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高管自殺身亡!房地產的黃金時代還能持續多久!

又一大佬自殺身亡!

這次的故事,發生在地產業。這個過去被認為“躺著賺錢”的暴利行業。

萬達高管自殺身亡!房地產的黃金時代還能持續多久!

據報道,死者徐毓是一位擁有豐厚經歷的項目操盤手,而作為其職業生活最後一站的萬達茂,六一才剛才開業,總投資150億元,總體量120萬方。

起初傳出來的是徐毓墜樓身亡系不堪工作壓力而自殺,但直到目前,具體死亡原因仍在調查之中。真實情況暫時還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風向鉅變之下樓市往日風光不再、導致地產普通從業者壓力倍增的現實是有目共睹的。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其實,在這件令人扼腕嘆息的事情背後,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次重大經濟的轉向!

萬達高管自殺身亡!房地產的黃金時代還能持續多久!

這堪稱一場生死時速的狂奔!

高週轉,是房地產企業經營公開的秘密。其要義,就是一個“快”字:快拿地,快蓋房,快出售,然後再趕緊拿地......以快貫之,循環往復。

為什麼房企把這種“高週轉”形式看作望風披靡的法寶?

對於一家房企而言,拿地,建設,出售,再拿地是一個循環的流程,在這流程中,都需求銀行,信貸公司等金融機構貸款。

在樓盤的出售流程中,除了支付生產本錢之外,還要支付高額的利息。因而工程週期越長,回款速率越慢,貸款部分的利息越大。相應的,取得的利潤就越少。

地產行業資金本錢這麼高,很多項目每耽擱一天便是一輛寶馬扔海里,省出幾天時間就等於省了幾百上千萬,這便是為什麼全部房企都在誇大快快快!要用最快的速率建房。

而這種“高週轉”猶如催命符,

如此“奪命狂奔”給地產人帶來的是無盡的壓力。

特別是前幾年,在那個地產行業躺著都能賺錢的“黃金年代”,太多的房地產企業在銀根放鬆、資金寬裕時候,由於沒有抵禦住金錢誘惑,盲目擴張,槓桿支得過高,戰線拉得太長了。

然而時至今日,地產的黃金年代一去不復返了,開發商和銀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日子終於到頭了。

因為,強監管來了!

近年來,銀行業監管風暴強勢來襲,隨著金融去槓桿趨嚴,貨幣政策趨緊,加上打破剛兌導致違約事件頻發,房地產企業貸款和發債融資也不再那麼便宜了、那麼容易了。

2018年一季度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餘額34.1萬億元,136家上市房企負債算計超越6.58萬億元,平均每家負債高達484億元,這136家上市房企的平均負債率為79.1%,有35家資產負債率超越80%紅線。

這並不是地產業的個例,實際上,整個宏觀環境都是如此。在監管趨嚴、融資渠道受限的大環境下,那些高槓杆、高負債的企業已經玩不下去了。

萬達高管自殺身亡!房地產的黃金時代還能持續多久!

高槓杆必然帶來高風險!在剛過去的5月份,中國金融監管的最高層對市場連續發出了清晰的、嚴厲的警告: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借錢是要還的,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做壞事是要付出代價的。

管理層已經明確:雖然去槓桿帶來的流動性緊縮會刺破一些虛高的東西,但放任發展只會醞釀更大危機。政府已下決心去槓桿收縮流動性帶來的衝擊。

未來強監管必將成為金融體系的常態,也是每一個企業家必須面臨的挑戰。那些能夠活下來且活得好的企業和投資者,必然是那些在晴天裡修屋頂、危機意識極強的企業。

不過,雖然資本市場風聲鶴唳,但大多數人的“樓市”,卻完全感覺不到冷意,火爆依舊。

近段時期,我們常看到這樣的新聞:不少城市房價離奇暴漲,人們拿巨資排隊搶房,深圳狂歡、杭州搶房、成都熔斷……

詭異的冰火兩重天,為什麼一邊萬人搶房鬧房荒,一邊房企又被資本嫌棄?很難解釋,只能說樓市的博弈達到了最膠著、最糾結的階段。對於廣大買房者而言,你需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是,在你沒有還清貸款之前,房子的真正主人,其實是銀行。那麼,你能不能確保熬過這段苦日子,扛著高債務,最後順利把所謂“房子升值”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

有分析認為:當接盤過程宣告完成,那些房價高估的城市,必將被打回原形。

環京的慘痛教訓已經告訴我們,從暴漲到暴跌,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若是你盲目追高、投機入場,那麼就註定了被收割的命運。

畢竟,無論哪個時代,能賺錢的都是少數人而已。

萬達高管自殺身亡!房地產的黃金時代還能持續多久!

揭秘萬達商業高執行力背後 業務運營壓力巨大

萬達員工墜樓事件發酵,一時間萬達商業的整體運營狀況和管理體系備受關注。

早在2016年的萬達年會,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就說:“我好幾次給萬達商業建議,你們是不是在2017年底或2018年把地產改去得了,別再當地產商了。”

經過一系列的運作,萬達系目前正在向這個方向轉型。

萬達集團曾發佈公告稱,萬達商業更名為萬達商管集團後,1-2年內消化房地產業務,萬達商管今後不再進行房地產開發,成為純粹的商業管理運營企業,各方將推動萬達商管集團儘快上市。

今年2月,大連萬達商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為貫徹公司發展戰略,公司更名為“大連萬達商業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45.27億元,經營範圍包括房地產開發及銷售、商業服務設施投資及管理等。經大連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萬達商業已於2018年2月22日辦理完成工商變更登記手續。

王健林曾表示,萬達輕資產分為兩類,一種叫做投資類,一種叫做合作類。

投資類就是別人出錢,萬達幫別人找地、設計、建設、招商、竣工運營後移交給別人,其中還有一個資本化程序。

合作類就是萬達既不出錢,也不出地,覺得項目合適,跟別人籤合同,幫別人建設,建成後租金三七分成。

輕資產戰略提出一年之內,輕資產萬達廣場開業24個,新發展輕資產萬達廣場47個,其中合作類輕資產萬達廣場簽約37個。

目前看來,萬達商業依舊是萬達的主要業務之一。

截至2017年末,萬達集團收入2273.7億元,其中商業地產收入1125.4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4.1%,同比減少21%;租金收入255.2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1.4%,同比增長30.3%。

2017年,萬達集團新開業廣場49個,萬達茂1個,萬達旅遊小鎮1個。其中開業輕資產廣場24個;開業重資產廣場26個,新增持有物業面積329.6萬平方米,扣除轉讓文旅項目、酒店減少的幾百萬平方米持有物業面積,萬達累計持有物業面積3151.1萬平方米。

高週轉下的高壓力

然而,萬達商業的盈利情況和萬達電商業務的發展並不十分理想。

萬達商業年報顯示,截至2017年底,萬達商業歸屬母公司淨利潤200億,同比2016年末下滑34%。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255.8億,同比下滑32.6%。從總資產看,因為之前的一些項目出售,萬達商業總資產為6891億,同比下滑8.26%。不過,在出售資產後,萬達商業的負債率有所下滑,為64.76%,同比下滑7.83%。

而萬達電商則在5年作別三任CEO。有接近飛凡的人士透露,飛凡CEO似乎是一年一簽的合同,飛凡的投入不少,可惜見效慢。還沒找到合適的突破口去帶動流量,高管壓力都特別大。儘管飛凡也做了改版升級,但普及率依舊不高。按照王健林的設想,飛凡計劃力爭在2018年實現盈利,2020年利潤超百億元並實現上市。但要實現這個目標似乎難度不小。

“萬達是目標完成型的企業,尤其是在商業項目板塊,一般採取‘銷項法則’即完成一件事就核銷一件,然後做下一件,且每件事情都有具體的完成時間和指標。大家都看到業績壓力和盈利壓力,高週轉之下自然壓力巨大。為了達標,萬達內部執行力非常強,比如執行力三要素是時間節點、責任人、完成情況。甚至可以細化到計劃分解,費用分解,指標分解。以建設一個萬達廣場來說,所有細節都是這樣拆分,每個團隊和負責人都有具體的指標,如果到點沒有執行好,就會有綠燈、黃燈和紅燈制度來一步步警示你。所以整個體系運作都非常高效且壓力巨大。”一位在萬達內部工作多年的人士透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