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守荊州的是趙雲,還會失嗎?

閱讀遇上旅行

如果當年諸葛亮派守荊州的不是關羽,而是趙雲,筆者認為不會重蹈關羽的覆撤,而出觀大意失荊州的悲劇。


要知道關羽的確是個人才,文武雙全。他的武不用多說,曹操視他為虎㾒,誅顏良、文丑,英勇無比。同時,他在三國中,除了呂布,無乎無敵手。在劉備封的五虎上將中也是當仁不讓的"帶頭大哥"。同時,他還頗有智謀,粗中有細,和一般的莽夫有天壤之別。也許正是關羽能文能武,再加上他和劉備是結義兄弟,諸葛亮毅然選擇讓他守荊州。


而關羽之所以會失荊州,不是能力的不足,而是性格原因造成的。關羽是個正義正直、疾惡如仇的人,也是個孤傲自大、自以為是的人。前者讓他仁厚之聲名遠播,為世人所敬重,後者則讓他馬失前蹄,陰溝翻船。關羽守荊州,諸葛亮給他的法寶是"東聯孫吳、北抗曹魏"。


而關羽則因驕傲自大,對東吳很不友好,極盡汙辱之能事,至使蜀吳交惡。最終東吳大謀士陸遜因此不滿關羽的傲慢無理而對荊州進行了偷襲,關羽因輕敵大意,終釀大禍,丟了荊州,徹底改變了三國的戰略格局,也使蜀國迅速走向了衰敗。

而趙雲和關羽相比,"似曾相識"之處在於能力上。趙雲的勇猛絲毫不亞於關羽,長板坡救幼主一戰揚威名,併為劉備建立蜀國立下汗馬功勞。趙雲的聰明才智也不遜色於關羽,他攻城拔寨並非全靠蠻力,而是勇中有謀,遊刃有餘。


同時,趙雲又和關羽有"天壤之別",這個主要體現在性格一上。趙雲有關羽的仁義、忠厚,又無關羽的傲慢自大。他屬於"老好人"類型,與人為善,樂於助人。他謙虛大度,對待任何人一視同仁,他不會因功績而沾沾自喜,也不會因受冷落而枉自菲薄。如此勝不驕 敗不餒,又有超強本領才華的人去守荊州當然可以萬無一失。


一方面,趙雲守荊州,他會嚴格遵守諸葛亮的八字政策方針,不會輕易得罪東吳,這讓東吳師出無名。另一方面,就算東吳動武,趙雲嚴守,諸葛亮定然會派兵增援如此東吳鯨吞荊州之謀也定然不會得逞。

總之,趙雲其實才是守荊州的最佳人選。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歷史上的趙雲並不是帶兵的大將,所以身份決不可能主持駐守荊州。我覺得題目應該是在演義的範圍內戲說一下如果趙雲守荊州會如何。

先提趙雲來歷,當初在袁紹公孫瓚帳下未受重用,也無大名,跟隨劉備也是因為舊相識加之能力不俗曾共同保衛徐州,友誼深厚,可為“四弟”。關羽千里走單騎時收了周倉,周倉同僚廖化來投時正被趙雲攻擊,鬧了誤會,遂趙雲正式歸了劉備,長板坡算是頭一次在天下揚名。諸葛亮七星壇上借完東風趙雲引小船來接走孔明,正遇東吳追殺,說了句,切讓爾等知道我的武藝,一箭射斷對面船帆繩索。

從天下人的角度來說,趙雲緊緊只表露出武力卓越,領兵如何不知,在劉備軍中除了孔明外第二會打仗的僅有關羽,從演義的許多描述中,關羽帶兵的能力表現頗多,趙雲張飛很少表現獨立帶兵。所以從作者的人物定位來說,也是傳奇之中皈依了歷史上的趙雲,不是帶兵大將,所以趙雲在小說中很少提及獨立領兵,這是不能駐守荊州的能力方面考量。

內政上,雖然關羽也是剛愎自用,很輕視東吳,但在軍中地位頗高,手下的將士多是敬佩關羽而跟隨的,軍心十分穩定。趙雲在軍中的氣場卻遜色太多,不足以統帥一方的將士,至少做不到關羽這般。而且在東吳人心中的分量除了關張誰也不能讓他們甘心多年不去搶荊州,張飛謀略不足,所以只能留關羽,雖然關羽性格不好,但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而且劉備一開始入蜀的計劃,就是諸葛亮可以壓制關羽共守荊州,龐統等跟他入蜀地,結果計劃有變,龐統戰死,只好獨留關羽駐守,也是為以後的禍根埋下伏筆。再有一個小的人物性格細節,劉備不在的時候,關長二人可以互相勸服,但只要這二人獨立做事,必然幹出魯莽的事來。

拋開其他因素,只能說,蜀是找不出第二個可以獨立駐守且讓劉備諸葛亮放心的人來的,只有關羽可以,這跟是不是趙雲關係不大。

就算退一步來說,就是硬讓趙雲來守了,看三國的態勢。蜀魏交戰必然從西邊的漢中,魏吳交戰必然是壽春,蜀吳如果不發生衝突,趙雲也是不敢攻曹仁的宛和樊城的,畢竟怕後方出事,最多就是僵持。而蜀吳談判已經把地理較靠近吳的三郡還給了東吳,荊州被來就是一個不太好打的起來的地方,並不能解決劉備集團國力不濟久攻不下的困擾。最多劉備活的久一些,諸葛亮晚幾年當權,北伐可能也會拖後,趙雲這些老將熬死之後,人才的空缺也彌補不回來,終究蜀國還是無力迴天。


有腔調的貓

當然會失守了,不但會而且恐怕會丟的更快。因為趙雲不具備守荊州的條件。

1.在此之前,趙雲沒有單獨統兵的經歷。他更像是曹操身邊的許褚、典韋等人,用現在的官職說就是警衛營長。而荊州乃戰略要地,用一個從未有單獨統兵經驗的人去守,實在是有點冒險。

2.趙雲跟隨劉備的時間過晚。劉備內部,比趙雲資歷差不多甚至更高,能力相仿的人不少。讓趙雲守荊州容易讓這些人心怨言。別忘了,劉備還要靠他們打天下呢。

3.守荊州必須懂水戰。《隆中對》中對荊州的地理是這麼寫的“荊州北據漢沔,歷盡南海。”所以趙雲不懂水戰也就成了其最大的短板。

4.劉備不放心。守荊州無異於*獨*立*為一方諸侯,如此戰略要地必須讓絕對放心的人去守。

5.關公守的並不差,換了趙雲未必過此。此點我就不多說了,什麼“水淹七軍”、“智據東吳”已經很說明問題了。但有一點我想說明,就是關公最引人議論的一點“據親東吳”,此實是孫權的陰謀。孫權討要荊州不成。便生毒計,算計鎮守荊州的關公。大家皆以為,關公拒絕與孫權結親,是關公高傲看不起人。其實大錯,自傲確是關公的最大的缺點。但這次拒絕結親,卻並非是因為自傲。因為這是孫權的“疏不間親之計”!!這一計在三國曆史上曾經出現過。就是當年袁術,欲圖在小沛的劉備,但又恐呂布救劉備。故設此計,欲以子配呂布之女,但幸被陳珪所阻。陳珪對呂布說“溫侯,你把女兒嫁袁術之子。若日後袁術有命或借兵或借糧你若應之,必疲於應付。如若不予則是棄親而起兵端也!”再說,如果異地而處我們是劉備又怎能放心讓一與東吳結親之人坐鎮荊州!

所以綜上所述,趙雲實不是守荊州的合適人選。


龍之怒2

答 | 江隱龍

毫不客氣地說,認為將荊州交給趙雲死守就能守住的人,既低估了守衛荊州的難度和關羽用兵的謀略,又高估了趙雲的軍事才能。當時劉備自為統帥親入西川而將荊州交付給關羽,並不是因為兄弟情誼,而是因為劉備帳下最傑出、最有統帥之才的將領就是關羽。後來關羽身亡,曹丕集團是如何評價劉備集團的戰鬥力的呢?當時曹丕帳下的謀均認為“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

言下之意,整個蜀漢政權唯一的名將既不是張飛、馬超,也不是黃忠、魏延,更不是當時戰績並不突出的趙雲——而是關羽。一旦關羽死了,蜀漢的軍隊也便垮了,關羽重要至此,所以當時劉備令關羽守荊州的確是最佳選擇,因為沒有任何其它將領有與關羽比肩的能力與威望。

《三國演義》中有其文學上的考慮,讓讀者產生“守荊州很容易、關羽失荊州純粹因為其疏忽大意”的印象,因而進一步產生“讓一個沒那麼有主見的將領來守一定能守住”的想法。其實這個印象與想法都是不對的。

荊州北有曹操,東接孫權,這兩大勢力均強於劉備,而吞併荊州之心又極強,守衛荊州的難度之大至少不亞於劉備取西川,一定要有一位文武兼備的統帥才能勝任。更何況龐統早亡,諸葛亮入蜀,荊州沒有了頂尖謀臣,統帥只能出將入相又當將軍又當謀士,這都要求其本人有著極強的自主力與判斷力。趙雲忠勇無雙,但距離統帥還有一段距離;而當時的其它幾位大將張飛、魏延、黃忠,難道能比關羽更適合守荊州嗎?

關羽守荊州,至少前期是非常成功的。他訓練出精兵數萬,在劉備西進時成功穩固了後方,為天下三分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也正是因為關羽將荊州守得無懈可擊,孫權才一直沒有出兵西征,最後是在關羽北伐時才通過偷襲而得手。如果不是關羽而換做趙雲,恐怕呂蒙、陸遜根本不用使計,直接打常規戰攻取荊州也未嘗不可,何需用如此迂迴偷襲?

荊州之失,與關羽個人性格的缺陷有著極大關係。但即便如此,劉備也並沒有比關羽更好的人選——如果選擇了趙雲,荊州只會更加危險而不會更安全。


隱語

我一直以來都認為劉備集團會失去荊州,是必然的事情,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並非關羽一個人的錯誤。很多回答都是在比較關羽和趙雲的能力高低,個人認為那只是表面現象,根本原因還是絕對實力的差距。



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三國之中,劉備集團的實力相對是最弱的。東漢末年,天下共有13州,曹操獨佔北方九州。當時的人口和經濟重心都在北方,曹操轄區內人口接近500萬。

孫權三代經營江東,赤壁之戰後孫權佔據了揚州和交州已及荊州的一部分,人口接近300萬。更重要的事孫權在江東已經根基穩固,民心歸附。

劉備雖取得了益州和荊州大部,但總人口數不超過200萬,而且兩州之地都是新徵服的地盤,民心尚未歸附。綜合來說,劉備在三國集團中實力是最為弱小的。



再者,荊州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不論三國中誰佔據了荊州,都可以極大的威脅到其他兩國。因此三家都會盡最大可能去爭取荊州。而劉備手握荊州,東吳和曹魏都不可能坐視,偏偏劉備又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那一環。劉備雖有益州和荊州,但是兩州之間交通並不方便,相互間的策應並不好。面對兩個強敵的虎視眈眈,荊州之失,是必然的,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關羽能鎮守荊州這麼多年,最後因驕傲自滿導致荊州落入東吳之手。不可否認有關羽的個人因素在裡面,但是這不是根本因素。即使換成趙雲去鎮上荊州,拋開個人能力不說,荊州最終也肯定會失去。


小鎮月明

如果按《三國演義》來說,應該不會失守,三國演義中的趙雲忠肝義膽有勇有謀,而且謹慎小心,不會像關羽那樣目中無人,會準守諸葛亮的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而且還會虛心接受部下和謀士們的建議,所以不會失去。

不過歷史沒有如果,趙雲沒有關羽那樣的絕對地位和威望,難以服眾,而且趙雲沒有獨自領兵打仗的經驗。而且憑劉備慧眼識才的能力,(1:力排眾議破格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魏延守漢中十年之久。2:看出馬謖言過其實。)不會埋沒趙雲的才幹的,所以趙雲不具備當元帥的才幹,只能是一個將軍而已。而且劉備封四大將軍的時候也沒有趙雲,前將軍關羽,後將軍黃忠,左將軍張飛,右將軍馬超。而趙雲是民間百姓和三國演義把他提上去的,湊成了五虎將。其實他一直是雜號將軍。

不過不管正史中的趙雲是什麼樣子絲毫不影響趙雲在三國迷心中的地位,無論在遊戲中還是影視劇中,趙雲都有極高的人氣,是極其重要的角色。


靑衫君

趙雲的特點是膽大心細、穩重謙虛,忠勇俱佳;然不足的是其畢竟為“傳統的武將”,雖具有勤奮好學的精神,但終究受先天所限--謀略不足!

其去守荊州也行,但必須有適合的謀士同去方可保全,所謂再完美的大將也比不上完美(適宜)的團隊!不一定非要上等謀士,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如馬良等人就行,單個感覺不是很厲害,但絕對是1+1>2的“完美組合”!有人說什麼趙雲沒擔過大任,這裡我要說可能大家忽略了成長與歷練外加機遇的重要性!試想誰天生就是名將良相?大多不都是經過歷練一步一步熬上去的嗎?大將衛青出生於養馬奴,如果不是有漢武帝姐夫,不經過打磨犯錯,就算實力再強,能有機會磨練嗎?至於當大將軍我絕對相信其如廣大老百姓一樣想都不曾想過,何況還在那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呢!很多人笑話“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試想廖化這麼多年的軍中實戰經驗難道在統兵上就一點沒有進步嗎?如果廖化一無是處,逢戰必敗 、守必失,豈不是用也白用,誰還能用不好用的人幾十年,“先鋒”難道是用來混資歷的?其實唯一讓他幾十年屹立不倒的一個很重要因素就是其與時俱進的進步與成長!所以我認為趙雲、馬良等人的上升空間還是很大的,且成長期的可塑性更強!他們的特點就如傳統領域內的中間層力量,沒有專家那種“滿滿的自信”和傲氣,清楚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所以通常都比較謙卑,與人為善,勤勉上進,中規中矩,絕不弄險(如下象棋有人愛走怪招險棋,其結果往往要麼大勝要麼大敗,遇到低手想早點結束戰鬥尚可,遇到高手去弄險絕對一塌糊塗!我想愛下象棋的朋友都深有體會。另外時下熱論的“子午谷奇謀”事件大家是不是也可藉此隱喻而略體會到其中奧妙的一二呢?),這些特點用於守城其實是非常不錯的因素!且他們皆為公司中層,職位對等更利於配合、溝通,文武互補,取長補短,互為壁壘;另還可以互相勸阻、監督、制約,避免某方因“尺有所長”所出現的糟糕狀況 ,絕對的珠聯璧合!

再說關羽為“封疆大吏”, 一家獨大 ,“黨政軍”一手抓,且“手手都要硬”,也就成了眾人心中的“全能人才”!但說實話一個人的造詣和精力畢竟有限,不可能做到樣樣精通,面面俱到。政治、外交、軍事、謀略、後勤等事物皆不是一個人能做得了主的!就連“超模”劉德華那麼優秀的全能藝人,娛樂綜合影響力排第一位,他敢稱第二無人敢稱第一,但理性分析也可以說其樣樣不能居第一…… 話說“武聖”太優秀了,影響力太大,特別是在“水淹七軍”,收于禁3萬降部後(注:沒有妥善整編降部,收其人,未攻其心,未謀弊端而先動,這也是其失敗的一個原因!),已感到天下再無對手,孤獨求敗!潛意識中也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所以涉獵與一些其並不專業的領域,如政治、外交等(東吳聯盟),大家都知道不懂裝懂,幹外行的事其實是最危險的,這裡不必多說;另由於“個人英雄崇拜”主義和其“個人威勢”,造成無人監管的地步,諸多因素,日久年深,造成“種種失調”,積重難返,萬劫不復!

要知道“藝高人膽大”類型的大將其實並不適合守城。他們雖然有徵服天下的雄心,還有絕世的氣概,不安於現狀等這些爭天下的優勢對於守城來說其實未必是好事,且專家型人才一般都會受限於“名聲所累”,“能伸不能屈”,雖能保持忠義,但難於保全大局!種種狀況會直接導致悲劇的發生,成為千古憾事。其實攻城略地,開拓疆域才是他們的拿手好戲,也是其真正的人生歸宿!

要說趙雲守荊州,一定要配上以上所陳述的“黃金組合”,如俱備,則城得;如若不然,城必失!


共賞五千年

其實三國蜀國,他最大的失誤,也是一大敗筆,就是龐統用命換益州!二十一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人才才是最重要的。魏國如果奉孝活的長點,說不定一統三國的就是魏了!

結論要是按小說的寫法,守荊州的任何一個五虎上將單獨守都會丟,丟的只是時間問題。守荊州不可能兩個上將同守,一是蜀國劉備信得過的人員太少,二是兩人同守丟的更快。所以守荊州最好是由一個有大戰略眼光、足智多謀的軍師主持大的方向,在加一個能衝鋒陷陣武力強勁的大將,就守的住。而且不但守的住,還能在以後北伐中原時形成兩個方向同時出擊,最後滅魏滅吳,恢復漢室王朝。如果是那個時候也可能會吳魏聯盟抗蜀了。

荊州之戰看上去是關羽大意失去的,其實在當時吳魏聯盟共同征伐下,關羽是無論如何守不住的,大意失荊州只是給關武聖找了一個很好聽的失敗藉口。三國的歷史其實是一個合縱聯橫的歷史,當時蜀國得益、荊二州,實力最強之時,如果在蜀國鞏固完益州,在加上荊州的實力很可能第一個滅的是吳國。當年關羽北伐其實主要目的是吸引魏國的注意力,好完成益州方向拿下關中,加固益州的目地,其實水俺七軍時就已達到戰略目標了!當時撤軍防守在慢慢圖之就可,不能冒進。關二爺太爭勝了!

其實守益州的目地是兩個,一是隔離東吳與蜀國大本營接觸面,讓東吳不能直接威脅大本營益州;二是北震曹操,讓曹魏不得不始終留一部分兵馬防禦荊州。所以說守荊州要的是大的戰略眼光,基本要求就是東合孫權,怎麼個合法呢?就是讓孫權實終找不到打你的理由,就是偷窺你的想法都不能讓他有,這點趙雲能比其他四將要強,但也強不到那去,如果是諸葛亮或龐統守沒問題。北拒曹操,而且是每當曹操來攻,第一件事不是迎敵,而是先東求孫權派兵出擊,讓孫權攻擊徐州,如果孫權不出兵,那就要防範東吳背後偷襲。第二件告知益州,如果孫權不出擊徐州,那麼益州就要先派兵幫荊州防守東吳偷襲,然後在大兵出擊關中,分散荊州壓力。這樣荊州就可以全力迎擊曹魏兵馬,守住荊州了!

這才是真正守荊州之法,派將無關,主要看戰略眼光。

/


王國權40軍老兵

荊州,四戰之地,局勢之複雜,根本就不是趙雲這樣的將才可以坐鎮的。

為什麼?

第一,趙雲的出身

趙雲出身商家,關羽雖然出身也低,但是,關羽身為劉備的二弟,從十八路諸侯反董時杯酒斬華雄就已經初露鋒芒,而後誅顏良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掛印封金也要追隨當時尚且一無所有的劉備,忠義之名,世人皆知,無論是荊州的士族,還是荊州集團軍隊,都比較服關羽的。

第二,名將唯羽

整個劉備集團,前期可謂將者,很多,但是可為帥才者,唯獨關羽。戰前衝鋒,趙雲之勇,不亞於關羽,但是運籌帷幄,坐鎮一方,整個蜀漢集團,也僅僅關羽一人。在諸葛亮沒有出山之前,劉備向來是和二弟關羽去商量大業的。

第三,說關羽剛愎自用的?

關羽,當時坐鎮荊州,面對孫權的提親,關羽強勢回絕,並辱罵其使,這一事件關羽被天下人稱之為剛愎自用,輕視天下人的罪證。還有那句流傳百世的虎女焉能嫁犬子”。

《三國志 關羽傳》記載: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這真的是關羽的錯嗎?

並不是,關羽,身為劉備集團的二把手,坐鎮荊州,卻和東吳之主聯姻。

於情於理,都不合,因為孫劉聯軍,孫權和劉備是對等的。

關羽和劉備誓同生死,面對東吳方面的挑撥,必須強勢回絕。

孫權完全繞開劉備,直接和劉備的屬下聯姻,如果關羽還不強勢回絕,劉備怎麼想?

自己的屬下和東吳之主,眉來眼去的?

真當孫劉聯盟親密無間?各懷鬼胎罷了。

真當劉備仁義無雙?毫不猜忌?

此事,只是來自東吳方面的挑撥罷了。

第四,關羽大意失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的死局,無解。

關羽水淹七軍名震華夏,曹操嚇得差點遷都避其鋒芒。

可害怕關羽之兵鋒的,不僅僅是曹操,還有東吳集團。

關羽越厲害,打得越漂亮,東吳就越芒刺在背,欲除之而後快。

關羽三四萬軍隊,滅掉了龐德,幹掉了于禁,已是強攻之末,以荊州三郡之地,戰兩國之兵,焉能不輸?

而此時,劉備諸葛亮遠在漢中,秋七月孫權還在合肥打仗,冬十月孫權和曹操已經眉來眼去了,其局勢轉變之快,就算諸葛亮洞若觀火,也是鞭長莫及吧。

關羽想贏,那只有劉封孟達的生力軍加入,才有可能贏,可是這二人,鼠目寸光,蠅營狗苟,人家就是不參團你能怎麼著?

而且,誰都不能想到,糜芳竟然會投降,一個劉備集團的創業元老,投降了,這能怪二爺?

就算二爺輕視文人,欺負像糜芳這樣的土豪,但是你能想到一個創業元老一個國舅爺最後投敵了嗎?

如果糜芳,傅士仁不投降,關羽又怎樣落的此般下場?

劉備方面區區幾萬兵馬,能把曹魏打得左支右絀,一度想遷都。

而渣權坐擁二十萬兵馬,卻只想著割據一方。

不得不說,人各有志。

當時的格局,只要劉備方面佔據荊州想要打曹操,打得越好,東吳就越會釜底抽薪,兩弱相爭,遲早藥丸。

而不打曹魏,兩弱混吃等死,同樣遲早藥丸。

所以,並不是把關羽換成趙雲,荊州就可以保得住的。



隨手關注,祝你幸福。

以上


木劍溫不勝

荊州之失與否,雖主要關乎於守將之能為,與所用行之策略是否得當。但世事難料,禍福難言,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冥冥之中,似乎更有被天下大勢,與國家氣運所左右者。

謀國用兵之道,在於勢與計並用,所謂依勢使計。而計策之出,亦無有定法,局勢若變,計策亦隨之而變。局勢不利要靠計策來補局勢之不足,局勢強亦可補計策與能為之不足。荊州地處天下之中,漢上九郡,皆屬富饒之地,曾經是當年楚國大地,國富兵強,地理位置獨特。故而,無論東吳、曹魏都有志在必得之勢,當然蜀國孔明也是志在必守。

當初孔明入川前,曾言可保荊州平安之八字:“東和孫吳,北拒曹魏”是依大局勢而言,聯合東吳則荊州勢強,東吳與曹魏聯合則荊州勢弱。若依計策而言則不然,關公武勇超群,荊州兵精糧豐,足以自守,即便吳兵、魏兵齊來,未必便敗。故而,孔明聞知關羽拒卻孫權婚事,已覺荊州已危,欲遣別將替換關羽,但前方捷報頻傳,故而猶疑未定。

所謂驕兵必敗,關公之所以敗亡,自然與他平日裡的傲慢自大不無關係,但古來大英雄、大豪傑,總是心地光明,坦蕩待人。無論待敵待友,都是一心,故多有被宵小所陰,被小人所負之事。試觀關公襄樊、麥城之敗亡,有諸多的陰差陽錯之處,未可完全歸咎於決策上之失誤。倘若當初未中毒箭或中毒箭而過百日傷愈之後,襄樊之戰未必便敗。又勝敗兵家之常,即便襄樊兵敗,傅士仁未因當初失火責罰之事而懷恨在心而降吳,則公安、南郡必能堅守數日,以關公之武勇未必不能挽回敗局。又即便是敗走麥城時,若劉封未聽孟達讒言,出兵相救,也未必不能捲土重來。再有從麥城出走求援時,若聽從王甫之言,選擇大路不從小路逃走,則未必遭擒。

此上諸多陰差陽錯,若能少得一處,關公亦不致勢窮如斯,自然能堅守得一段時日。只要稍待時日,以孔明之智,自然不乏應對、補救之策,往後戰局如何,亦在未定之天!若非這如許多的突發狀況的突如其來,時局萬不至如此急轉直下,豈非時也?命也?試想,當年趙雲在側,蔡冒不敢加害劉備,關公在旁,周瑜冷汗夾背,亦不敢加害劉備。何以故?東吳無足以匹敵關、張、趙雲等的虎將故!觀關公之用兵,威震華夏,未嘗不稱之為能,以奸雄如孟德,尚生遷都避敵之想。神勇如斯,而不能功成,豈非不得其時?遭時運、國運如此,換作是誰也是無可如何,故唐人詩不免有“關張無命欲如何”之嘆!

歐陽文公於《伶官傳序》中,曾有:“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之嘆!然世事成敗雖在人之為事,亦難脫天命之掌控。故吾人所能做者,不過盡人事,聽天命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