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劉建生:回鄉偶書

遇見|劉建生:回鄉偶書

遇見|劉建生:回鄉偶書

遇見|劉建生:回鄉偶書

回鄉偶書

遇見|劉建生:回鄉偶書

今年的夏收似乎比往年更早一些。當街道駛過一輛收割機,當看到有人晾曬剛收割的小麥,當站在陽臺放眼望去看到城周圍的小麥日漸金黃,使人頓感夏收的腳步日益臨近。六月,收穫的季節,人雖在城裡,心卻早飛回家鄉。

“這個週末,該回老家看看麥子了。聽說橫水等東面鄉鎮已經快割完了,咱村的麥子抽穗前遭霜災,不知道嚴重不?順便給你爺你婆墳前點幾張紙錢,自從去年國慶節種麥子回過老家,已經八個月沒回去了。”爸爸嘴裡叨唸著,想回老家看看。

“快割麥了,得回老家給你爸去竇村李醫生那裡看看病。端午節也快到了,給你舅家還沒送油糕粽子綠豆糕呢!”媽媽也附和著提醒道。

遇見|劉建生:回鄉偶書

於是,車子載著我與父母,馳騁在回家的路上。天空瓦藍,麥田如海,果樹成片。車子依次路過處理村、雙塚、趙村營、洛城、漢封等村子時,爸爸緊盯麥田羨慕地說:“人家麥子和往年差不多,唉!咱村裡小麥不知咋向?”那份焦灼、不安,令人感到父親對一料莊稼的重視與擔心。

◆◆◆

到了竇村醫療站,我一眼看見醫生的電動轎車靜靜地停在院子裡,就知道醫生今天肯定在。同時,只見越野車、轎車、中三輪、摩托車停滿了院子,預示著今天來看病的人不少。年過七旬的李繼海大夫是方圓有名的老中醫,曾榮獲全國最美鄉村醫生,前來看病的患者絡繹不絕。除了鄰近的幾個村,就連百里之外的寶雞、渭南等地的人也不顧路途遙遠,慕名前來。父母進了診室,李醫生沉穩地號脈、詢問,開始開藥方。我環顧四壁,只見一幅幅裝幀精美的書法作品頓然使得蓬蓽生輝。

李醫生醫術高明,愛好書法,也寫得一手好毛筆字,診所的對聯就是他親筆書寫。等了好幾個鐘頭,我才取上了中藥。

◆◆◆

來到千陽縣崔家頭鎮的二舅家,只有舅舅一人在家,妗子去趙家塬村果樹育苗基地打工去了。隨著土地流轉,許多土地不再種植小麥,而是被承包種植優質蘋果了。聽說妗子每天早出晚歸,已經幹了好久了。舅舅聽說我們來,早已經去鎮上割了肉,為我們做好了米飯。舅舅、妗子隨打工的表哥在銀川生活了十幾年,儘管表哥通過多年打拼在銀川買了兩套房子,多次勸二老在銀川定居。可他們在城市住不慣,前年執意回到了老家,推倒原來的土坯房,蓋起了窗明几淨的平房。舅舅每天早晨呼吸著新鮮空氣跑步鍛鍊,門前種起了蔬菜:豆角纏架,韭菜碧綠,菜瓜肥碩。這閒適的田園生活,讓舅舅、妗子很是享受。

遇見|劉建生:回鄉偶書

以前務過西瓜的舅舅還種了塊甜瓜,只見葉子碧綠,瓜蔓粗壯,一朵朵金黃色的小花密密匝匝,好一派田園風光。

院子裡,土雞漫步,雪白的兔子在籠子裡吃草。遠離塵囂,迴歸自然,葉落歸根,重返農村,土地流轉,就近打工,舅舅、妗子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愜意。這,也許是城鎮化後的農民的代表之一。不過,在崔家頭鎮,我也看到了一棟棟漂亮的保障房,許多農民已經住進高樓,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樓房。城市居住、鄉鎮居住、老家居住,這也許就是如今農民三種生存狀態吧!

◆◆◆

“從李家河回老家吧,聽說那段土路全打成水泥路了,我想去看看。”爸爸要求從南路回,我滿口答應。從崔家頭駕車,不一會就過了千鳳橋。北望,從白石河往北,一條新修的十幾裡的水泥路替代了原來的土路。車子開在上面,感覺平坦,人心裡更舒坦。回憶小時候,一條崎嶇的羊腸小道是全村人來公路邊候班車的唯一通道,常常被大雨衝得如水渠一般。我上初中那會,村裡叫來了推土機,重新設計路線,改緩坡道,修出了一條寬敞的土路,汽車、拖拉機都可以通行,只不過雨雪天氣難以通行。如今,水泥路的貫通,讓人們的出行更為便捷。

順路,我一一查看了麥子情況。果然,霜災後的麥子麥稈低、穗子小,麥子稀、顆粒少。我縣東邊一些鎮夏收接近尾聲,而我們這裡麥穗還是翠綠。看著減產的麥子,我心裡不是滋味。買種子、化肥,種地攤了不少本,可一場霜災,使農民欲哭無淚。

遇見|劉建生:回鄉偶書

我發現,麥田中夾雜著一塊塊的紫蘇地。恰值紫蘇花開,只見一塊塊地裡,一串串序狀紫色花序的紫蘇花正在怒放,如花海無邊無際,似錦緞煞是好看。聽說這是扶貧帶來的新項目,農民種植紫蘇,國家還有補貼,比種小麥強多了。當然,如果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看病有扶貧門診,醫保有優惠政策,養牛羊有補貼等等。國家對貧困戶的扶貧,貼心又溫暖。

◆◆◆

回到家門口,只見荒草叢生,一派淒涼。我趕緊開門,取出鐮刀清理門戶。好在當年割柴割草的功夫還在,不一會兒就清剿了雜草,門前頓然開朗,一下子有了生氣。第二項工作是挖蒜。房後巴掌大的蒜苗地裡,蒜苗已經開始乾枯,正是起蒜的黃金時期。再晚一些,蒜瓣在土裡就散開了,加上蒜苗幹掉,不好找了。我用钁頭輕輕挖,一顆顆圓鼓鼓的大蒜頭滾出土壤,撿起蒜頭,是一種享受。好久沒幹農活了,竟然感覺不到累,反倒是一種享受。

夕陽即將西下,家裡也整理完畢。站在門前,看著房前屋後熟悉的樹木、田地,看著那又紅又圓的夕陽掛在山巔,看著門前那株擀杖花寂寞盛開,我突然感到一絲恬靜和閒適。

東望,這一排只剩一家人了,女主人正扛著扁擔去地裡割草。平坦寬闊的水泥路,一排高挺秀拔的路燈,那隻綠白相間的大垃圾箱,都折射著新農村建設的成果。村口的老皂莢樹,依舊繁盛如傘,可樹底下早已經沒有了昔日的歡聲笑語。因為老樹知道,人們大都在縣城、寶雞甚至西安買房去住了。由於孩子唸書,沒買房的也帶著孩子在縣城租房住了。留守在村子裡的少數幾戶,都是些老人。

◆◆◆

在剛剛家門前,停著一輛白色依維柯,三兩個人正在撐銀幕。一問,原來是電影公司送電影下鄉來了。回想起小時候自己為了看一場電影,甚至晚上翻溝越嶺跑十幾里路到外村看,雪地裡看完電影腳都凍木了。車子沿著水泥路向北行駛,二隊也在放電影。窗外,一塊塊麥田、紫蘇花地一晃而過,大路畔,一簇簇金黃色的花正在怒放。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信手掂來,卻又感情真摯,表達了回鄉後對世事變遷的感慨和對家鄉的熱愛。默唸著這首詩,我竟然感覺和我此刻的心情那麼一致。

別了,家鄉,我會常回家看看。不管世事如何變遷,家鄉永遠是我心靈的棲息地。

遇見|劉建生:回鄉偶書

遇見|劉建生:回鄉偶書

劉建生

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寶雞市作家協會會員,鳳翔縣作家協會理事、會員,鳳翔縣楹聯詩詞協會會員。先後在中國散文網、《陝西青年》、《寶雞日報》、《鳳翔視窗》、《一覽》發表散文、詩歌、通訊百餘篇。

遇見|劉建生:回鄉偶書

邂逅最美鳳翔 遇見最美時光!

圖:大美鳳翔攝影團隊

[email protected]

點擊查看往期文章精選

遇見|劉建生:回鄉偶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