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街巷整治:“加減”之間魅力增

說到街巷,老北京人的腦海裡往往會呈現出三四十年前的畫面:遍佈京城的街巷衚衕,安靜而閒適,狹長而空曠,一座座古樸典雅的庭院透著老城的悠悠風韻,進進出出的人們相互打著招呼:“您吃了嗎”?特別是在雪後的冬日裡,一排排房簷下掛滿了晶瑩剔透的冰錐,孩子們扎堆玩著屬於他們的遊戲,聽到賣糖葫蘆的呟喝聲往往會圍攏過來。到了夏日,便有了此起彼伏的蟬鳴,三三兩兩的居民搖著蒲扇在樹下納涼聊天……

北京街巷整治:“加減”之間魅力增

背街小巷被稱為城市的“毛細血管”,雖然“背”而“小”,但在居民眼中,這些小巷、街道是每天的必經之路,離生活最近,距百姓最親,其環境好壞、品質優劣,直接關係到居民幸福感。

然而,近些年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北京“大城市病”在街巷顯現,從形形色色的私搭亂建,到密如蜘網的電線;從垃圾到處扔、“開牆打洞”隨處見,到汽車、摩托車、三輪車、自行車以及各種類型的殭屍車亂停亂放,一種紛亂無序、漸進式的“加法”,讓昔日北京街巷寧靜清爽的畫面不再。特別是老胡同的古風民俗、市井人情漸漸被現代城市病所吞噬,所謂的“鄉愁”和“宜居”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為把北京打造成美麗宜居、和諧幸福的首善之區,解決城市精細化管理“最後100米”的難題,一場力度空前的街巷治理工作在全市展開。就拿西城區什剎海街道景山社區的陟山門街來說,地處景山公園西門和北海公園東門之間,與故宮只有一路之隔,可謂佔盡天時地利的黃金寶地。近20年間,旅遊經濟的興起,使這條300米長的老街成為小商小販雲集之地,伴之而來的是車輛的無序停放和嚴重的私搭亂建。由於沿街的房子紛紛“開牆打洞”翻蓋門臉,使得原本寬十多米的巷子,被佔道經營的商鋪擠壓到只有兩三米。成天車來人往,上歲數的老人出門上個廁所都不放心,救護車開不到門口的事兒時有發生。

要恢復老北京街巷風貌,就必須正本清源,有規劃、大力度的做“減法”。於是乎,藉著疏解整治促提升,陟山門街所在的街道和社區用了半年時間將所有違法建設予以拆除,所有違章經營一律取締;青磚灰瓦的沿街平房全部按原樣恢復,並且一鼓作氣實現了機動車禁行,並解決了困擾衚衕多年的停車問題,使得這條老城街巷重煥生機。

北京街巷整治:“加減”之間魅力增

這樣的事例在西城區乃至整個北京市比比皆是。如,西單商業區的橫二條衚衕、宣武門外的達智橋衚衕、陶然亭的里仁東街、德外的弘慈巷、廣外的茶源路,等等。僅西城區近一年來就有20多條衚衕街巷通過“減法”減出了老城風韻,減出了更為宜居的環境。

6月7日,北京日報以“百米舊巷成新景”為題,報道了朝陽區八里莊街道電廠北門路的整治成果。這是一條剛剛完成綜合提升的背街小巷。過去十多年裡,這裡道路坑坑窪窪、空間狹窄,路邊是商販私搭的小菜店、小商店,門口隨處可見垃圾、汙水。早晚高峰,巷子裡是進的進不去、出的出不來,交通擁堵不堪。經過半年整治,小巷“顏值”飆升,不僅道路鋪裝一新,整潔的黃牆灰瓦取代了亂糟糟的違法建築,路邊種上了綠植、佈置上了花卉小品,而且綜合配套設施也同步完善起來了,居民的生活品質提高了一大截。

北京街巷整治:“加減”之間魅力增

說到生活品質,自然包含著宜居。對於居住其中的人們而言,街巷衚衕整治的意義不僅僅是保護,更在於宜居。“不方便”“不舒適”,曾是很多老街坊對衚衕生活的共同記憶。就拿前門草廠三條至十條衚衕來說,曾經的狀況是,排隊上廁所、垃圾汙水遍地、私搭亂建叢生。經過由表及裡的整治,給人的感覺是“天翻地覆”。這裡不僅違章建築不見了,架空線入地了,在衚衕外建了停車設施,對機動車、電動三輪車等集中存放,衚衕徹底實現不停車。為方便老年人、殘疾人回家,物業公司配備了電瓶車,隨時接送。

與此同時,這裡的衚衕還新增了主食廚房、便利菜店、理髮店,社區公廁也華麗升級了,冬天洗手有熱水。衚衕還見縫插綠、立體播綠,增加了百餘處綠化小景觀。為了四季有綠,在背風向陽的地方種了竹子和黃楊;考慮居民喜好,種了石榴、丁香、玉蘭等。過去,衚衕裡的一些野蠻生長的葡萄,如今搭了葡萄架,引導葡萄藤有序生長,居民們在葡萄架下嘮家常、下棋打牌,其樂融融。衚衕還成立了小院議事廳、養犬自律會、養鴿協會,讓居民參與到街巷衚衕治理之中。

可以說,北京街巷衚衕整治在“加減”之間,既保持了老城的煙火味,又不失現代的便利度,兼顧了保護與宜居,居民幸福感、獲得感滿滿。

文/董聚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