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天地會起源的三種說法,多少武俠片改編於此!

有關天地會起源的三種說法,多少武俠片改編於此!

天地會,是清代民間秘密結社之一,以拜天為父、拜地為母得名,又名洪門。在清朝及民國年間,洪門曾扮演過重要的歷史角色,發揮過不可忽視的歷史作用。它不僅在國內傳播,還被華僑中的洪門首領或骨幹帶到了海外,影響深遠。當今的很多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尤其是港臺),都是以之為題材改編創作的。

有關天地會起源的三種說法,多少武俠片改編於此!

然而,由於其秘密性,天地會究竟由何人創立,始於何時,流傳的說法很多,但至今學術界仍未取得共識。這些說法中,不乏一些充滿了傳奇色彩和魔幻現實主義的傳說——也許正因於此,這個題材才受到了後世小說家和影視劇的反覆青睞。

下面,我們就將有關天地會起源最主要的三種說法,大致綜合簡述如下:

有關天地會起源的三種說法,多少武俠片改編於此!

第一種說的是康熙年間,有西魯番入侵中原,清廷束手無策,於是張榜天下,徵召英雄好漢往徵西魯。榜文傳至福建,少林寺僧共128人揭榜應徵。他們在六丁六甲神將的幫助下,一舉打敗西魯,凱旋京城。並謝絕封賞,仍回到少林寺清修。

哪知不久,有人誣陷眾僧在徵西魯時通敵叛國,康熙不辨真偽,便派兵搗毀了少林寺,僧眾大多慘死,僅餘18人被神將所救。在逃亡途中,又有13人被清兵所殺,所剩五僧逃至廣東惠州,遇萬雲龍及幼主朱洪竹、軍師陳近南,乃歃血結拜,以萬雲龍為大哥,是為天地會之緣起。

有關天地會起源的三種說法,多少武俠片改編於此!

這種說法雖離奇而荒誕,但它卻在天地會內部流傳日久,很多洪門秘籍都有類似的說法。天地會也用它來宣傳結社宗旨,激發對清廷的仇恨,因此可以視之為“官方說法”。

第二種說法認為天地會為民族英雄鄭成功所創。鄭在趕走荷蘭人,收復臺灣島後,仍效忠已經滅亡的明朝。並與部下在金臺山結拜兄弟,宣誓反清復明,創立了“金臺山明遠堂”。之後為準備反攻清廷,又派遣部將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李色開、胡德帝等潛回大陸,在福建莆田少林寺為僧。這就與洪門秘籍中徵西魯的傳說聯繫了起來。

有關天地會起源的三種說法,多少武俠片改編於此!

期間,天地會在臺灣得到了很大發展。後來清兵攻佔臺灣,鄭成功之孫鄭克塽將洪門秘籍《金臺山實錄》等,用鐵匣密封,沉之海底;後為漁民撈起,藏於家中。道光年間,福建人郭永泰從漁民手中發現併購得《金臺山實錄》等文件,稱之為“海底”或“金不換”。後來則成為哥老會的秘籍。所以哥老會又自認為是天地會的分支。

有關天地會起源的三種說法,多少武俠片改編於此!

這種說法為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黨人提出,並作為反清鬥爭的宣傳。孫中山先生後來在《建國方略·有志竟成》中也說:“洪門者,創設於明朝遺老,起於康熙時代……”後經學者加以發揮和論證,得出更多細節,遂成為學界的傳統主流說法。

有關天地會起源的三種說法,多少武俠片改編於此!

第三種說法較少傳奇色彩,但得到了晚近一些學者的認同。即認為天地會是由乾隆時期福建雲霄高溪僧人萬提喜,即洪二和尚鄭開所創立。其成員主要是社會下層民眾,其創建也主要是為了互濟互助和自衛抗暴。總之,它是清中期經濟社會矛盾的產物,而與清初期的滿漢矛盾關係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