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孩子看的電影咋越來越少了呢

適合孩子看的電影咋越來越少了呢

適合孩子看的電影咋越來越少了呢

數據顯示,2012——2016年,中國兒童電影票房收入逐年增加。2016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457.1億元,兒童電影票房收入約83億元。近10年來,兒童電影生產數量並不少,一直佔國產影片10%左右。目前每年生產國產兒童電影超過60部。但業內人士指出,讓觀眾印象深刻的屈指可數。適合孩子看的電影越來越少。(2018年5月28日《工人日報》第5版)

適合孩子看的電影咋越來越少了呢

優秀兒童故事片

有產量,有票房,卻沒有質量。這是一個非常怪異的現象。值得關心中國兒童電影事業的人們,尤其是業內人士的思考。

據我的觀察,現在國產電影非常看重票房,甚至到了唯票房最重的地步。追求票房,講究票房,這是沒有錯的。但是不能把票房當作電影創作的首要地位和至高無上的位置。否則,勢必影響電影的品質。恕我直言,適合孩子看的電影越來越少,一個最基本的原因,就是片面追求票房,把票房放在了首位。只要票房上去了,其它忽略不計。

我們不妨看看《喜洋洋與大灰狼》系列電影。2009年《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走進全國各大院線,獲得1億元的票房,刷新了當時國產動畫電影的票房紀錄。此後,每年的春節檔都會有一部“喜羊羊”電影版上映。2012年創下1.67億元的票房佳績。但是這部系列電影的口碑極差。原因在哪裡?一是暴力,二是早戀,三是捉弄人,據不完全統計,灰太狼曾被夥伴捉弄2347次。

適合孩子看的電影咋越來越少了呢

喜洋洋與大灰狼

再看另一部高票房的《熊出沒》系列影片。這部系列電影累計票房高達19億元。可是品質與票房極不匹配。它曾在10多分鐘內出現20多次不文明語言。因此被央視的新聞聯播點名批評。它與《喜洋洋與大灰狼》,在家長的心目中,“是不太放心給小孩子看”的影片。

還有《潛艇總動員》《賽爾號》《三隻小豬》等系列電影。他們在近幾年暑期檔和六一檔是輪番上映。可是頻頻被詬病:內容幼稚、粗糙且同質化。

票房不是不可以追,也不是不可以講。沒有票房,拍電影幹啥?但關鍵是靠什麼贏得票房。低級趣味、庸俗、惡俗可以贏得票房,但是它們是有害的。電影的品質是票房的基礎。任何類型的電影必須靠高品質贏得票房。兒童電影更應如此。

兒童電影,是給兒童看的電影。正如專業人士指出,如果內容不夠吸引,孩子們很難在電影院堅持坐一個半小時。靠什麼吸引孩子呢?顯然,不能靠打打殺殺、家暴等暴力,不能靠早戀,不能靠捉弄人等低劣的搞笑,也不能只靠3D等技術手段,當然也不能靠刻意地說教,而是要靠孩子們眼裡喜歡的故事,能夠給他們在知識、價值觀、審美觀等方面以滋養的故事。這就是說,故事一定要從孩子視角出發,寓教於樂。七八上十歲的孩子們不在乎有無明星,只在乎內容。一味追求商業回報的電影,勢必影響孩子價值觀形成和情商培養。

曾記得,改革開放之初,以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為標杆,每年每個國有電影製片廠都要生產至少一部兒童電影。兒童電影製片廠每年要生產5部不同類型的兒童電影。那個時期湧現出《泉水叮咚》《霹靂貝貝》《紅衣少女》等不少經典佳作。這個傳統,我以為不能丟。相關部門要扶持一些電影製片廠拍攝出兒童愛看且能對兒童健康成長的影片來,讓它們在兒童電影市場上起到引領作用。同時,對那些只有票房而無口碑的電影,電影評論工作者要敢於批評。不能讓口碑差而票房高的現象存在。

適合孩子看的電影咋越來越少了呢

孩子需要電影。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電影。社會也需要兒童電影去講述人類文明,讓下一代能把文明傳承下去。而這電影對孩子應該是有益的,能夠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我們的兒童電影應當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啊。

2018年6月1日定稿。謹以此文祝孩子們節日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