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鴉峽裡護橋隧

“趕上馬車出峽了口,老鴉峽修鐵路走;我就坐上火車了到西寧,幸福路通的是北京。來呀!”

歲月如歌。由“西北花兒王”朱仲祿創作並演唱的這曲充滿山野氣息的《老鴉峽修鐵路走》,早已成為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鐵路大軍修建蘭青鐵路的一個民間記憶。

作為通向青藏高原的第一條鐵路,蘭青鐵路的修建及之後的電氣化改造,無疑都在中國的鐵路建設史上留下了可圈可點的遒勁筆墨。而如何運營維護好這條騰飛在青海大地之上的“鋼鐵巨龍”,則成為一代又一代鐵路人用無悔青春和默默奉獻譜寫的時代交響。

每年開春時節,河湟大地冰雪消融,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色。在青海境內沿湟水谷地一路西進的蘭青鐵路,此時便開啟了一年一度的汛前設備安全隱患排查、春灌盯控清淤、山體危巖清理等“春檢”模式。

“吳主任,下行車已過,你們可以作業了。”當一列半掛貨車咣噹咣噹駛過峽口時,站在不遠處一塊山石上放哨的現場防護員徐剛用對講機向山上的工友們發出了口令。

“挺喜歡這工作。說它險吧,經常要在危巖峭壁爬上爬下;說它難吧,一年四季都得清通保暢。尤其是夏季防洪防汛時,隨時要現場待命,出工時遇上大風雨雪天氣,也得咬牙堅守。因為火車上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安全和國家財產安全掌握在我手上!”說話間,50開外的徐剛又把專注的目光投向了峽口。

1個小時後,在山上進行危巖、危石排查和清理工作的橋隧工們陸續扛著裝滿碎石的袋子往山腳下撤。“可別小看這被動防護網,力量大著呢。有一年在老線上,突然山體滑坡,落下的巨石重達幾十噸,都被它攔住了。”據樂都橋隧車間吳龍春主任介紹,像這樣設置了主、被動防護網的處所在蘭青線公司管內共有24處,其中主動防護網7處16720平方米,被動防護網24處7120平方米,車間幹部每月要對這些處所進行一次平推檢查,工區班組每月要進行2次平推檢查。

“只要一上班,我們就繃緊了弦,不分心,保持良好心態。”面對這份又苦又累又考驗體能和勇氣的工作,帶領著平均年齡45歲橋隧工隊伍的黃金銀工長一臉淡定。他說,不管是技術含量極高的倒虹吸過水涵清淤(有的涵口管徑只有80釐米,僅能容身),還是高標準的路基及排水溝修補夯填(工作誤差以毫米計),老橋隧工的甘於吃苦耐勞和細緻入微的工作態度,無不影響著“80後”、“90後”接班人。

“徐師傅(徐國義)一直幹橋隧工,比我父親年齡都大,幹起活來卻比我手腳麻利。還有黃工長,都是高手,挺佩服他們的!”當眾爆料自己第一次出工就“兩腿發軟,心中發怵”糗事的“95後”小夥李春江,一臉緋紅。(青海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