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書法,怎樣才能不自殺?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橫亙數千載。但這個數千載,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它的確切時間,有人說:書法是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一路發展而來的。一路發展而來沒有錯,但小篆之前的文字嚴格的說就是寫字,小篆包括小篆之後才是書法,這個一定要弄清楚。千萬不要把甲骨文、金文再當成書法。話說回來,書法自秦李斯規範篆書開始兩千餘年,可以說書家和書品,浩若繁星,人才輩出。我們在欣賞古人作品的同時,當然也祈盼自己能寫出好的字來。

那麼,我們要具備哪些要素才能寫好字呢?又從何入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答案只有一個,科學合理,學法得當。

自學書法,怎樣才能不自殺?

一、瞭解書法的歷史和書法技能的知識

中國的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用毛筆書寫的,具有四維特徵的抽象符號藝術。它經歷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的演變過程,從形狀上變化由繁至簡。

從形態上由靜態到動態的發展過程。也可以說是以筆畫為基礎,以線運動為表達方式的歷史。

因此,學習書法就要了解不同時代書法的形成、演化及時代的特徵和重要人物的特點。

同時對先人傳下來已被實踐證明的寶貴經驗,我們加以學習和傳承。如:先人用筆之法、結字(結構)、筆勢、筆墨、章法、氣、意的運用等,要加以深入的研究,這是我們學習書法的捷徑。也避免了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自學書法,怎樣才能不自殺?

二、臨帖

臨帖:“古人用筆千古不變”。臨帖是我們學習書法必要的手段與途徑。“蓋有學而不能,未有不學而能也”。臨帖可以行書入手。首先行書比較符合的書寫習慣。其次,行書如同繪畫中的速寫,更容易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把握字的結構形態。“行聚神寧”行書上可攻草,下可固楷。臨帖分為空臨、對臨、背臨、意臨這幾個階段。

作為一位初學者可以選一種書體進行臨帖,要反覆的臨,堅持經常性,這樣才能對筆法、結構充分的理解和掌握。一些不易掌握的筆畫偏旁進行有針對的練習。

自學書法,怎樣才能不自殺?

三、以硬帶軟,軟中求精

我們通常把鉛筆、鋼筆、簽字筆等統稱為硬筆。毛筆稱為軟筆。古人學寫字和我們現代人在工具和方法以及字的環境不同。一接觸就是毛筆。通過老師的講解,示範到臨帖,從筆畫到結構,對字的認知到生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生活和學習都是用毛筆,學和用是統一的。

而我們認字就是鉛字的印刷品,會認字就會寫。教我們的老師大多不是書法的傳承者。

使用的工具是從鉛筆,鋼筆及簽字筆到現在的電腦打字。接觸毛筆,臨帖的時間更是寥寥無幾,在生活和工作中運用就更少了。我們和古人在字的認知和寫上,就出現了較大的差異,因此,在書法的學習上,我們就更要講方式方法。

就工具使用而言,鉛筆、鋼筆較毛筆來說,使用相對方便好把握。表現力來講硬筆遠不及軟筆。在掌握表現字的形態和結構上,對初學寫字者來講,硬筆要比軟筆好把握。

所以臨帖可先用硬筆,主要在字的結構和神韻上下功夫,熟練了以後,再用軟筆象硬筆那樣臨帖。這是在工具使用上,從易到難轉換的一種好方法。但是執筆還得像古人執筆的方法。這樣才能達到中鋒運筆,發揮毛筆的特性。

自學書法,怎樣才能不自殺?

四、先小後大、先易後難

初始練毛筆字多大為好?眾說紛紜,各執一詞。就拿毛筆字來講,大字要比小字難寫,難在字的筆畫結構上不易把握,從懸臂、懸肘、懸腕、難度也是從大到小。但在字的好壞上,沒有大小之分。

因此寫字從個人的愛好和習慣出發,能把字寫得舒展開為宜。可以從小行書入手,在比較短的內熟悉字的結構和形態,從經濟上也易做到。從效果上看,建議初學者從原大或稍大於原大開始臨習,這樣更能接近古人的用筆,從而豐富自己手上的能力。

總之,學習書法為的是把字寫好,要用科學的方法和理論為指導,總結規律反覆實踐,取他人之長之法為我所用。同時也可以利用網絡來增加我們的學習途徑。通過日積月累、熟能生巧、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對筆法、結字、章法、墨法反覆鑽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