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串機緣巧合的事件

一连串机缘巧合的事件

一連串機緣巧合的事件

文| 特德·羅素

1959年,RCA從加州一所高中發掘了一位沒有名氣、完全不為人所知的少年——羅德·勞倫斯·斯特倫克斯,他們叫他羅德·勞倫,公司打算用七萬五千美元,把他打造成下一位青少年偶像。我拍攝的關於他的專題在《生活》雜誌佔據了幾個頁面。這啟發了RCA公關部,他們又僱用我花幾天時間,攝影報道公司最近剛挖掘出的女藝人——迷人而尚不出名的安-瑪格麗特。在格林尼治村的咖啡館拍攝安-瑪格麗特時,RCA的公關約翰·庫蘭被派來陪同,我們一起逛了中央公園,在垂德維客餐廳就餐,最後享用廣場酒店侍候到瑪格麗特床上的早餐。照片被用在她首張專輯《活潑美人》的封底。

一连串机缘巧合的事件

終於,1961年11月,我來到格林尼治村西四街的格爾德民謠城,與正在現場表演的鮑勃·迪倫會面,為他拍照。有點諷刺的是,1955年的時候,我曾短暫地在這村裡住過,卻從沒怎麼留意這裡的民謠圈,而是成了個爵士樂迷:收集老查理·帕克的唱片,常去一些爵士樂“根據地”,比如鮑威裡街的五點咖啡、哈德遜街的半音符俱樂部,聽馬利根和蒙克、託尼·斯科特以及其他一些爵士名家的演奏現場。在我的個人播放列表裡,有比莉·哈樂黛、埃拉·菲茨傑拉德、薩拉·沃恩、莉娜·霍恩、艾靈頓和貝西公爵、班尼·古德曼、阿蒂·肖、佩姬·李、戴夫·布魯貝克、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埃羅爾·加納、喬治·希林,當然,還有查理·帕克[3]。這其中沒有瓊·貝茲和皮特·西格[4]的名字。

顯然對於民謠圈,我知之甚少。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在麥克杜格爾街住著月租四十美元、無電梯、無水暖系統的公寓,那時候我常去第七大道像海倫·吉的聚光燈這類咖啡館閒逛。咖啡館沒什麼娛樂,但卻能讓人待上幾個小時,端著同一杯咖啡取暖。有時候也會遇到一些人,比如很有抱負的演員馬克·雷戴爾、著名攝影家維加,還有一次見到前世界重量級拳王埃扎德·查爾斯。

一连串机缘巧合的事件

維加的奇作《裸城》在多年前曾給我帶來啟發,那時我十六歲,在布魯塞爾一家書店看到這本書。馬克·雷戴爾後來成了名導,因電影《金色池塘》獲得了奧斯卡的提名。聚光燈咖啡館後面還有一個小攝影畫廊,這畫廊就像磁鐵一樣,吸引了不少有創造力的追夢者,熱切談論著他們的夢想。雖然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我給《選美》雜誌做過一個攝影專題,鏡頭關注了一群把曼哈頓下東區整整一棟廠房改造成工作室的藝術家和音樂家,但所有那些音樂家都是玩爵士的,沒一個是民謠音樂人。

所以我只能用“機緣巧合的時刻”來形容那個時候,對民謠音樂世界全然無知的我,在那時卻獲得了一個不設限制的許可,去拍攝一位初生的創造天才,這個人,之後很快就享有了國際聲譽,備受追捧,幾近被奉若神明。有人可能會以為,我是立馬就被他的表演迷住了,但是並沒有。我這個人,注意力持續的時間很短,所以一直都需要特別努力,在看相機取景器時像激光束一樣聚焦,觀察對象每一個細微的面部表情,以彌補不足。所以當我全神貫注時,就忽略掉了周圍的聲音,包括談話和音樂。但需要指出的是,當時觀眾對迪倫表演的反應並不熱烈。當投幣籃傳來傳去收錢時,觀眾投進去的是零錢,而不是大鈔。[5]

迪倫演出後,我和他聊天,談到想要拍攝一組實驗性的照片,作為攝影專題投給全國性雜誌,主題是關於一個嶄露頭角、想要在紐約立足的民謠歌手的奮鬥。我們約定幾天後,在他位於格林尼治村西四街161號那座褐色砂石大樓的、沒有電梯的公寓裡見面。

一连串机缘巧合的事件

Café Wha? on MacDougal Street by Robert Otter, 1963

會面平淡無奇。迪倫熱情地歡迎我,向我引見他的女友,後來我才知道她叫蘇西·羅託洛。他們定是剛搬來,公寓裡乾淨整潔,但沒什麼傢俱。實際上,他們當時應該還在搬家,我拍的照片裡,有幾個鮑勃搬著一箱日用品的鏡頭。鮑勃和蘇西都很親和,熱情周到,也很配合。我向他們解釋,自己的工作方式是儘可能地不引人注意,努力捕捉一些真實自然、毫不做作的瞬間。

當然,我不記得當時的原話了,但我應該說了“請忽略我,就做我不在場時你會做的事”之類的話。鮑勃確實特意這樣做了,以各種姿勢漫不經心地撥弄吉他,有時伴著吹口琴,四肢攤開、不脫靴子躺在大床上,床擱在只有稀稀拉拉幾件傢俱的公寓地板上。還有些時候,他玩電唱機,吹口琴,或者坐在床邊抽菸。

一连串机缘巧合的事件

我用35毫米尼康、黑白膠捲,在自然光下即刻抓拍下這些自然瞬間。當然也有幾張鮑勃和蘇西親暱地面對相機的照片。蘇西·羅託洛就是《自由不羈的鮑勃·迪倫》專輯那張令人難忘的封面上,與迪倫一起出鏡的年輕女子。我多希望我能說,我們的談話很刺激,討論了很多有趣的話題,但是,就像我在格爾德拍攝他的表演時,我全神貫注於相機取景器中之所見那樣,我的注意力百分百投入到了鏡頭聚焦的影像之中,儘可能地不說話。

一连串机缘巧合的事件一连串机缘巧合的事件

接下來的事兒大家就都知道了。我接受了在歐洲的一系列拍攝任務,將迪倫的這些照片忘到了九霄雲外,直到多年以後,好友讓-皮埃爾·帕皮催促我將它們出版。這時鮑勃·迪倫已經享有國際性的聲望和財富,而那位RCA錄音藝人羅德·勞倫——由他開始的一連串事件將我迂迴地引向迪倫,其演藝事業最終卻有些暗淡,他成了一位曇花一現的歌手和電視演員。

從歐洲回來之後,我受《生活》委派又拍過迪倫兩次:一次是鮑勃與詹姆斯·鮑德溫一起,那是1963年11月,肯尼迪總統遇刺的前幾天,鮑勃參加了國家緊急事件公民特權委員會(NECLC)人權法案晚會,並領取了湯姆·潘恩公民權利獎;

一连串机缘巧合的事件

[1]美國作家詹姆斯·瑟伯1939年在短篇小說《沃爾特·米蒂的秘密生活》中創造的文學人物,終日耽於冒險和成功的白日夢。

[2] RCA Victor records,美國著名唱片廠牌,以下簡稱RCA。

[3]均為著名的爵士樂音樂家。

[4] Joan Baez,Pete Seeger,當時最著名的兩位民謠歌手。

一连串机缘巧合的事件

《 鮑勃·迪倫在紐約:1961—1964 》

[美]特德·羅素、[美]克里斯·默裡 著

李皖 譯

特德·羅素是美國頂尖攝影師,為眾多知名雜誌供圖。在機緣巧合下,羅素在20世紀60年代初,數度為日後蜚聲國際的鮑勃·迪倫拍下組照:在演出中、在公寓裡、在湯姆·潘恩公民權利獎頒獎現場上……這批照片此後沉眠了三十多年(其中一些從未公開發表),才最終收入此書,重見天日。

照片的拍攝,正值在紐約格林尼治村闖蕩的鮑勃·迪倫開始自己寫歌、嶄露頭角的起步時期。除了演出現場上口琴配吉他的經典造型,羅素更別具視角地攝下了迪倫在公寓中的日常生活:鞋也不脫地躺在床上悠然撥弄吉他,在打字機上敲打歌詞,與當時女友蘇西·羅託洛甜蜜互動,與友人一起練琴……

在羅素精湛的抓拍下,照片展示了日後百變的迪倫極為本真自然的狀態,定格了他追逐音樂夢想、無所拘束的青春歲月,直觀地告訴人們一些撼動人心的歌曲很可能是在怎樣的精神狀態、怎樣的環境中孕育的,為未來大師鮑勃·迪倫這一青春生澀階段留下了最為珍貴的圖像記錄。

一连串机缘巧合的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