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鑑賞 來看一看佛教供養錢和寺院發行錢

中國佛教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中,出現過許多佛教方面的古老錢幣。圖1、圖2兩枚古錢是北宋太宗淳化年間鑄造的兩種佛錢,圖1為金質,圖2為銀質。兩錢直徑約2.4釐米,重11克左右,屬小平錢制式。正面為宋太宗親書“淳化元寶”,在錢背雕刻陽文左立、右坐於祥雲蓮臺之上的兩尊造像,左邊是玉女或者善財的合掌立像;右邊應是觀音的坐像。金錢只有觀音有背光;銀錢卻是二尊像都有背光;字口旋讀,造型獨特,雕刻細膩,圖案精美。

古錢幣鑑賞 來看一看佛教供養錢和寺院發行錢

此種佛錢是宋太宗趙光義在消滅北漢、攻克太原,完成統一大業之後,親筆書寫“淳化元寶”四個字,命當地工匠就地打造一批純金的“淳化元寶”佛佑錢,供奉在山西五臺山的演教寺內,以印證“宋捷”之天意,向菩薩還願。它使得貨幣成為皇帝專有的把玩和寄意的文化物。事實上,這件事所起到的效果確實十分巨大,以致後來的皇親國戚、密使都侯競相攀比鑄造“淳化元寶”佛佑錢,因而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版本。而銀質佛佑錢,其工藝水平簡直是爐火純青,其當出自御用工匠之手,這是五臺山淳化金錢後繼有“銀”的重要發現,在眾多版本的“淳化元寶”佛佑錢(也稱供養錢)中,唯此版式最精美,價值最高。

古錢幣鑑賞 來看一看佛教供養錢和寺院發行錢

到了元朝,佛教興盛,元朝諸帝為尊崇佛教,採取了多種措施,如建造大量皇家佛寺,向寺院賞賜鉅額田土和其他財產,而圖3這枚供佛大錢就是當時寺院工商業經濟的明確物證,此錢為青銅質地,直徑46.5毫米,厚5.5毫米。字口、地章上的砂粒被綠鏽牢固包裹,應該是折五型大錢(即當做五文小平制錢流通使用),其正面為真書延祐通寶;背面為行楷書大昊天寺。大昊天寺位於北京西便門大街以西,為遼代名剎。據遼史記載,遼代道宗清寧五年(1059),聖宗次女秦越大長公主舍南京堂蔭坊府第,建大昊天寺,同時施田百頃,民戶百家。道宗施銀五萬兩為助,舊宜政殿大學士王行已領役施建。遼道宗清寧八年,公元1062年,寺宇建成,詔命以大昊天寺為額,額與碑皆道宗御書。元至大二年(1309)大昊天寺建成247年後,毀於一場大火。

古錢幣鑑賞 來看一看佛教供養錢和寺院發行錢

至大四年(1311)正月,武宗駕崩,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嗣位,是為仁宗。仁宗延祐年間,故大昊天寺計議重建,特鑄造折五供養大錢以圖籌款。可是仁宗皇帝對佛教卻並不熱心,且對僧人特權頗為厭惡,以致昊天寺的修繕重建遙遙無期,最終不了了之。至於佛錢,這類錢應為寺院所鑄,按元代帝室崇拜佛教,大型寺廟都屬官辦,主管寺院的僧官都有品秩,或由宮廷重臣兼任。所以大部分供養錢屬於官鑄性質,而元朝中前期均流通紙幣,可元代後期紙幣嚴重貶值,前面寺裡鑄造的供佛錢即被僧眾信徒分掉,作為一種足值貨幣就會進入市場流通領域,從而流傳至今。

一般看來,佛教系統與世俗人間常常具有兩大關係,其一,是經濟範疇;其二,屬於宗教範疇。寺院以佈施物(即僧伽的常住物)放債,無疑也具有宗教意義;那些忘記償還這類債務的人,將會暴卒,他們將轉生到地獄、牛或寺院的奴婢。在聖俗兩個世界並非迥然分異的傳統語境中,寺院經濟中本來就包含有深刻的宗教意義。

古錢幣鑑賞 來看一看佛教供養錢和寺院發行錢

到佛教寺院的法施、財施等公益活動,往往基於寺院的經濟活動而具有招徠信眾的目的,可以被視為體現其宗教信仰特性的公益活動,所以,佛教的社會——經濟事務本身,就具有了一定的宗教、功德性質。更深一層的意義是,這種佛教寺院的經濟活動,在其社會本質層面,具有解決整個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的具體意義,這是一個根本的入世路徑。看看這些佛錢,不正是其中的明證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