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賈寶玉悟禪

浅谈贾宝玉悟禅

浅谈贾宝玉悟禅

《紅樓夢》作為一部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很多地方體現了佛學思想,然而在眾多佛教宗派中,曹雪芹獨鍾禪宗。一方面禪宗是本土化的佛教,集印度佛學和道家學派為一體,符合中國人的口味,另一方面《紅樓夢》是一個“幻滅”的過程,無論是開篇的“好了歌”還是主要人物的性格及命運,無不體現著禪宗的“空”。在第二十二回 “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制燈謎賈政悲讖語”中,還專門談了六祖慧能與神秀的偈子,王國維說過做學問有三重境界,本文主要把賈寶玉悟禪分三個層次。

一、賈寶玉悟禪的背景

從第二十回“王熙鳳正言彈妒意,林黛玉俏語謔嬌音”到第二十二回的“悟禪機”,都是圍繞著賈寶玉和林黛玉兩人展開的,寶黛二人那時並沒有心意相通,而且鬧了些不愉快。第二十回湘雲至,黛玉因寶玉戀著寶釵而賭氣回房,寶玉對黛玉講了誰親誰疏、誰先誰後的話。第二十二回賈母給寶釵做生日聽戲,鳳姐說齡官像一個人,寶釵和寶玉都不說,湘雲說像黛玉。湘雲、黛玉和寶玉為此事鬧矛盾,寶玉忙去解釋,又被黛玉聽到,也向寶玉發脾氣。寶玉兩面受氣,覺得莊子的清淨無為的思想有道理,題了一偈和一支《寄生草》曲。 聯繫來看,賈寶玉悟禪的原因是與林黛玉的感情糾葛。

二、一層境界,悟“情”

原文中這麼說:

……林黛玉見他去了,便知回思無趣,賭氣去了,一言也不曾發,不禁自己越發添了氣,便說道:“這一去,一輩子也別來,也別說話。”

寶玉不理,回房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襲人深知原委,不敢就說,只得以他事來解釋,因說道:“今兒看了戲,又勾出幾天戲來。寶姑娘一定要還席的。”寶玉冷笑道:“他還不還,管誰什麼相干。”襲人見這話不是往日的口吻,因又笑道:“這是怎麼說?好好的大正月裡,娘兒們姊妹們都喜喜歡歡的,你又怎麼這個形景了?”寶玉冷笑道:“他們娘兒們姊妹們歡喜不歡喜,也與我無干。”襲人笑道:“他們既隨和,你也隨和,豈不大家彼此有趣。”寶玉道:“什麼是‘大家彼此’!他們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談及此句,不覺淚下。襲人見此光景,不肯再說。寶玉細想這句趣味,不禁大哭起來,翻身起來至案,遂提筆立佔一偈雲: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

意謂彼此想從對方的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證,內心在尋找證明,表情達意也為了獲得證明,看來只有到了滅絕情誼,無需再驗證時,方談得上感情上的徹悟;到了萬境歸空,什麼都無可驗證之時,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證,印證,證驗,實驗而有所得。在佛教用語中又作領悟、修成解。如《五燈會元》:“依吾行者,定證妙果(佛家稱其所謂真理叫果)”。偈中“斯可雲證”的“證”即作“悟”解。 然而寶黛之間並沒有從對方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證,總是在互相猜忌,無論寶玉怎麼說,怎麼證明自己,黛玉卻不相信,所以賈寶玉才說:“無可雲證,是立足境”。因此賈寶玉悟禪悟的是“情”,與林黛玉之間的感情。

浅谈贾宝玉悟禅

三、二層境界,放下“執著”

“無可雲證,是立足境”引來了寶釵與黛玉,黛玉說:“無立足境,是方乾淨。”於是寶釵道:

“實在這方悟徹。當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尋師至韶州,聞五祖弘忍在黃梅,他便充役火頭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說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彼時惠能在廚房碓米,聽了這偈,說道:‘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五祖便將衣缽傳他。”

神秀的偈子在於“有”,或是“立”,身,心,都是實有化的,前兩句對應著“立”,把身立作菩提樹,心立作明鏡臺。後兩句對應著“有”,“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莫使有就是有。而慧能的偈子在於“破”和“空”,“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破神秀的“立”,說的是放下,後兩句說的是“空”,就是沒有。正如寶玉的“是立足境”對應著神秀,黛玉的“無立足境”對應著慧能。

然而寶玉到不了“空”的境界,真正悟了的是寶釵,如顧城所說,寶釵已經在前面等著他。

《唯識述記》雲:“煩惱障品類眾多,我執為根,生諸煩惱,若不執我,無煩惱故。”“我執”就是把“我”當真了,認為有一個真實的“我”,心裡安立了一個獨立的“我”、單一的“我”、恆常不變自在的“我”,由此引起貪嗔痴。“是立足境”和“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也是一種“我執”,執著於“立”,執著於“有”,執著於證明自己。因此賈寶玉陷入了“我執”或者“我相”。與“我執”相對的是“法執”,是把外在的一切事物當真了,過於執著。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開合 情哥哥偏尋根究底 ”中寶玉竟然把劉姥姥的頑話當了真,去尋找不知道有沒有的廟。生來便對世間女兒們有著別樣的痴情,把“情”字看的過重過真,說著“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兒是泥做的骨肉”。無論是“我執”還是“法執”,賈寶玉都在執著於“有”,因此一開始就錯了,因為“無雲可證”需要放下,“放下無雲可證”本身也需要放下。

四、三層境界,“空”

比“放下”更高一層的境界是“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說的是空,南宗講“頓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心性本淨,淨就是空。真正的悟到了“空”這一層就無需放下,因為放下也是空。《金剛經》有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這個道理。《紅樓夢》本身也是一個“悟空”的過程,經歷了離散,鐘鳴鼎食之家落得白茫茫一片真乾淨,《紅樓夢》的大觀園就如莊周夢蝶,一切美好都是假象,醒來都是一場空,或許這是一種幻滅,也是《紅樓夢》的悲劇所在。然而第二十二回之後賈寶玉依然流連於大觀園,與姐姐妹妹們作詩玩樂,因此在賈府被抄家破滅之前,賈寶玉還到不了“空”的境界。

綜上所述,賈寶玉悟禪悟的是情,並沒有放下,他“這番了悟”,應該是懂得了應該放下但是並沒有放下,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就是這個道理。賈寶玉在前八十回中沒有放下執著,更談不上“悟空”,因此賈寶玉真正達到“空”的境界應該是《紅樓夢》的結尾懸崖撒手,體會到一切皆是幻滅之時。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文藝研究

《文藝研究》雜誌創辦於1979年5月,由文化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是大型綜合性文藝理論月刊。《文藝研究》以“引領學術潮流,把握學術走向,加強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為辦刊總方針,強調現實性與學術性、前沿性與基礎性、學理與批評的有機統一,提倡中國視野、中國問題、中國氣派,廣泛容納文學、藝術各領域不同觀點、不同方法的優秀研究成果。

媒介之變

從移動互聯網世界的劇烈媒介迭變,觀察未來世界的面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