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完成自我療愈 ——以電影《5個角落》為例探索治療手段

關鍵詞:

在生活中完成自我療愈 ——以電影《5個角落》為例探索治療手段

note

1

儀式

儀式是社會人類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它有兩個主要研究取向:

將儀式放在文化的原初形態,以互文、互疏及互動的方式對古典神話和儀式進行詮釋;

從審視神話——儀式與宗教之間的歷史紐帶關係和探索作為宗教化的儀式在社會結構及社會組織中的指示性功能、對儀式的宗教淵源和社會行為進行探討,即將儀式視為特定的宗教行為和社會實踐。

note

2

note

3

音樂/言語

作為人類社會有意識活動的產物,音樂和語言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近年來,關於音樂和言語的對比研究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以腦損傷病人對音樂和言語加工的研究為依據,模塊化觀點認為,音樂能力部分依賴於模塊的加工,儘管在言語和歌唱方面涉及多重的加工成分。

在生活中完成自我療愈 ——以電影《5個角落》為例探索治療手段

電影《5個角落》是著名影星朱迪·福斯特的早期作品,故事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因為愛慕由朱迪扮演的女主角,對女主角做出不恰當的追求行為導致他人誤解,誤以為他有傷害傾向而引發打鬥,在打鬥過程中有人受傷,這個年輕人因為傷人而入獄。刑滿釋放,這位年輕人回到鎮上,頓時引起人們的恐慌,特別是女主角,非常擔心自己會被報復而遭到傷害。女主角向當年在打鬥中征服那位年輕人的另一位男士再次求助,但這位男士因為自己父親的被害而立志要做一個愛的傳教士,抵制一切暴力行為。

故事就在這幾個年輕人之間徐徐展開,他們各自的心理問題,特別是男主角的心理問題,在故事中漸漸地暴露出來。

電影最後的一個段落,是年輕人被許多人誤解他綁架了女主角要強姦甚至殺害她,但實際上年輕人只是想要把女主角帶回自己的家裡,在他看來,帶她回家就像是一種儀式,有了這個儀式,就完成了他要和女主角在一起的心願。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想要看到女主角對他微笑,接受他對她的愛。

但一連串的悲劇已經發生。

在家裡,男主角的媽媽對暈倒的女主角視而不見,對外面的槍聲聽而不聞,男主角終於向母親爆發了壓抑已久的傷痛和憤怒,他哀求母親看一看他,哪怕只看他一眼,哪怕只是在這個片刻能夠有一分鐘的時間真正注意到他的存在。

原來,男主角的父親離開,母親就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想像當中,完全忽略了男主角的存在。得不到關注的男主角就開始去渴望他人的關注,但他沒有從自己的原生家庭裡學習到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沒有體驗過愛,也不知道如何去愛,結果釀成最終的悲劇:男主角把自己的母親從窗戶裡扔下樓,自己也死於非命。

女主角的母親沒有在電影中出現,父親也是一個相對比較沉浸在自我世界的人,和女主角的關係更像是鄰居。但女主角照顧他的一切飲食,幫他搭理生意,又像是他的妻子。作為父親,他不能給予女主角足夠的保護,導致女主角的過度焦慮,引發之後的一系列過度防禦行為,也是許多誤會產生的誘因。

在生活中完成自我療愈 ——以電影《5個角落》為例探索治療手段

男主角不懂愛、不會愛,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去追求女主角,自然會使原本就缺乏安全感的女主角更多感受到的是恐懼,而不是愛,也就會更加想要拒絕和遠離。

男主角對於女主角的渴望,實際上是對母親的渴望的情感轉移。

另一位男士的突然轉變,和自己父親死於非命的暴力行為有關,同時也包含了對父親的一種反抗。他的父親是位警察,是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在一場槍戰中犧牲。

影片中此類的悲劇事件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因為在原生家庭中我們的需求沒有被充分滿足,沒有被看見、被聽見,我們唯一學會的關係處理的方式就是父母對待我們的那樣。因此,當我們開始跟家庭之外的其他人建立關係時就只能去複製這個“殘缺”的關係模板。這邊產生了原生家庭的複製性。

最近特別火爆的一句話“家會傷人”,在我的帕曼動力排列系列工作坊中傷痕累累的家庭屢見不鮮,但是家原本應是愛的港灣,不是嗎?因此我堅持學習各種方式去終止原生家庭對於我們的負面影響。

曾有一位從業10多年的資深心理師稱帕曼動力排列是她“從業以來見過的最震撼的排列”。改變意味著衝擊和碰撞。

在生活中完成自我療愈 ——以電影《5個角落》為例探索治療手段

回到電影,如果他們各自都能夠在各自的生活使用一些儀式,梳理自己所經歷過的故事,他們的人生一定會有另外一個版本。

男主角或許可以尋找適合自己的音樂,音樂可以為一個人營造非常好的私人環境,音樂的種類繁多,足以讓一個普通人為自己營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環境。音樂的安慰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個體對於愛的需求。

當然,男主角也同樣可以為自己、為母親創造一個告別儀式,告別自己過去的生活,告別已經離開的父親,告別自己的悲慘記憶,重新開始新的人生。

即使在追求女主角的過程中,如果男主角能夠使用一些常規的儀式去追求這個女生,情況一定大不相同。

“儀式行為具有‘虛擬性’:

即儀式的行為方式、儀式表演手法、儀式場景佈置以及儀式行為者心理時空等的虛擬性,但儀式行為者的情感與心態確實真實的……家庭儀式對子女的適應、個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在生活中完成自我療愈 ——以電影《5個角落》為例探索治療手段

根納普在《通過儀式》(又譯作《人生禮儀》)一書中提出:“任何社會里的個人生活,都是隨著其年齡的增長,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過渡的序列。

儀式幫助了個人或集體完成他們生命過程中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轉換,並記錄人生的重大變化,提了個人或集體的狀態或地位並形成了新的人際關係。

除了儀式,故事梳理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做自我療愈。把自己所經歷的事以圖畫、散文、小說、紀實等任何個體自己喜歡並願意嘗試的方法去記錄下來,以一個讀者的角色去閱讀自己的作品。書寫的過程對自己已經是一次很好的自我梳理,從旁觀者的角度去重新閱讀,是第二次整理。悟性好的人,還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偏狹和過激,對他人有更多的理解和體諒。

在生活中完成自我療愈 ——以電影《5個角落》為例探索治療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