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可控雲到底有多重要!多年投入、忍受爭議,也要一定要做!

這個月底,武漢雲棲大會即將來臨了。上個月的南京雲棲大會,阿里雲副總裁一句:“在中國只有兩種雲,第一種雲是拿來主義的雲,第二種雲是阿里雲這樣自主可控的雲。”引起了一大波關注。

自主可控雲到底有多重要!多年投入、忍受爭議,也要一定要做!

自然為這個月的雲棲大會,增添了幾分期待值。

當然我預測,“自主可控”仍然是一個重中之重。為什麼阿里雲如此堅持傳達“自主可控”這個概念?

事實上,整個中國都沒有像阿里巴巴一樣,從用別人的、到自研,再到對外提供服務的。我們看看阿里巴巴的技術發展史就能明白了:

最早期買軟件階段使用IOE架構技術自研道路通過阿里雲對外提供技術服務

自主可控雲到底有多重要!多年投入、忍受爭議,也要一定要做!

阿里2008年之前是開源技術使用最多和最廣泛的公司,也是Oracle集群當年在中國的最大節點。但買軟件和使用IOE架構讓他們感受到,很快就會達到天花板。於是他們決定走技術自主研發的道路,阿里雲也由此誕生,並對外提供技術服務。

儘管現在只是一句簡單的“自主可控雲能走得更遠”,但阿里雲這條路並非一帆風順。忍受著早期內部的爭議、投入了大量時間和人力、阿里三代的CTO的決心和堅持,才有如今的阿里雲。

自主可控雲到底有多重要!多年投入、忍受爭議,也要一定要做!

2009年,阿里雲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操作系統”飛天”(Apsara)

2010年開始研發AliOS智能操作系統;同年,螞蟻金服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OceanBase數據庫誕生;

2014年阿里雲研發一站式物聯網開發平臺Link,同年阿里雲中間件Aliware推出;

2016年阿里雲自研的服務器技術架構“神龍”打破了物理機和虛擬機之間的隔閡。同年,阿里雲人工智能ET大腦也宣佈推出……阿里雲在自主研發的路上一往無前。

正如李津自己說的,自主可控雲,並非是在打破別人的天花板,而是在創造一個新的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