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紅亮:馬國轉型與巫統宿命

葛紅亮:馬國轉型與巫統宿命

5月10日21時30分,曾長期執政馬來西亞、如今已經年逾九旬的馬哈迪,在國家元首見證下舉行的首相宣誓就職儀式,正式成為該國獨立以來的第七任首相。

以此,馬來西亞第14屆大選塵埃落定,馬來西亞人民迎來了史無前例的政黨輪替,希望聯盟(簡稱希盟)就此取代國民陣線(簡稱國陣)成為新的執政聯盟。誠然,馬哈迪曾長期以巫統主席的身份執掌首相之位;但此番卻不是,他是希盟名譽主席,而巫統則在本屆大選中收穫了61年以來的最大慘敗,也被馬來西亞的“全民海嘯”所擊倒,被馬來西亞人民所拋棄。

從主流民調、觀察家判斷的情形來看,這一結果的出現著實“意外”,畢竟主流的民調與判斷均告無效。然而,在實際上,這一結果並不意外,這在根本上是巫統基因缺陷及其在馬來西亞政治轉型進程中冥頑不靈、死不悔改的結果。

針對巫統的基因缺陷,筆者2015年在《聯合早報》言論版的一篇分析中就曾作出闡述,這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

第一,族群構成與自我構建狹隘性。巫統的成立起源於馬來人為抵制英國的新殖民政策,和維護馬來人的利益的一場運動。

在這次運動中,柔佛的“半島馬來人運動”(Peninsular Malay Movement)與雪蘭莪的“馬來人協會”(Persatuan Melayu Selangor)是兩支重要的主導力量。在它們的組織下,“泛馬馬來民族大會”1946年3月在吉隆坡召開,而在5月11日的第二次會議上巫統得以成立。可見,巫統的建立以捍衛馬來人的利益為宗旨,其構成也是馬來人。雖然巫統首任主席翁惹化(Datuk Onn Jaafar)曾提議,將其他族群納入到巫統中來,但並沒有得到支持,這表明巫統作為馬來人的單一族群政黨,有著深厚的民族主義基礎。

第二,巫統崇尚“馬來人至上”的觀念。巫統在聯合馬華公會、印度人國大黨組成馬來西亞(當時還是馬來亞)最早的政黨聯盟,但這一聯盟組成的基礎是1955年“社會契約”。根據這一契約,華人、印度人等其他非馬來人,承認和尊重馬來人的特殊權益地位。這成為馬來西亞政治、經濟與文化等領域運行的最重要規則。

第三,天然的封建屬性。巫統在族群上是馬來人政黨,在本質上來看,它則是馬來人封建王公在新獨立後,為繼續確保自身顯赫統治地位,而建立了帶有深刻封建色彩的政黨。長期執政以來,巫統內部主僕、裙帶關係嚴重、內鬥不已,高層腐敗醜聞頻出。直到現今,巫統的封建性仍十分嚴重。

縱然如此,在選舉型威權制度下,巫統長期保持著“一家獨大”的地位,並在馬來西亞這個國家的方方面面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如今,巫統已經下野,但這並不意味著馬來西亞選舉型威權制度走向終結。

不過,隨著馬來西亞經濟與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以及國家發展中諸多困難與挑戰的呈現,馬來西亞的選舉型威權體制色彩將漸趨淡化,其政治轉型則將呈現出更濃厚的多元競爭色彩。

隨著第14屆大選後巫統政權的垮臺,馬來西亞的多元競爭政治更趨明顯。首先,國陣與希盟為主要體現的“兩線制”,呈現出更顯著的競爭性。為了實現政黨輪替及表達對國陣的不滿,馬來西亞人民“選黨不選人”的投票,或“為了改變而投票”的規模與決心史無前例;其次,巫統不再為馬來人所唯一心屬對象,跨民族的投票也在本屆大選中發揮重要作用。

如同觀察家認為,鄉村馬來人是巫統的鐵票,鄉村則是選戰的關鍵戰場。如今看來,他們只說對了一半,即便是鄉村馬來人也不再唯一鍾情於巫統。與此同時,在諸多族群混合的選區,華裔的選票支持與馬來人的大海嘯,成為希盟公正黨在本屆大選中取得如此佳績的關鍵。

在本屆大選中,“反巫統”已然成風,而這在本質上正是巫統落伍於馬來西亞政治轉型的結果。對於巫統的這些缺陷,曾是巫統署理主席的慕尤丁實際上也有清醒認識,他在數年前就認為,巫統面對著“信任赤字”、封建主義、隨波逐流、派系林立及金權政治等五大問題的困擾。

然而,在政治轉型的大潮下,巫統及其領銜的國陣在近些年並無悔改之意,反而變本加厲,其中尤其以腐敗最為顯著。本屆大選過後,馬來西亞的政治轉型無疑將會隨著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及其中出現的問題而“滾滾向前”,巫統及國陣的宿命則提醒著馬哈迪及希盟,時代在向前進,馬來西亞以往一成不變的政治運作規律,也須做到與時俱進。

隨著馬來西亞經濟與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以及國家發展中諸多困難與挑戰的呈現,馬來西亞的選舉型威權體制色彩將漸趨淡化,其政治轉型則將呈現出更濃厚的多元競爭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