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如何面對標準造店不標準

連鎖如何面對標準造店不標準​​

連鎖如何面對標準造店不標準

你的造店有標準嗎?

這決定了連鎖複製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有標準卻做不到,所謂「標準造店不標準」的問題,也是層出不窮的。

與連鎖不同,單店經營者造店時非常兩極化,要不就是以最低成本開店;要不就意在打造獨特風格,並不特別考慮成本。

連鎖造店則有其標準,經過初期造店投入,總結產出成果後,多會建構外觀、內裝、坪數、動線、陳列…等造店標準,藉以設定預算,進行成本控制,並持續精進開店的投資報酬比,用以強化其成果。

但造店標準是否只有一種?

而實務上又如何面對選址時店鋪坪數大小不一的問題呢?

有些連鎖企業空有標準,實際上隨著承租店的面積或大或小,理由是地點適合最重要,當標準遇上現實,也就計劃跟不上變化了。

首先,連鎖店的標準規格的確不只一套!

以英國最大量販體系TESCO為例,其共有四種標準店:

一、特大店(TESCOExtra):TESCO旗下的大型倉儲店,體現大而全,其銷售的所有商品都能在此買到,店體面積超過6000坪,最大可達15000坪。

二、標準店(TESCOStores):是TESCO標準形式,主要以銷售食品為主,而以非食品商品為輔。其為TESCO最常見的店型,亦是其主力經營型態,一般為2000到3000坪。

三、城市店(TESCOMetro):其店鋪面積介於標準店與便捷店之間,營業面積多在600左右,主要為在城市中布點而規劃,因此必須緊實其營業面積,以利選點,並控制在城市中建店的成本。

四、便捷店(TESCOExpress):體系中的小型店,200坪以上即可布點,主要以銷售食品為主,利於廣佈於城市中心,便利居民購物,十分接近便利店了。

基本上,對於絕大多數的連鎖企業而言,造店的規格,還是以一種為佳,畢竟簡單化是連鎖的王道,就算有數種標準,也如TESCO一樣是計劃的結果,而不是跟著承租的物業變化。

在商圈選址實務上,店鋪面積大小不一,究竟標準與現實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呢?

舉兩個例子:

其一是在臺灣臺中漢口街一處三角窗,這是一幢五樓建築物,一至五樓總面積約600坪,屋主不願分層出租,繼光香香雞將之承租下來,僅用一樓三角窗最精華的60坪,其餘就閒置。

其二是連鎖企業經常共伴設店,透過成群結隊,資源共享,更有業者會將一大店租下,再切割成若干小店分租,如歇腳亭南陽店,甚而成立物業部門,專司對外招租,將自身所需之外的店鋪面積分租出去。

以上的案例,都是連鎖企業為履行標準化,而在選址時做出的對策,前者寧可閒置物業,也不隨之變大變小;後者或採用合租分享,或增設組織功能來因應,總之,恪守標準造店,克服選址先天限制,面對自己訂定的標準,沒有藉口。

「標準造店不標準」,其實就像一面鏡子,映射出連鎖企業對標準實踐的能力。

【新連鎖模式楷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