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關鍵零部件是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基礎,也是產業的上游。機器人市場大熱,給上游零部件帶來巨大市場機會,卻也給一些下游企業帶來壓力。而由於近幾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需求迅速膨脹,採購規模急劇擴張,下游重點領域的龍頭企業,開始自主研發機器人,佈局上下游,如富士康、美的等。
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工業機器人產量達到13.11萬臺,同比增長68.10%;2018年前2個月,產量也達近1.9萬臺,較2017年前兩月同比增長37%。
當前,機器人的發展如日中天,而作為資本市場的新三板亦是熱鬧非凡,資本運作也此起彼伏,併購、融資事件頻發。不過從新三板公司的業績來看,“盛世”之下,機器人行業業績分化加劇。
業績分化
數據顯示,目前已有20餘家新三板機器人公司發佈2017年業績。
佳奇科技2017年營業收入3.1億元,同比增長27%;淨利潤3667萬元,同比增長20%。
江蘇北人2017年營業收入2.5億元,同比增長37%;淨利潤3400萬元,同比增長40%。
目前淨利潤最高的是伯朗特。2017年,伯朗特實現營業收入3.6億元,同比增長73%;淨利潤4667萬元,同比增長57%。伯朗特董事長尹榮造表示,其業績高增長主要源於公司自2016年底逐步從直接銷售嚮應用商銷售轉型。2017年應用商為伯朗特貢獻了72%的營業收入。
從淨利潤規模看,2016年淨利潤1000萬元以上的10家新三板機器人相關企業,除了天弘激光和超力電機2017年淨利潤下滑,其他8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正增長企業佔比80%。其中,天弘激光淨利潤下滑是因為擴大生產、投入增加;超力電機則是2016年確認了2200多萬元股權收益所致。
相比之下,淨利潤在1000萬元以內的16家機器人相關企業,2017年淨利潤下滑的有7家。
上游核心零部件價值凸顯
關鍵零部件是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基礎,也是產業的上游。
從成本看,機器人技術的核心和難點集中在上游零部件市場,成本和利潤也一樣。核心零部件中的減速器、控制器和伺服電機,佔總成本的比例近7成,且市場主要被國外企業佔領。
機器人市場大熱,給上游零部件帶來巨大市場機會的同時,也給下游企業帶來很大壓力。
昆機器人在年報中表示,機器人市場大熱使行業面臨零部件價格上漲,交貨期延長等風險,甚至可能影響公司項目的正常實施進度。
同時畢亞雷認為,上游核心零部件的上漲會給零部件帶來更多溢價,客觀上進一步刺激國內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促進上游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
對於有核心零部件研發能力,或者實現零部件國產化的機器人企業而言,優勢正在凸顯。如在伯朗特,在給應用商大幅讓利,機器人價格降低的情況下,公司淨利潤仍保持穩定增長。從2017年年報可以看到,核心零部件的銷售,甚至為伯朗特貢獻了近6800萬元的收入。
而一些核心技術還有一定短板的企業,不少走上了營銷戰和價格戰的路徑上來了。
在新三板機器人公司中,因為“價格優惠”、“促銷”導致毛利率下降,淨利潤下滑的案例也不少。西格瑪在年報中明確顯示,2017年西格瑪在營業收入下滑的情況下,營業成本從3200萬元增長到3400多萬元,使毛利率從44%下滑到35%,下滑近10個百分點,拖累淨利潤下滑近三成。
大型企業向產業鏈上游延伸
從2013年開始,國內機器人行業發展提速。隨著渠道、技術、市場的成熟,大型企業越走越快。
以工業機器人為例,主要企業新松機器人、埃斯頓、伯朗特和拓斯達,2016年合計收入12.7億元,同比增長超過50%,遠高於市場平均增速。
業內有分析認為,機器人行業馬太效應越發明顯,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有可能在行業大發展的背景下“餓死”。
由於近幾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需求迅速膨脹,採購規模急劇擴張,下游重點領域的龍頭企業,開始自主研發機器人,佈局上下游,如富士康、美的等。
最典型的是美的收購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德國庫卡,以及格力將機器人定位為未來轉型的重要方向。
在新三板上,伯朗特等機器人公司也頻頻出手,佈局上游核心零部件企業。
2015年7月,伯朗特收購了深圳華成工控。華成工控是一家主要從事工業控制設備研發、生產、銷售的企業,在注塑機專用控制系統、水平多關節專用控制系統、視覺系統等領域擁有較強的技術實力。
在資本層面,順豐、京東、阿里、騰訊等電商、物流、互聯網大戶,也開始深度介入機器人領域,在自身建立機器人研發團隊之外,頻頻出手投資機器人公司,給行業帶來更多可能性的同時,也給傳統的機器人企業帶來巨大壓力。
資本的大量湧入,讓很多融到資的機器人企業不計成本地“燒錢”,讓很多規模較大的企業“非常難受”。新三板移動機器人企業佳順智能董事長認為,3年之內,在迎來市場爆發的同時,行業洗牌將不可避免。
佳奇科技則表示,當前行業集中度不高,企業數量眾多但規模較小,單個企業市場佔有率較低,在品牌和渠道商具有優勢的龍頭企業將受益,市場份額會不斷提高。
閱讀更多 鄭州工業自動化展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