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為什麼很少使用衝鋒槍?

自食其果

  軍事愛好者最愛討論的話題,就是誰強誰弱。而一討論這個,往往就流於一種狹隘的領域內比較,最常見的就是以武器先進與否,或者它的反方面,戰鬥意志層面的高低。而強弱其實是非常全面的綜合實力的較量。哪一方面都可以轉化成戰鬥力,成為決定強弱的重要因素。

  

  【日軍最強大時,陸軍也落後時代幾十年,這是它的體制註定無法超越的】

  日軍到底是一支強大的軍隊,還是一支弱小的軍隊。恐怕是深受其辱的中國人永恆關心的話題。世人往往被二戰時期日軍那種“勇往直前、奮不顧身”的勁頭所唬住,覺得它們是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強軍,可惜武器太差了。

  

  

  【日軍的輜重部隊主要是靠騾馬】

  於是就一直充斥著一種非常荒誕的“假如式”論點:假如日軍有了美軍的裝備,會如何如何?(同樣還有其他各種這種奇談怪論)。

  

  

  

  【日本陸軍最強大的時期也基本只能達到西方國家一戰時期的戰略戰術和武器水平】

  之所以說這是非常無聊的扯淡論點,是因為他們不明白一個道理:種什麼種子,只能結什麼果,不可能一顆秧結幾樣果!

  

  【受武士道殘餘精神的影響,日本軍方對刺刀的偏愛簡直到了變態的地步,連衝鋒槍和99式仿捷克輕機槍也都裝上了刺刀】

  日本所謂的“勇敢”就是一種貧瘠、惡劣的土壤裡,撒下飽含愚昧、專治、野蠻等等基因的種子,結成的“碩果”。而美國的優良裝備則是另一種土壤,另一種種子、以及另一種培育方式,所產生的果實。二者不可能兼得!

  

  【最怪胎的衝鋒槍使用方式】

  想讓自己的軍隊成為日軍那樣的“大無畏”的魔鬼軍隊,只能犧牲掉一切人性的、科學的品質才行。所以,二戰日本的所謂“強項”,其實就是一種可怕的“短板”。這一點它們比德國還要不及!它註定就是一個“頭重腳輕”的畸形怪胎!二戰前的日本,落後野蠻的文化傳統決定了它們不可能具備美國式的高度工業化所具有的生產力和無窮無盡的科學研發力。

  

  【射程近威力小的衝鋒槍卻當輕機槍用,金貴的很,日軍的小家子氣,即捨不得用,也不會用,躍然紙上】

  為紀念二戰結束50週年時,日本《朝日新聞》曾廣泛在民間徵稿,勾起日本全民性的對二戰的回憶和評價。雖然整體上沒有多少對自己侵略性的反省,但眾口一詞的,都提到日本的貧窮艱苦和對全民拼盡全力還是失敗的無奈認命。其中就有一個擔任後勤運輸的老兵,對“假如日軍火力再強大些是否會打贏”論點的駁斥,他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不是一致認為日軍輸在火力不夠強大嗎,那麼且不要假象日本擁有更多火力強大的重型武器,單單假設日軍僅僅增加大量衝鋒槍。就會增大數倍的後勤壓力,二戰後期日軍用一發一中的步槍支撐戰局,就已經往往要累死無數軍馬軍夫。如果是大量配備百發一中的武器,那麼就算把輜重部隊都累死,也無法保障前線。結果就是,用步槍還能支撐幾個月的,用衝鋒槍恐怕幾天就完蛋了!日本滅亡的更早!


戰爭史

美軍一個步兵師其實只有幾十把到100多把衝鋒槍,美軍其實是很少裝備衝鋒槍的。在德軍也只有步兵班長、炮兵班長這樣的人才配備衝鋒槍。

真正衝鋒槍普遍裝備的只有蘇軍,其他國家正規軍大部分都是把衝鋒槍給班長、非戰鬥人員和後勤人員使用。另外就是非正規部隊衝鋒槍多,比如英國本土防衛軍,德軍那些緊急動員師。

在太平洋戰場也沒有發生過美軍成千上萬衝鋒槍打的日軍遍地倒的畫面。美軍戰鬥兵都是M-1半自動步槍,班長和非戰鬥人員是M-1卡賓槍,衝鋒槍數量其實極少,1個師就幾十把到100多把。

在太平洋的美軍都是絕對優勢兵力,和海空大軍圍攻1個小島。日軍不用衝鋒槍很正常,面對有戰機和坦克掩護的大批美國陸軍,還有射速極快,威力又大的M-1半自動步槍,日軍不可能傻的跑到50米距離拿衝鋒槍掃射美軍。

通常是在遠距離躲在地洞裡使用步槍進行精確射擊,不僅能殺傷美軍,還能拖延時間。比如硫磺島元山機場,日軍第145聯隊如果都是精確射程50米的衝鋒槍1天就全滅了,美軍在硫磺島砸了幾萬噸炮彈炸彈,戰列艦直接抵近轟擊。日軍就是依靠地洞、地道和坑道,採用遠距離精確射擊才抗住將近1個月。

其實就是遠距離射殺美軍步兵,美軍步兵一旦被精確射擊打退,美軍坦克和推土機就不敢單獨上前,單獨坦克上前會遭遇日軍的反坦克爆破手襲擊。坦克推土機一旦靠近,日軍地堡就完蛋了,跑不掉。

我軍回憶錄說過,日軍在炮樓都是相隔200-300米步槍就射擊,儘量不讓人靠近,特別是爆破手,一旦靠近了各種炸藥包就上來了,根本守不住。


深度軍事

以史為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日本陸軍資源不足


眾所周知,日本陸軍在二戰中最大的對手是日本海軍。反之亦然。

日本鋼鐵等戰略資源都被海軍搶去造戰艦了,陸軍資源不足,當然沒法大量製造自動武器。

二,日本武士道精神使然


日本人向來崇尚武士道精神,因此在練兵的時候經常嚴格要求士兵,訓練白刃刺殺等戰術,毆打體罰非常常見。

在這樣壓抑的環境中,日本士兵單兵作戰能力相當之高。早期的中國士兵不論在體力、槍法、拼刺刀、團隊作戰全面處於下風。

得益於一戰時期戰勝了俄國,日本人認為傳統武士道精神依然是戰場上不可或缺的利器。

三,對手太弱,不值得


抗戰時期,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國,戰略戰術還侷限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對手根本不是現代化之後日本陸軍的對手。

因此經常出現幾個日本士兵就可以佔領一座縣城的荒唐事情。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陸軍覺得現有裝備已經足夠,根本也沒有精力去考慮自動武器的事情了。

為當年以血肉之軀阻擋日本侵略者步伐的壯士們致敬!


以史為鑑

其實電影電視裡很多人端著衝鋒槍射擊是假象;不光是日本啊,二戰中美國,德國,英國,法國,衝鋒槍也大多班長用,其餘人都是步槍為主;大量使用衝鋒槍的只有蘇軍,由於前期正規軍大規模損失和被俘,後期培訓士兵衝鋒槍更易上手,不需要精確瞄準。







所以為什麼少,因為對日本來講衝鋒槍本就不是步兵的主力武器(步槍才是),尤其是機械化程度較低的日本陸軍。然後才是資源匱乏,思維保守等原因。(衝鋒槍雖然耗費子彈多,但是日本怎麼也算工業國家,還是負擔的起的)而思維保守的根源又在於資源和產能的嚴重不足。



下面介紹下日本的百式衝鋒槍:百式衝鋒槍為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量產的衝鋒槍。昭和5年,也就是1930年(之前1927年有試製),日本陸軍將研發衝鋒槍的工作全交由南部槍械製造所進行,並決定子彈規格使用與十四年式手槍相同的8毫米南部子彈。試製人員將其稱為南部式衝鋒槍,其彈匣可放50發子彈,彈匣呈弧線形。最後該槍於1940年定型,正值日本神武紀年2600年,所以起了“百式衝鋒槍”的名稱,於1941年2月起裝備部隊。


李三萬的三萬裡

二戰期間,蘇軍的各種自動槍械,其數量之多,只能用這一個詞兒來形容:氾濫到人手一支。與蘇聯紅軍和德國軍隊擁有上百萬挺衝鋒槍,並將衝鋒槍作為班組重要近距離支援火力不同

日軍在二戰時期很少使用衝鋒槍。日本在二戰期間唯一批量生產的衝鋒槍,是百式衝鋒槍,不過產量也不多,只有大約一萬支多一點點。

首先,日本人普遍認為單發栓動步槍是步兵作戰的主力武器。儘管衝鋒槍的火力猛烈,但很多日本高級軍官認為,百發百中的單發步槍,要比百發一中的衝鋒槍好用的多,因此衝鋒槍被日軍長期否決。

其次,由於日軍相當注重精確射擊訓練,士兵的單兵戰術能力強,抗日戰爭前期又因為日軍節節勝利,過於自大,認為日本的三八式步槍、歪把子機槍、擲彈筒等步兵武器組合,是全世界最先進、最有日本特色、最適合日軍作戰的,無須任何改變。正是由於上述心理,日本在發展速射武器尤其是衝鋒槍的事業上十分漫不經心。

第三,日軍在步兵支援火力領域卻有幾樣相當不錯的武器,那就是擲彈筒和92式步兵炮,擲彈筒是日軍步兵分隊最基層的支援火力,重要性甚至超過步槍。92式步兵炮的重量只有200公斤,三個人揹著走。其設計思想甚至影響了一整代中國兵工專家。

第四,日本的彈藥工業極度落後,產能嚴重不足。1941年日軍生產子彈4.9億發,這個生產量只有蘇軍的十二分之一,更何況此後幾年日本槍彈年產更是連年下挫。從1941年開始,日軍彈藥已經做不到足額供給了。大量使用自動武器,導致彈藥消耗極為可觀,衛國戰爭期間,蘇軍每年在步兵武器槍彈一項上,就要消耗60億發槍彈。

第五,日本對降低輕武器和彈藥生產成本的認識不足。二戰開始以後,美英蘇德等軍事強國紛紛採用新技術,力圖降低步兵武器和彈藥的成本,而且收效顯著。輕武器生產經歷了一次革命性變革。以衝壓工藝為代表的新一代機加工技術被引入槍械生產,大幅度提高了槍械產量,降低了生產成本。例如MG42通用機槍的造價只有馬克沁重機槍的五分之一,一支MP40衝鋒槍的造價只有20美元。而日本的百式衝鋒槍造價高達200美元。再例如英國的司登衝鋒槍,是為大規模戰爭設計的,製造起來省工省料,成本非常低,一支槍造價僅僅9美元,因其簡陋無比,全槍最值錢的部分就是一根槍管,被起了個“管子工”的綽號。

第六,日本人對沖鋒槍有不切實際的戰術要求。他們希望衝鋒槍能夠部分替代機槍的作用,所以他們給百式衝鋒槍還加上了兩腳架,以及刺刀(反正本子連機槍上都有刺刀座)來說,這兩樣附件是百式衝鋒槍上最奇葩的設計,充分表明了日本人對沖鋒槍的認識始終停留在“短機關槍”上,並沒有認識到衝鋒槍是一種突擊兵器。在些指導思想下,日本衝鋒槍變成了一種加工精細、成本高昂的武器。這和衝鋒槍在二戰中的定位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工業與後勤的侷限性使日軍不可能大量裝備自動槍械。步兵火力的不足促使日軍轉向以“精神力量”克敵制勝,也就是端著刺刀衝上去,豬突猛進。


科羅廖夫

很多人都認為日本工業規模有限、工業資源稀缺,導致軍隊不願意裝備彈藥消耗量極大的“衝鋒槍”,其實這是有一定誤解的。我們都太小看日本這個國家稱霸世界的野心了,為了打造強大的海軍艦隊,在和平時期日本可以將年收入的40%投入軍費,要知道日本當時還有很多“浪人”沒有基本的生活保障。1937年在中國戰場遇到國民黨空軍頑強抵抗後下定決心發展航空工業,到1941年日本的零式戰機、99式魚雷轟炸機、97式俯衝轟炸機都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說明日本軍事工業的戰爭潛力是非常強大的,至少不會被子彈不足的問題限制想象力。

還有一點必須之初,都說改變制式子彈會妨礙彈藥企業的生產,很多國家都因為突擊步槍不能使用大量貯存的制式子彈而放棄,但是日本在1937年還是研發使用7.7mm槍彈的99式步槍和99是輕機槍,將之前裝備的38式步槍和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歪把子)逐漸淘汰,日本軍方敢在中日戰爭期間改變制式子彈規格,足以說明它的彈藥生產工業規模和質量足以承擔衝鋒槍的需要。是什麼原因導致日本遲遲不肯大規模裝備衝鋒槍呢?其實還是戰爭經驗問題。

德國沒有一戰塹壕戰的經驗就不可能想起來研發MP-18衝鋒槍,而在研發衝鋒槍之前德國人還有研製衝鋒手槍的經驗(就是大家熟悉的駁殼槍),日本也是一樣經過日俄戰爭之後陸軍幾十年沒打過仗,對手中的38式步槍有一種痴迷一樣的惰性,導致其制式步槍直到1937年才開始小範圍換裝。而中國戰場上日軍遇到的對手有限,只有使用7.62mm的中正式、毛瑟式讓日本找到了老師,這才催生出99式步槍。大家不要被抗日神劇中中國軍隊大量裝備的衝鋒槍欺騙,這是不可能的,如果說日本人打不起衝鋒槍子彈,那時候的中國更打不起。

最合理的解釋就是抗日戰場在1941年之前根本就沒有大規模出現過沖鋒槍。看過大片《八路軍》的觀眾肯定注意過閻錫山處死一個五臺人漢奸的過程,閻老西使用的是英國司登衝鋒槍,這款搶在1940年敦刻爾克撤退後才開始大批量生產,出口到中國更是猴半年馬月了。而閻錫山趁著中央軍血戰蒼雲嶺奔襲太遠發生在1938年左右,典型的時空穿越啊。


利刃軍事

主要是因為日本的資源匱乏,缺少鐵礦銅礦,因此十分珍惜子彈,甚至花大力氣去訓練射擊和拼刺刀。

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步槍的年生產能力不足五千支,而我國的滿負荷年生能力為十萬支。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語。後來日本戰爭的武器補給,完全依賴於繳獲的瀋陽兵工廠。且不說年生產能力,先看一下武器收繳清單,就感覺“悲劇”了。

步槍約15萬支,子彈約3百萬發,迫擊炮約6百門,炮彈約40萬發,山、野、重炮約250門,炮彈約10萬發,火藥約40萬磅。“

還有當時先進的飛機二百多架以及配件無數,這些武器差不多能頂得上當時日本陸軍全部的軍火家底了。更讓人喪氣的是,好端端的兵工廠,也落入了日軍手中,這為日軍以後的侵華戰爭,提供了充足的彈藥。

再來看看日本的豆式坦克,萌萌噠特像一個兒童玩具,據說高大的俄國人根本就鑽不進去。以致於俄國在與日本坦克交手時,居然不屑於浪費炮彈,直接開上去把日本坦克撞翻在地。


資源的限制,又加上國力不強盛,逼迫日軍學會了精打細算過日子,不肯多浪費一點點資源。在航母大比拼時代,日本終於輸給了財大氣粗且資源豐富的美國。


因此日本敗給蘇聯一點兒也不冤,當日本兵端著步槍進攻的時侯,波波沙衝鋒槍的子彈迎面潑來。蘇聯士兵的子彈不限量,可以很任性的打,火力遠遠超過三八大蓋。

日本兵缺少的並非只是衝鋒槍,而是資源,這也許是它在二戰以前,必須要依靠侵略才能強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春風化雨雨過無痕

我是走心的推薦,二戰中日軍始終對沖鋒槍(百式衝鋒槍)抱有成見:

1、衝鋒槍不符合其“武士道”精神,日軍崇尚拼刺刀體現士兵武士精神,甚至為百式衝鋒槍安裝了刺刀(當時日軍獨創),導致百式衝鋒槍操作極為不便;而日軍拼刺刀時-獨有的退子彈習慣,以及百式衝鋒槍過短的槍身,導致部分日軍拼刺刀時,不惜扔掉火力強大的衝鋒槍,反而撿起三八大蓋戰鬥


2、衝鋒槍製作工藝要求太高,甚至有一把百式抵消十把三八大蓋的說法,並且消耗子彈過多,會造成軍工生產壓力過大。

3、衝鋒槍射速過快,與日軍訓練大綱“一槍一命”相悖,無法日軍士兵精湛的槍法,往往一彈夾子彈都無法有效殺傷敵人。

4、主要裝備百式衝鋒槍的日軍主要駐紮外海各島嶼,戰爭後期其補給線被切斷,僅生產3萬餘隻的百式衝鋒槍大部分遺留本土,日軍妄圖裝備一批“神風女子敢死隊”,用於近身突擊進攻的美軍。

以下影片是專門培訓女敢死隊員教練短片-敬請關注,更多有趣的戰史為您展現。\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6c2b0007abbfdbead861\

走心的推薦

一。和日軍的作戰理念有關。

日軍崇尚式武士道精神,而且自恃拼刺技術高超,在與前蘇聯紅軍還有美最初的白刃格鬥中都曾經佔過便宜。日軍的三八式步槍由於很長,彈道穩定,加上日軍士兵槍打得很準,夜間那也是百米外打香火頭的。

二。和日軍使用步槍的傳統有關。

一戰時日軍用了步槍戰果不錯,於是就沿續了下來。當時衝鋒槍還未普及,在二戰時他們是在和美國與蘇聯的作戰中才發衝鋒槍威力很大的,但想再換已來不及了,這點可以看作日本人的剛愎自用。

三。和日本資源缺少有關。

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打到武漢會戰時,國內軍用物資便已見緊張了,讓他們象美軍那樣用湯普森衝鋒槍或者象蘇聯那樣用波波沙,他們子彈供應肯定成問題。

四。和日軍的對手有關。

二戰中從1931九一八事變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的這十一年間,日軍的對手只是中國軍隊。

不可否認對手很弱,讓他們沒有改善武器性能的迫切需要。

日軍的三八式步槍在與中國中正式步槍和漢陽造的對決中佔盡了便宜,比如打得準,拼刺槍身長。所以日軍便以為他們的步槍天下第一了,便以步槍為主了,日軍的百式衝鋒槍也只裝備了極少的部隊。


我是老哲




日本人主要不用衝鋒槍的原因主要要分幾點來看和破析。

一,日本是個彈丸小國,資源是相當缺乏,比如製造槍枝和子彈的鋼銅材,主要靠霸佔中國東三省地方的鐵路以及內地的各種剛需用品運回日本本土加以分類製造各種軍用品,但是每天要消耗的比例又要遠大於掠奪,子彈用銅,槍枝用鋼,無法提供、如果裝備起來的百式衝鋒槍全自動的大額用彈,所以仍杯水車薪 。

二,日本在二戰生產過如:百式(100式)衝鋒槍的其他三個型號的全自動武器,但是在綜合性能上質量和精度都是極差的,而且射程又近,比如百式衝鋒槍最大射程僅在(100-150)米之間,雖然說是全自動,但是在持續火力上並沒有太大的優勢,必竟偶然相逢的遭遇戰是較少的,在貼身近戰好象衝鋒槍也難發揮其重要作用,軍佐們和上層的軍事領導或軍事專家認為百式等自動武器沒有三八大蓋的中遠程精度,三八步槍而且肉搏時又可以安裝刺刀進行刺挑殺,在子彈上又不會大量的浪費掉寶貴的子彈,所以軍方是第一個反對陸軍裝備此自動武器。

三,生產量太少,總共連樣槍生產了一百枝在日本海軍和炮兵以及憲兵部隊中試裝配,但是也沒有反饋回百式衝鋒槍的眀顯優勢,再加上二戰後期日本老百姓都在敲鍋砸窗的上繳這些所謂的金融廢鐵,用來滿足軍工製造單位的需求,金屬嚴重缺乏,所以日本軍部很快就否決了改用衝鋒槍大量裝備前線士兵的計劃,再說有這個計劃也是紙上談兵,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所以這個就是在二戰中日本人很少使用衝鋒槍的主要原因,而且這種習慣遺傳到了現今的軍隊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