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歷史教材中,不再介紹屈原其人其事。對此你怎麼看?

半城煙沙斷橋雪

我怎麼看不重要,關鍵是屈原會怎麼看?

屈原:

我姓屈,委屈的屈,屈服的屈。

其實我本姓“羋”不姓“屈”,你們叫著叫著,我只好姓了屈。

我是楚國人,不是韓國人!

我說的不是現在的韓國人,我說的是未來的韓國人。

分裂主義的鍋,我不背。分裂分子的帽子,我不戴!

我支持統一,前提當然是楚國把天下統一!

你們說端午節跟我沒關係,我虛心接受,你們說賽龍舟跟我沒關係,我也虛心接受。

你們說我這個人不存在,我想不通,也不可能接受。

我沒有賄賂過司馬遷,我不認識他。

你們誰能說出你們十輩以上祖宗的名字?說不出來,就證明他不存在。

歷史教科書把我拿下?有種把我從語文教科書上抹掉!

拿下我沒關係,儘量在教科書上多留點中國名字。不要改成斯大林砸缸,曹查理稱象。

我質本高潔,汨羅江都汙染成這樣了,換成現代我還真不會跳。

就問你們一句,還想不想過端午黃金週了?


歷來現實

對屈原被移除出歷史教科書,我反對。

一、移除的理由是什麼?

據我從網上獲取的信息,屈原是從初中歷史課本,包括2016年的部編本教材、2017年的統編本教材中被刪除的。

與屈原一同消失的,還有漢朝與匈奴的合戰,隻字不提;以及一些其他的歷史人物等。

教育部方面,我們都沒有看到正式的回覆。但追究其背後的理由並不難。我們不提漢匈合戰是否違反了某些政治正確,也不說過多的不太重要的歷史人物的退出是否能夠減負,我們只說屈原。

主要的理由就是:屈原這個人的具體情況以及屈原的事蹟,在歷史上有爭議。

從學術的角度看,這個理由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一是屈原的史料的確並不是完全可靠的;二是有一些學者,從近代以來就對屈原提出過疑問;三是屈原更適合作為文學史上的人物,而不是更宏大的歷史的重要人物。

在學術探討的範圍裡,我認為這些質疑、反對的意見,都應該被允許。畢竟,歷史教科書不是學術研究著作,要極盡可能的準確客觀。因此,這構成了屈原被移除出歷史課本的主要理由。

二、但我為什麼堅決反對移除屈原?

我們先看看舊課本是怎麼介紹屈原的:

我們仔細閱讀就會發現,這段話並沒有過多談論屈原的政治行為,他生活的年代也並沒有言之鑿鑿,只是籠統的說是戰國末期楚國人。說實話,除了最後一句“世界文化名人”是上個世紀冷戰背景的產物,其他的描述,只是在講他對詩歌的貢獻。

舊版的教科書既沒有提到屈原和楚懷王,也沒有 提到端午節等民間傳說,已經很嚴謹了,很難說因為 屈原這個人物存疑,所以就不能進入課本。

為什麼呢?理由有三:

第一,屈原這個人物即使存疑,但自從西漢以來就被認知為重要的先賢,無數次出現在文學作品、政治理念、民俗活動中,這些後來關於屈原的事蹟都是貨真價實的歷史。這就好比說,黃帝這個人也是存疑的,但我們不能說古人關於“黃帝”的觀念、思想也是假的。誰也沒有見過恐龍長什麼樣,可我們根據恐龍骨骼化石猜測的恐龍的外形,不也畫在生物地理課本里嗎?

第二,屈原在文學史上具有極端的重要性。沒錯,屈原是不是寫了離騷?是不是楚辭的開荒者?這些在學術上的確有爭議。但是,中國古代文學的“詩騷”兩大傳統是客觀存在的,大量傳世的楚辭作品,也是客觀存在的。一個研究古代文學的人,絕不可能繞過詩騷,特別是楚辭的存在。我們不能因為屈原僅僅是存在“爭議”,就從歷史中將其移除,這樣的話,文學史還怎麼講?換言之,西方文學裡,荷馬史詩的作者荷馬也存有爭議,

到底有沒有這個人?荷馬是一個人還是多個人?現在也有很多說法。可是,西方的歷史就不會將荷馬刪除有爭議,可以辯論;直接把人物都刪掉了,還辯論個毛?

第三,屈原作為形象已經成為中國傳統的共同記憶,刪除也是沒有意義的。中國人誰不知道屈原?誰不從屈原的愛國熱情,和對真理的追求,個人自由的表達中汲取過力量?抗戰時期,一個《屈原》的話劇就能引起全國人民的抗敵熱情,這難道不是真實的歷史嗎?

總之,對一些極為重要的歷史人物在教科書中的處理,一定要慎重。教科書當然要客觀要真實,但客觀真實並不等同於確證無誤的存在。有爭議,完全可以在課本里寫出來嘛。就比如屈原,完全可以不必移除,在文中 做個註釋,或是加上一句話:“屈原作為歷史人物,其事蹟還存在爭議;但作為文學和民俗上的人物,已經成為楚辭和端午節等的象徵”。這不就解決問題了嗎?何必一定要刪之而後快呢?

教科書的重要性,我不必多說,大多數中國人,一輩子可能就看到教科書,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去深造,去學習,去搞學術的。你們今天刪除了屈原,再過幾十年,其真正的惡果才會顯現。

勿謂言之不預也。


danyboy

近代以來,屈原被定格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而成為一種符號化的存在。但新版的歷史教科書中不再介紹屈原其人其事。究其原因竟然是因為在歷史上屈原是否是一個真實的存在、被視為屈原代表作的《離騷》究竟是誰的作品在史學界一直存在著巨大的爭議。


那第一次對屈原是否真的在歷史上存在過提出質疑的是在晚清經學大師廖平。

廖平,清末民初四川井研縣人,光緒十五年進士,其說多為前人未發之論。期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楚辭講義》提出:“《離騷》作者另有其人,乃是秦始皇帝使眾博士所賦《仙真人詩》,而屈原只是虛構的人。”

因為廖平本身學術博大精深,在民國初年學術界之南面王,所以不少皆學者都深以為然。

之後胡適在《讀楚辭》一文中繼續寫道:“屈原是誰?……我現在不但要問屈原是什麼人,並且要問屈原這個人究竟有沒有.....《史記》本來不很可靠,而《屈原賈生列傳》尤其不可靠。 ”

胡適於學術本來素有輕薄之名,但此說卻不得不說有些考據學的理由。首先一點是孤證不證。除《史記》之外其他相關戰國時期的史書史料均對屈原查無此人,並且至今也沒有文物考古的發現能夠證明有楚三閭大夫屈原的那是怕蛛絲馬跡的存在。最早提到屈原的是西漢時賈誼寫的《吊屈原賦》。之後,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詳細地介紹了屈原的生平。此時據楚懷王末年已經過去了百餘年。司馬遷是如何知道如此屈原的生平自然以無從稽考,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即使是對屈原十分仰慕的太史公在列傳之中對屈原也是議論多於記述。而在《史記》一書中,一個人物不僅在本人傳記中出現,也常常會在其他傳記中出現此人的敘述中出現。但是屈原僅僅在《屈原傳》中才出現過。與之本應關係緊密的《楚世家》和《張儀列傳》絕不見蹤影,所以有人大膽懷疑,即使《史記》中的《屈原列傳》可能也不是司馬遷所寫,而是後人編纂添加進去的篇章。而被認為是屈原代表作品的《離騷》也因為出現了太多秦漢時期的事物和詞彙而被人質疑為託古之作。

“屈原虛構”之說在晚清民國的疑古思潮中得到了積極響應。稍候的聞一多也撰文考證:“端午前身是春秋之前百越族舉崇拜龍神的祭祀慶典,當時吳越之地就有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而“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此時距離屈原的時代至少已經有五百年。但即使如此,當時的相關文獻也沒有提到屈原。又過了二百年,南朝梁人吳均方提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而不是紀念冤臣伍子胥或是孝女曹娥。此說出現後逐漸為士人所接受,到了唐朝,人們已經普遍認同了端午節和屈原的關係。正如後世對關帝和諸葛武侯的崇拜一樣,屈原為民請命並慷慨殉國的形象漸漸完善起來併成為了具有類似情懷的士大夫們在精神上的寄託。

此後的楚三閭大夫屈原已經不是具體的人了,他已經成為了我們傳統文化中士子的悲憫情懷以及剛烈品格的象徵。

這個屈原是永遠存在並不會被忘卻的。

圖一 近代人想象中的屈原畫像


圖二 電視劇《思美人》中的屈原與楚懷王


散騎舍人

歷史教材裡刪除了屈原的事蹟,個人認為是可以接受。

歷史教材裡沒有屈原並沒有什麼太要緊的,也不是每一個歷史人物都需要擺在歷史教材裡的。目前的歷史教材,讓學生學習的歷史知識主要的還是政治經濟史。至於屈原,雖然是楚國的大臣,但是於楚國的政治而言,甚至還沒有吳起有影響。

而屈原本身的影響是在文學領域,中學生的語文課本里是有《離騷》的,語文老師完全可以介紹屈原的生平。就目前的相關研究來看,屈原其人其事還有很多歷史的爭議,例如屈原的任職爭議就很大,至於他對於當時那個時代的作用其實很有限。

至於端午節,其實與屈原的關係並不大。只不過是說屈原在這天投河,於是人們就包粽子來祭奠他。端午節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中國人將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認定為是節日,很多風俗如掛陳艾、菖蒲,掛香包都是為了驅暑辟邪的,與紀念扯不上關係。

而我們目前能找到關於屈原的相關資料主要來自《史記》,而《史記》之所以把他與賈誼放在一起,是因為賈誼寫過一篇《吊屈原賦》,司馬遷認為賈誼與屈原的人生類似,於是給二人合傳。賈誼在文章裡稱“屈原,楚賢臣也,因饞放逐,做《離騷》賦……”

賈誼、司馬遷等人把他的形象給神聖化之後,讓人們根本就看不清真實的屈原是什麼樣子。這樣的一個被神聖化的人物放在歷史教材裡,其實更容易形成誤導。


傅斯鴻

屈原肯定是確有其人的。那些否定屈原的學術是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恰恰相反,基本上都是缺乏科學依據的一種“文化誤讀”之風影響之下的種種奇談怪論。

我們從文化上能夠產生傳說的時代和社會基礎來看也是這樣的。

中國的戰國時代,是一個大量產生和整理神話傳說的時代。主要是對遠古的人或者事,但是,對自己時代的人物已經沒有任何創造神話傳說的基礎了。

比如,老子、孔子、列子,孟子等,有他們的神話傳說嗎?除了對列子有神話,但那是漢代人的附會之說,另當別論,而且列子又是一個道家的文化,他們本來就是仙風道骨氣十分濃厚的一些人物。

而屈原不是神仙一類的人物,是一個詩人,是現實生活的凡人。

他比孔子孟子都晚。他們沒有傳說,屈原怎麼可能有?另外,莊子也是屈原同時代的人物,請問莊子有歷史詳細記載,是傳說人物嗎?

那麼懷疑屈原確有其人的說法是什麼時候才有的?

一般認為是清末民初的四川學者廖平在《楚辭講義》一書提出的。從此以後,由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歷史學“疑古派”的興起。一股否定屈原確有其人的新學術就源源不斷起來了。

以至於到了八十年代初,日本20所高校聯合編寫的《中國文學史》中也提出《離騷》並非屈原所作的說法。

日本這樣說了,反過來又影響國內一些學者,再次提起廖平懷疑屈原的附和之聲。

1982年,甘肅西北師大教授趙逵夫先生的碩士論文《屈原生平考辯》發表,第一次用新的證據,駁斥了屈原與歷史無關,說屈原詩歌里根本沒有與楚國任何真實人物事件的論調。例如《離騷》中的“伯庸”就是《史記-楚世家》中的句亶王熊伯庸。

句亶王熊伯庸從《史記》中考證出來,這是一次屈原確有其人的巨大成功。一時學術界沸沸揚揚地為屈原又“回來了”而高興起來了。

趙逵夫也從西北邊陲教授,一下成為中國著名的《詩經》《楚辭》大師。趙逵夫先生是甘肅本地一個讀書世家子弟,是我們天水人,出生在西和縣。

我要說幾句的是“文化誤讀”問題。

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字記載的東西。不外呼1原典和2原典註釋這兩種東西。

關鍵是,我們往往把原典和對原典的註釋混為一談。

原典我們就不多說了,那就是“那個時代的那人所著”對不對?但是,由於原典也不純粹是一筆一劃都沒有改變的“原典”,這就為後世閱讀這些原典,充滿了謹慎和懷疑的態度。

所以,歷代的原典註釋,始終圍繞看原典的真偽爭訟不已。這樣一代又一代的爭訟 往往會把原典也弄得不是那樣純粹了。史學大師顧頡剛先生把這種現象叫做“層累疊加”。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漢代以前的著作,真的不是那樣純粹的“原典”了。那麼,怎麼辦?學者提出要“辯偽”,這就是近代影響很大的“疑古派”學術思想的基礎。

“疑古派”敢於懷疑古代的原典和原典註釋,這本來是無可厚非,也確實對中國學術起到非常大的一次推動和啟蒙。

但是,“疑古派”學者,他們當時的理論思想和理論深度還是非常有限的,一些科學手段理論方法也不是很適合中國的學術,所以,完全懷疑和錯誤懷疑往往是並存的,這樣,“疑古派”的學術思想就逐漸衰落了。

不過,一些幼稚的學者還是用“疑古派”的一些理論不足的學術思想來研究學術,這就一定會產生大量的“文化誤讀”。

例如,屈原的《橘頌》被讀解為其實是“吉頌”,因為“橘”與“吉”諧音。真是瞎猜亂扯了。

屈原時代的詩歌作品究竟有沒有“標題”這種形式?我們今天,真的不好說。以戰國早期的文獻來看,比如《詩經》、《老子》、《論語》這些著作好像都沒有“標題”。與屈原同時代的《莊子》好像有標題的意味也不是很明顯。但是,《荀子》和《韓非子》的文章,標題就明顯了許多。由此,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文章標題的做法,也是有一個過程,估計,屈原《楚辭》的標題都是漢代整理出來的。所以,屈原的《橘頌》這個標題,究竟是不是屈原寫的都不好說,你怎麼就考證出《橘頌》是“吉頌”,所以《橘頌》不是屈原的作品,而是一篇廟祭文呢?

文化誤讀,望文生義,就是“你讀錯了”的意思。

比如屈原是不是真的?這就有一個“讀對”還是“讀錯”的問題。那些閱讀“大師”居然把“屈原”能讀成“屈冤”,說“屈冤”就是屈原是意思!真是小孩子與屈原過家家了。

那怎麼來證明讀錯了?事實?歷史記載?出土文物?當然有了就好,問題是,我們如果沒有歷史記載,沒有出土文物,能不能確認事實存在?不如,夏朝,現在沒有確切的文物,也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這歷史上是夏朝,不是沒了嗎?

我想問問咱們這些“文化誤讀”的大師,如果中國歷史上沒有夏朝,那咱們中國人是突然飛到中原來的外星人?

這就說,不是完全要依靠歷史記載和出土文物才能“證明”你從哪裡來的事情。

何況即使有歷史記載,你能確定事實存在嗎?例如歷史記載了倉頡,那麼歷史上真的就有倉頡了?皇帝時代都沒有文字,倉頡怎麼做史官?歷史沒有記載屈原的名字,歷史上就沒有存在過屈原這個人了嗎?

《舊唐書-文苑傳》裡沒有記載杜甫,《新唐書》才記載了杜甫,這還是唐代的事情。就是宋代又有多少人沒有被記載下來?例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基本沒有歷史記錄。

屈原,我們還是好好讀一下他的詩歌。我們認為,《楚辭》中大量詩歌的楚文化特色和個人抒情特色,是符合產生屈原這樣的人物的歷史條件的。比如,屈原時代,寫作也開始發達了。可以比較的是,屈原同時代的莊子,非常注重抒發個人的思想情感,為什麼在一個詩教發達的國家沒有詩人呢?

中國的詩教非常早,孔子十分重視詩教。詩教也是貴族平民的基礎文化教育。所以,屈原產生的客觀條件是非常成熟的。

屈原浪漫主義的詩歌特色,與莊子浪漫主義特色不謀而合。莊子能存在,憑什麼屈原不能存在?

當然,對屈原也附了一些文化,例如端午節,對於這些,我們覺得與屈原真實的這個人沒有任何關係。

真實屈原和屈原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真實的。我們應該世世代代學習中國優秀的屈原文化。讓我們子子孫孫牢記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核心價值。



千千千里馬

新歷史教材中不再介紹屈原其人其事,我認為這是一件對歷史的悖逆事件。試想一下,連身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都特別為屈原寫了一個列傳,我們憑什麼要將它拿掉呢?那麼,專家們是為什麼要將屈原從歷史教材裡拿掉的呢?他們可能認為,屈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既然都是詩人了, 它就應該屬於文學史的事。

如果這樣想的話,那就是違反了基本的歷史常識。

古今中外,許多文學大師都是跨領域發展的,比如漢朝之張衡,他有三個突出的貢獻,一是文學,二是科學發明,三是政治。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了,於是後人都知道張衡是發明家,竟然不知道他還寫了《兩京賦》,更不知道他還當了河間王的國相,對河間國的治理有個突出貢獻。

那麼,今天的歷史教材是不是也要把張衡從歷史裡拿掉,放到科學發明史那一塊裡去呢?

再說一個大家最為熟悉的人物,北宋文學家蘇東坡。

蘇東坡一生造詣頗多,他不僅是宋朝著名的詩人,詞人,還是宋朝四大書法家之一,還是佛學及音樂學專家,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在這些造詣之中,蘇東坡明顯是文學才華蓋過政治才華,而我們的專家們是不是也要說,蘇東坡是個偉大的文學家,將他從宋史裡拿掉呢?

再回到屈原本身。

屈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主義詩人沒錯,但他也是偉大的政治家。我們並不能因為他文學上的著名,而否定他在歷史中所做的貢獻。

我們先來看看《史記 屈原列傳》是怎麼寫屈原的即可知道 一二。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識,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看看這段話,我們即可知道 ,屈原登上歷史舞臺的不是他的文學才華,而是他的政治才華。他身為左徒,官職僅次於令尹,主管國家內政外交,是當時楚國舉足輕重的政治家,更是楚懷王信任的高官,如果認真翻譯戰國時代歷史,就會發現,屈原對當時的楚國的貢獻是多麼重要。

這個貢獻,就是屈原在外交上一手兩次促成了齊楚聯盟。

第一次是在楚懷王為合縱長之前,當時屈原出使齊國,跟齊國訂立了齊楚聯盟。但是屈原因為在國內計劃改革,受到了上官大夫等貴族的反對,然後他們聯合到楚懷王那裡告狀,屈原就受到了排擠,被貶為三閭大夫,主管屈,景,昭貴族子弟的教育。

楚懷王擔當合縱長攻擊秦國失敗後,秦國派張儀到楚國離間,許諾只要楚國跟齊王斷絕關係,就給商於等六百里地。楚懷王竟信之,愚蠢地跟齊國斷了外交關係,徹底破壞了齊楚聯盟。然後,張儀回到秦國後,翻臉不認賬,楚懷王一怒之下發兵攻打秦國,結果不但被打敗,還讓齊國從後面趁火打劫,兩頭受罪。

經此重創,楚懷終於認識到,如果要打敗秦國,必須恢復齊楚聯盟。於是又重新起用屈原,出使齊國修復兩國關係。因為第一次齊楚聯盟是屈原促成的,齊國信任屈原,於是第二次兩國又訂立了盟約。

不料,張儀又殺了個回馬槍,孤身前往楚國。楚懷王本來想殺張儀洩憤,結果張儀重金賄賂了楚懷王的寵姬鄭袖等人,這時屈原從齊國回來,力勸楚懷王殺張儀,可是張儀已經聞風而逃,錯過了機會。到了秦昭王時期,楚懷王再次被忽悠,訂立了個秦楚聯盟,又破壞了齊楚聯盟,讓屈原的外交努力付之東流。而楚懷王被騙入秦後,最後也死在了秦國。

可能有人會說,屈原善長辭令,為什麼就說服不了楚懷王堅持齊楚同盟?事實上,這不是屈原的問題,而是楚懷王的問題。當時,還有一個著名的謀士叫陳軫,奉勸楚懷王不要聽張儀的話,但是楚懷王見利眼開,誰都不聽,結果悲劇了;又後來,楚懷王放張儀走,楚國諸多高官勸楚懷王不要放,要殺,楚懷王結果又悲劇了,才死在了秦國。

總之,屈原之於楚國曆史不可缺失,我們不能因為屈原的文學才華而將他的歷史貢獻抹殺了之!


月望看歷史

中國的歷史人物,大部分是為了達成某種政治理念而刻意營造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彰顯某種統治需要的“品德”而讓人們膜拜、效仿或唾棄。所以我們有了殘酷暴虐的秦始皇,有了勇猛神明的漢武帝,有了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有了忠義無雙的關雲長。。。。這些,或許都是需要的,因為人們的確需要一個圖騰,需要一個行為模板來效法,因為共性可以讓人凝聚,而個性會分散一個民族的焦點。但歷史還需要不需要真實,就成了問題。

屈原,就是眾多行為模板中的一個,其核心就是愛國。身為楚國人,無論楚國多麼腐敗,多麼沒落,你都要無條件愛楚國,甚至不惜以身殉國。作為一個沒落貴族,他深知道能讓他重享榮耀的只有楚國,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儘管歷史上屈原說到底不過是為了爭取和保護他自身的貴族利益,但他的精神凝鍊到後世,就可以拋開那久遠的歷史背景,毫無疑問地成了愛國的典範。

當然,我無意冒犯屈原,但如何透過精神圖騰而直面歷史真實,的確是一個不能也不該回避的問題。我們的歷史,是不是隻有圖騰。我們悠久的歷史上,是不是除了千夫所指,就要萬世流芳?

歷史就是面鏡子,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但現在這面鏡子,已經被替換為P得完美無暇的美圖,要想照見自己的臉,就必須拿掉這張圖,還鏡鑑的本來面目。因為我們需要對著它修善我們自己的面容,否則,就只能“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當然,整肅歷史,是不是需要完全剔除所有的精神圖騰?這個問題值得所有人深思。畢竟,周公,屈原,漢武,唐宗,關羽,諸葛,岳飛,史可法,文天祥。。。等等這些,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已經是支撐中華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倒底是真實重要,還是圖騰重要,值得所有人思考。或許,還有第三種選擇?也未可知。


眾裡尋她仟百渡

大家好,作為一名書法老師,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曾經到過屈原故里秭歸,2017年新版的歷史教材不再介紹屈原的生平事蹟,是贊同的。只要端午節假期不取消就可以了。別說把屈原從課本中刪除,就算把孔子孟子從課本去移除,我都不感到為奇。我沒有去考證這個問題的真實性,權且當做真有其事來回答,國家歷史學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老師們,歷史教研組難道不比我們這些閒著沒事回答悟空問答的人有水平嗎?他們的大局觀,學術觀點還需要我們去評頭論足嗎?歷史書不再介紹,不代表史書不再介紹,只要《史記》還在,《屈原賈生列傳》就會被人民熟知。就拿語文來說,不一定選進課本的就是好的,在浩如煙海的文學海洋裡,被選進去的文章只是九牛一毛,對某個文學體裁,歷史事件都是一知半解,所以我提出一個觀點,學術不再教科書上,教科書只是個啟蒙讀本。

歷史是模糊的,事件是扭曲的,故事不斷在重演,社會需要發展,時代需要進步,抱殘守缺只會增長人類的奴性。在中國古老文明的土地上,有不計其數的偉人先賢。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屈原是被人民尊重的政治家,在文學史上,政壇上千古流放,他是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浪漫主義偉大愛國詩人,民本思想,以人為本的的政治主張在,這是先進的,為了讓楚國走向繁榮富強。

屈原的故事家喻戶曉,又不是考試的重點,孩子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時候,能觀看一下屈原的電影,紀錄片,看看百家講壇《端午時節話屈原》我相信比你在書上學到的要多的多。學生需要減負,我國的歷史又那麼的久遠,能在家裡學到的,能從社會上了解的,儘量不印上教科書就不印,省下油墨,紙張篇幅可以補充其他內容,豈不是兩全其美,只要不否定屈原的歷史貢獻,文學貢獻,課本選不選他我覺得沒啥,凡是考研考政治的都知道要從馬列主義一直背到科學發展觀,再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識量的不斷累加,給學生帶來是痛苦,重要知識可以讓搞學術的人去鑽研,大路邊的問題,學不學都一樣。再舉個例子,語文課本不學《靜夜思》又如何?在這一頁可以學李白的其他一首,對吧,《靜夜思》在家裡跟著爸爸媽媽就背會了。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不要想得太複雜,書到今生再度已經晚了。


art嚴玊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

總叨叨對於2017年新歷史教材中,不再介紹屈原其人其事,有如下看法:

1、屈原老了。時代的腳步一刻也不停息的走到了2018年,回看歷史,屈原老先生也已經默默無聞的陪伴著新中國走過了69年光輝歲月。

即便是還活著那也是過了花甲之年的老人了,人們心疼屈老先生,想讓他退休了,這也體現了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後,人們對於老年人群體的關注。



2、由於歷史教材本身的篇幅有限,想要添加新的內容進來,就得忍痛割愛,得騰出地方來呀?請屈老先生離開歷史教材,並不是對屈老先生的表現不滿意,也不是要對屈老先生進行封殺。




有那麼多的書籍都記載著屈原先生的故事,喜歡他的讀者朋友可以繼續去喜歡嘛,沒必要非得在歷史教材中與先生相見嘛。

3、危險動作,切勿模仿。

屈原先生儘管業績突出,有思想,有文化,可是眾所周知,他是在自己的命運遇到挫折的時候,精神崩潰,對於生活失去了信心,採取了一種極端的,消極的解決辦法來和命運進行抗爭,那就是――投江自盡。






這種偏激的做法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不符合積極健康,正能量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容易對身心尚未成熟的未成人包括學生產生不良影響,所以讓屈先生退休也算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總叨叨

屈原出身貴族,楚武王第九代孫。在社會歷史的發展中,確實留下詩篇,讀【離騷】【九歌】【天問】…………略知屈原有愛國情節,也有一種文人騷客的脫離現實的藝術家情懷,吐露的心聲,也表現了屈原的理想主義。

屈原深得楚懷王信任,也曾委以重任。屈原總是以書生的藝術化思維,把很多問題戲劇性地誇張處理,受到當時很多人的牴觸,屈原常常以酒為伴,以酒解憂。讀屈原篇章,時時覺得人在醉中,並不十分清醒,如酒漢狂語一般。

也許是屈原覺得自己的思想沒有同路人,知音難覓。常常給閨房佳麗寫小辭怨曲。名噪一時。楚懷王之妹楚靈珠心慕屈原,春遊汨羅江,遇屈原於春江碧水之上,屈原船頭醉歌【江水平兮春風起,心迷離兮情黯然。願化白鶴兮思悠悠,執子之手兮盼同舟,關關雎鳩兮在河洲,窈窕淑女兮我好逑。】,屈原的歌聲讓楚靈珠流連忘返,芳心暗戀。遂與屈原之舟比肩而行。

楚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宮人未識。屈原並沒有見過楚靈珠。屈原雖然境界頗高,一見楚靈珠,還是不敢相信世間有如此絕色美女。痴看楚靈珠足足一小時十五分,不知身在何處,疑為天上人。楚靈珠桃面含羞,秋波如江水滾滾。

有緣何愁不相逢?終於二人在汨羅江畔,春月之下,牽手於含山寺外,當時的含山寺住持是楚留香,不是金庸寫的那個楚留香,是唐僧的二十三世祖,楚留香乃屈原心腹好友,屈原有二友,楚留香與歌妓夜來香,楚人皆知,後來人們說的香草美人,就是說的他們。

屈原與楚靈珠的相識,給屈原帶來了新的激情,屈原根本不知道楚靈珠是公主。兩個人愛的死去活來,常常私會於寒山寺,楚靈珠懷孕了,此事被楚懷王的母親西楚母知道,堅決反對楚靈珠與屈原的愛情,把楚靈珠強行嫁給項羽的祖父項天。屈原萬念俱灰,工作不順利,愛情受折磨,看著心愛的人離他而去,真是生不如死,這是楚懷王也對屈原的治國安邦的能力產生了懷疑,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書生,只是些填詞寫曲的本事,給楚懷王推行的新政,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楚懷王罷了屈原的官,楚懷王之母要殺了屈原,楚懷王也生屈原的氣,居然敢騙他親妹。

楚懷王是個明君,還是放了屈原一條生路,屈原看到自己落到這個下場,真的活夠了,自殺於汨羅江。含山寺住持楚留香,因為參與了屈原和楚靈珠的感情糾葛,被趕出含山寺,做了一輩子和尚,沒有什麼生活能力,只有偷東西,楚留香確實有功夫,但不是金庸誇大其詞,說什麼盜帥楚留香。就一個小偷。

屈原,李白,是千古讀書人的楷模,他們的死,大禹曾在【水經注】裡嚴重地批評了他們的自殺傾向,還有孟姜女哭倒長城事件。大禹痛心地說,治了一輩子水,沒想到作為你們文化人,能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喝酒不能開車,也不能玩水,以後在各水區,要做好提醒標誌,後果自負,以後對這種自殺行為,嚴肅處理,孟姜女也要做深刻反省,水是個好東西,不能氾濫,你哭倒什麼不好,要哭倒長城,萬里長城永不倒,你哭吧,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問題?要破壞公共設施,心中要有大愛。大禹在【水經注】裡的講話,親們可以自己看看。自從屈原,李白自殺後,以後的詞家騷客,雖然天天寫愁說怨,再也沒有跳水的。不過根據華佗的【精神傷寒論】記載,屈原,李白都患有抑鬱症,他們在字裡行間也都明顯有情緒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