菜多出現在婚喪嫁娶的筵宴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