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破解的是城市治理難題!

黨建引領街鄉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北京市出臺的“街巷吹哨、部門報到”實施方案,成為近期公眾、社會熱議的內容。賦予街道鄉鎮更多自主權,街鄉鎮社會最基層管理主體作用更加凸顯,社會、公眾、媒體反映的多年未解決的家門口的問題通過“吹哨”得到了解決,是“街巷吹哨、部門報到”這一社會管理新創舉實效性強、社會公眾認可的體現。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移,“街巷吹哨、部門報到”破解的是城市基層治理“最後一公里”這樣的難題!

“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破解的是城市治理難題!

從行政層次、社會治理的角度講,街道、鄉鎮是最基層的行政組織、社會治理的一線部門。直接面向群眾、工作在群眾身邊的“位置”,決定了街道、鄉鎮在社會管理中最容易發現問題、最清楚問題存在的原因、最知道群眾想要什麼。與此同時,沒有執法權、更多時候只能協調執法部門一線執法、有數的聯合執法過後問題死灰復燃的反彈,往往形成聲勢雖然浩大但執法效果不理想、難以形成有效管理、社會公眾不滿的尷尬局面。能發現問題的卻因為執法權管不了、即使協調也往往費時費力,能管得了的卻因為管理中心偏高、不能及時發現問題,部門各司其職、條塊分割、無法形成合力、甚至“你來他不來”、互相推諉的社會管理現狀,讓城市治理、尤其是“最後一公里”的城市治理的難題得不到有效解決。

“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破解的是城市治理難題!

各種執法力量下沉、增強街道城市治理的基礎地位、把召集各部門解決問題的“哨子”交給最容易發現問題的街鄉鎮和社區、由街道對各部門的執法力量進行統籌指揮、做到“街鄉吹哨、部門報到”,這樣的城市治理模式,以社會治理存在的問題為導向、直擊問題癥結、把過去分散的力量通過街鄉鎮和社區發現問題後吹哨這樣的方式形成合力,執法力量下沉的同時,改變的是以往“看見的管不了,管的了的看不見”這樣的“條”“塊”分割而導致問題始終存在的基層部門著急、執法部門執法力量首先無法全覆蓋而無奈的困境。媒體報道的各地多年未解決的老大難問題、反彈反覆嚴重的問題在幾次哨子吹後最終得到解決的事例,是“街巷吹哨、部門報到”這一城市治理模式有實效性的體現。

“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破解的是城市治理難題!

對北京城市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寄予這樣的厚望:“北京城市大,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要探索構建超大城市治理體系,這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北京提出的要求。”大城市治理,重點、難點在基層。理順“條”與“塊”的矛盾,增強街鄉鎮在城市治理中的主體作用,賦予其“吹哨”、召集執法部門解決問題的權力,讓城市治理呈現1+1遠遠大於2的效果,是城市精細化治理、解決城市治理“最後一公里”難題的有益嘗試和最終目的。街鄉吹哨、部門報到,解決的是老百姓身邊的問題,滿足的是老百姓衣食住行這樣的最基本訴求,城市發展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城市治理最終的目的是讓群眾有更好的生活環境,解決好老百姓家門口事兒的“街巷吹哨、部門報到”城市治理模式,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在城市治理上與民眾找到了共識的契合點!

文/袁鐵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