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四知,道盡做人做事的精髓!(三)知言

為人之道在於四知:知命、知禮、知言、知仁。

——《曾國藩日記》

曾國藩的四知,道盡做人做事的精髓!(三)知言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是說:不懂天命,就無法成為君子;不懂禮,就無法立足於社會;不懂分析辨別他人的言論,就無法瞭解認識他人。

曾國藩把知命、知禮、知言,後面加了一條,知仁

他把這四條奉為人生的準則,終生踐行,由此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成為近代立功、立德、立言的第一人。

上次給大家介紹了“知命、知禮”,下給大家介紹第三條,看看曾國藩所說的“知言”是什麼意思。

03、知言

傻瓜用嘴講話,聰明的人用腦袋講話,智慧的人用心理解講話。

人和人打交道,離不開語言的交流,如果不懂得分析辨別別人的言論,就無法認識瞭解他人,也就無法真正的成事。

曾國藩的四知,道盡做人做事的精髓!(三)知言

謹言慎行

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話有真話、假話、好話、壞話、空話、官場話、客套話、應酬話、口頭話……立足社會,為人處事就要善於分析對方的目的、立場、態度,區別對待,以免弄巧成拙。

曾國藩曾言:“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群聚守口,獨居守心”“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禁大言以務實”。精闢的、有價值的見解才能受人歡迎,泛泛空談則招人生厭。

曾國藩的“戒多言”源於一件小事,當時他剛進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風得意,一次在給父親過生日時,對前來祝壽的好友鄭小珊誇誇其談,有些得意忘形,結果引起鄭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曾國藩的四知,道盡做人做事的精髓!(三)知言

事後曾國藩後悔萬分,他在日記裡反思自己有三大錯。

一是平常就自以為是;

二是嘴上說話沒把門的,想到哪兒說到哪兒;

三是明明說話得罪了人,還跟人強辯,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總結這三點,曾國藩說自己作為一個標準的儒家知識分子,連《禮記》裡說的“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的道理都參不透,連語言這一關都過不了,還能成什麼大事呢?

“立身以不妄語為本”,俗話說,“禍從口出”,立身之事,最忌的就是輕浮和自滿,從而說出一些不恰當的話,或者為了自我誇耀而撒謊吹牛。因為這樣一來可能會給自己招致災禍,二來也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和尊重,誰還會放心任用你?所以,喜歡逞一時口舌之快的人,最終都難成大事。

曾國藩的四知,道盡做人做事的精髓!(三)知言

俗話說:“鑼鼓聽音。說話聽聲。”“是草就有根,是話就有因。”聰明說話是一門學問,善於聽話也是一種藝術。為人處世、說話、聽話都要有講究,否則會處處樹敵、事事碰壁。

曾國藩帶領湘軍與太平天國作戰時,前期頻頻失利。幕僚寫好戰報,讓曾國藩過目,曾國藩見“臣屢戰屢敗”,提筆改為“臣屢敗屢戰”。順序顛倒後,未嘗勝利、一路敗北的戰況,變成了英勇奮戰,不屈不撓的戰況,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說話是一門學問,能聽會說的人,一般運氣不會太差。

如果您對曾國藩的故事感興趣,建議您看看下面這本書,更全面的瞭解曾國藩一生與他的處事觀。

曾國藩的四知,道盡做人做事的精髓!(三)知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