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的《伯德小姐》&中式的《後來的我們》,不一樣的青春

五一小長假熱鬧熱鬧,很熱鬧,電影市場也是熱鬧非凡。

奧斯卡頒獎典禮的早已經告一段落,除了獲獎電影保持著熱度,其他電影逐漸沉寂。

奧斯卡戰場前夕,有這麼一部廣受好評的電影卻慘遭陪跑,爛番茄指數爆表,眾多評分網站都亮出高分的《伯德小姐》,評分如此之高的影片卻在奧斯卡上顆粒無收。

美式的《伯德小姐》&中式的《後來的我們》,不一樣的青春

美式的《伯德小姐》&中式的《後來的我們》,不一樣的青春

這部美國的喜劇片是格蕾塔導演的處女作,導演和編劇都是她自己。

《伯德小姐》講述的是一個高中時期的叛逆女孩在面對家人、朋友、愛人、學業上產生的各種情緒與摩擦,將小女孩的小心思展現的淋漓盡致。

美式的《伯德小姐》&中式的《後來的我們》,不一樣的青春

斬獲好評,獲得多個獎項,雖陪跑奧斯卡獎卻也得到了提名,這無不證明著《伯德小姐》有著它獨特的優點。


首先,便是它的真實。

美式的《伯德小姐》&中式的《後來的我們》,不一樣的青春

劇中大部分講述的是《伯德小姐》的高中生活的日常,有沒有勾起你的懷舊(o(* ̄︶ ̄*)o)。

上課時女生們的交流,更衣室的偷懶、談八卦,校園禮拜,參加歌劇表演等細節,《伯德小姐》真實地展現了美國的高中生活。

其次,便是它的劇情,簡單、輕快、明瞭,青春活力四射。

如圖伯德小姐有著少女的爽朗,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豐富的鏡頭語言交織著出現,將伯德小姐與哥哥、與初戀、與摯友的矛盾,還有青春期的自我矛盾,以及對當下與未來的困惑,這些情感一一被表現出來,真切的打動著每一個經歷過的人。

美式的《伯德小姐》&中式的《後來的我們》,不一樣的青春

有得必有失,青春期面臨種種挑戰與困惑,豈是一個多小時的影片能說清的?影片想表達的太多。

美式的《伯德小姐》&中式的《後來的我們》,不一樣的青春

保守的母親與叛逆的女兒在生活與學習上的矛盾,妹妹與不羈的哥哥之間的矛盾,哥哥與父母有關工作的矛盾,渴望很多的女孩友誼與忠實好友的矛盾,嚮往愛情的女孩與同性戀男友的矛盾......

這,這……簡直就是美國社會大矛盾的雜合體,這也導致影片的重點不夠突出,支線也沒能分好輕重。

最後說說鏡頭的設計問題,有些地方略顯生硬,故意借鏡頭語言來表達心境與情感,給人一種刻意之感。浪漫的青春,浪漫的男女動心時刻,尷尬都快溢出屏幕。

美式的《伯德小姐》&中式的《後來的我們》,不一樣的青春

《伯德小姐》直面青春期的各種問題,將青春期的掙扎與茫然擺在眼前,深深勾起了觀影人的感同身受。可是矛盾出現的原因、導火線在劇情發展中埋得過淺,很多時候是一些常見的成長青春劇的老梗。

在影片的結尾,伯德小姐如願所償的來到了東海岸的紐約求學,冷戰中的母女因此分開,卻在此時雙方開始互相懷念,女兒也開始陷入了對曾經不懂事的自己的後悔之中......

美式的《伯德小姐》&中式的《後來的我們》,不一樣的青春

意料之中的結局,也許導演應該在最後的敘事方式上採用一點不同尋常的表達手法,減少一些平鋪直述、輕微說教成分的內容,興許能給影片注入更加新鮮的血液,令人眼前一亮。

但總體上說,在青春片中《伯德小姐》能夠逗你一笑。

如果看膩了中式青春片的老梗(呃,《後來的我們》中的梗,確實有點老),不妨在這個假期看看米國的青春《伯德小姐》,異國青春,但懷舊青春主題亙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