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經》完整版-中國玉文化傳承人崔濤特別推薦

《玉經》是我國第一部以戰略高度闡釋古玉精髓,破析古玉亂象,探尋古玉鑑定方法,併為古玉收藏指明方向的理論佳作。業界有此評論:“作此文者乃德玉、痴玉、品玉、賞玉、鑑玉、潔玉而悟道之人。此文必成當今古玉文化之經典。讀之令擊節歎賞,品之如古玉神照,文言如華彩美沁,所悟如美玉精華,道盡人玉之千古滄桑!”。

《玉經》完整版-中國玉文化傳承人崔濤特別推薦

第一章

玉者,石之美也。至美,唯和田玉。玉不琢不成器,玉乃自然之造化,工乃人文之精華,工玉結合,謂之玉器。器有大小美醜之分,亦有巫神王民之別。八千年浩瀚歷史,九萬里廣闊天地,華夏子孫,千秋萬代,無不與玉息息相關,故有“玉魂”之說也。

第二章

玉有靈性,非附會也。玉質溫潤,觸之如嬰兒肌膚,瞬間引起人的共鳴;玉色和暢,觀之如靜雅美人,頓時令人血脈賁張;玉聲悅耳,聽之如天籟之音,立即讓你渾身舒暢。此等天賜神物,與人竟是如此和諧合拍,能不讓人在把玩之餘概嘆其通靈神授矣。

第三章

玉為王,白玉為皇,反映的是人性貪婪。玉生自然,本無王民之別。之所以為王所用,是因為王權至上,凡有稀罕之物,皆獨攬享用。又因玉石資源匱乏,採之不易,雕琢亦難,成器成本之高,非凡夫俗子所能承受,故上古玉器皆為王器,是物權支配之結果也。

第四章

人道“玉有文化之分”,實則本末倒置。玉乃自然神物,唯有種類之別,豈能知曉文化。故文化乃人附加其上,玉成了人類文化之載體。人是主動附加,玉是被動接受。故所謂“玉文化”,其實與玉無關。文化是人類的,玉是自然的,玉文化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偶合,而不是自然對人類文明的反映。

第五章

玉選人,實屬偶然;人選玉,則為必然。人生於世,孤獨至極。茫茫宇宙,獨我人類生於地球,無奈之下,只得與自然為友。名為和諧相處,實則為自己尋找慰籍。故玉與人結緣乃人類情感之需而非玉所求也。

第六章

玉用於巫,是對神的敬畏;玉用於王,是王權淫威的結果。古人刻符求神,後人謂巫玉;古人賦型於禮,後人謂禮玉。可見,玉的稱謂因用途而變也。

第七章

知榮辱而後做人,知好壞而後玩玉。古玉收藏不以數量論高低,唯求精品至上。何謂精品?質好精品乎?沁好精品乎?型好精品乎?工好精品乎?題材好精品乎?誠然,居其一可為精品。但能在精品之上,求稀,求美,能破歷史記錄,能填歷史空白,此等稀罕之物雖一件足敵萬件也。

第八章

古玉市場,滿目瘡痍。醒者笑醉者,醉者笑醒者,醒醉各自樂,黑白共乾坤。何時醉者醒?何時黑白分?但願有其時,玉界放光明。

第九章

網絡論玉,始於漢龍,玉界高人多出其中也;其後雅昌,興盛一時,因管理者缺乏胸襟氣度,目光短淺,終至破落;如今,盛世人氣尚可,但以逐利為重,古玉知識難以普及,久而久之,勢必以訛傳訛,新人入正道者寥寥矣。

第十章

天使與魔鬼僅一步之遙,古玉辯真假唯眼力而已。眼力不到者,以真為假,以假為真,乃是常事。本來也無可厚非,怕只怕眼力不濟卻不自知。眼力差者往往草木皆兵,唯以自己的認知範圍看世界,殊不知世界何其大矣。

第十一章

美玉養人不無道理,悅目、悅心、悅耳、悅膚,悅神,五悅齊至,音樂可比乎?舞蹈可比乎?珍餚美味可比乎?或短暫可比,然能持久乎?

第十二章

自古崇尚白玉未可信也。以公元紀年為限,前三千年白玉甚少,後兩千年白玉佔比亦無優勢。今人喜白玉,曰“白玉為皇”,實屬附會也。

第十三章

古玉市場,青海玉仿古氾濫,魚目混珠之作多矣。商周以降,有白玉“表如青海,質乃和田”,今已不見新出,概已絕矣。故見狀如青海玉者,需細心分辨,不可因噎廢食,否則會將真品當仿品也。

第十四章

災至,玉碎人全,迷信也。即便如此,也屬巧合。玉能辟邪,實則與暗示有關。正向暗示,不遜良藥。人活一口氣,地活一張皮,所謂“氣”,除卻活命之氣外,更重要的是正直、進取、勇往直前之“正氣”。美玉就是“人活一口氣”的助氧劑。

第十五章

欲得美玉,先修自身。若無御玉之德,縱有美玉經手,也無緣得之。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美玉擇德而居也。

第十六章

人若無德,必無美玉。即使借他人之眼強留美玉,也只能譁眾取寵,不能得其靈魂而受益。

第十七章

古人云,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乃通靈之物,得之,養之,愛之、信之,久而久之,玉因人而潤澤,人因玉而忠厚。人玉合一,相得益彰。回首細想,方明白她在精心呵護你的心靈,默默感化你的人格,此時,你才覺得終身離不開她了。

第十八章

人養玉三年,玉養人一生。人玉合一,相愛相依。到此境界,縱有山珍海味不足以迷醉,縱有仙丹妙藥不足以豔羨。此時,你會感嘆,人生得一美玉足矣。

第十九章

古玉天生貴族血統。玩古玉你在感嘆“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餘,你已不知不覺間和這些王公貴族平起平坐。不僅如此,這些王公貴族之玩物,通過時光隧道出現在你的面前時,又多了上天賜予的一份厚禮—美麗的沁色。此時的你,豈能是王公貴族可比。

第二十章

古玉可護身、辟邪、延年益壽,並非迷信,實乃良性互動之結果也。人將願望、圖騰、吉祥圖案賦型或刻圖於玉,其伴隨人左右時,良好的暗示作用起到安神、定心、鎮靜等作用,加之“古玉顯靈”的傳說,使這種作用得到有效放大。心定則少禍,神定則安康、鎮靜則諸事順遂。

第二十一章

古人治玉善於用線,尤以商周見長;至春秋一變,至東漢又一變也。戰漢雖歷期間,卻風格突變,改重線而重型。漢末型線並重,線條細且流暢,謂遊絲描。其後千餘年,線條已不佔主導地位。

第二十二章

玉器的演變,簡言之,一為工變,一為形變。工變的背後是經濟基礎,形變的背後是上層建築。工變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反映,形變則是統治者的意志要求和社會意識的自然流露。或為巫,或為禮,或為炫耀,或為實用,玉器承載了厚重的文化要素和時人審美觀念。

第二十三章

知玉乎?知和田玉乎?知商周戰漢用何玉乎?知今人偽古玉之用料乎?不知,何以玩?何以藏?何以知真假?感覺乎?經驗乎? 唯心之最也。以此可論玉乎?可教人乎?可以專家自居乎?

第二十四章

今人勢利,以玉質論取捨,實乃目光短淺也。若古玉唯和田是取,則戰漢以前十之七八將被遺棄;若和田唯白玉是取,又去古玉總數十之七八也。故古玉收藏首重玉材論愧對祖宗,有罪於子孫也。是以祖宗遺產,一珠一管不可棄也。

第二十五章

學玉如悟道,不在道本身,而在道之外也。故教你學工,小技也;教你認玉,小技也;教你辨識古玉之表象,小技也。技本有高低,若悟性不夠,則學成難也。所謂悟性,即為道也,先知道而後學技,易成正果也。

第二十六章

只道是皇家工藝,殊不知天壤之別。同為漢玉,曾侯乙玉用料之精,工藝難度之大,蓋天下莫能比也;南越王玉藝術水準之高,天下矚目;中山國的玉座屏,瑰麗神奇,到了極點。可見,王室用玉並非皇家玉工統一製作,而是王侯割據自成一體。

第二十七章

古人是天生的藝術大師。紅山玉器的抽象手法讓人歎為觀止,殷墟玉器的剪影工藝令人稱奇;及至戰漢,龍飛鳳舞,張揚霸氣,又將古人具象與抽象的藝術思維發揮得淋漓盡致。

第二十八章

春水乎?秋山乎?美景乎?非也。獵殺場面讓人觸目心驚。獵者,鷹鶻也,遼金元人寵愛之物;被獵者,天鵝、麋鹿也,漢人吉祥使者。以鷹鶻逐殺麋鹿天鵝賦型於玉者,實乃暗喻“以小博大”、“逐鹿中原”之政治意圖也。

第二十九章

玉之發現,源自於對美的感知與認識;玉器之產生,源自於對美的創造與再現。美是貫穿玉器發展史的主線。故玉器收藏,首先需要關注的是美,需要理解的是美。理解了美就理解了古人,理解了那段歷史。

第三十章

古玉有七美,精光內蘊之美,肌膚相親之美,吉祥寓意之美,盤變通靈之美,材堅沁變之美、工巧型致之美,稀有奇特之美。古玉有四可四不可,可遇而不可求,可親而不可辱,可讀而不可問,可市而不可欺。概玉緣玉德之所故也。

第三十一章

玉有千百種,工有千百種,型有千百種,紋有千百種,沁有千百種,千百種組合,無數種結果,辨之何易?概“神仙難斷寸玉”之所故也。固然如此,尚有規律可循。最難者乃在於人也,人有千百種,素質各不同,面對古玉之千百種組合,得真諦者能有幾人矣。

第三十二章

變者,人之感覺也;不變,古玉之真贗。感覺源自認知,認知愈深愈近真實。主觀認知乃是表象,客觀認知才是本質。今人玩玉多求主觀認知,殊不知其害大矣。故以客觀認知為尺度衡己所藏,方得真諦也。

第三十三章

古玉藏家乎?古玉鑑定家乎?古玉理論家乎?何以衡之?頭銜乎?專家認可乎?百姓認可乎?非也。認可者,古玉也。無論其多大頭銜,無論其名聲多大,倘若所藏所玩多為贗品或真贗不分,其頭銜何用?其名聲何用?或可忽悠一時,終將在歷史中成為笑料。正所謂“人鑑玉三分準,玉鑑人百分百”也。

第三十四章

可罪己,亦可罪人,但不可罪玉。罪玉者,有違玉德也。今有三類人,大罪於玉,吾輩當口誅筆伐之。一類身居玉界要職,顛倒黑白,混淆是非者;一類打著專家學者旗號,替偽古玉搖旗吶喊者;一類神通廣大,頭銜頗多,以古玉贗品忽悠天下者。此三類人皆玉界狂魔。有其在,玉界難分黑白矣。

第三十五章

古玉鑑定,不可以料斷,不可以工斷,不可以沁斷,不可以紋斷,不可以型斷。型料工沁紋,需綜合考慮。即便如此,尚需三思。固然玉非因人而異,實乃人之鑑玉水平有別也。

第三十六章

古玉鑑定,不可以武斷,不可以臆斷,不可以故事斷,不可以一眼斷,不可以不上手斷,蓋古玉之狀態千差萬別,世人能識之掛一漏萬也。武斷勢必犯錯,臆斷則無根據,故事斷實在荒唐,一眼斷非玉聖不可為也,不上手斷僅可參考而已。

第三十七章

古玉鑑定,需用美學之眼光,哲學之態度,政治經濟學之觀點;需知歷史之脈絡,地理之概念,人文發展之背景。知古通今,博學多才,方才遊刃有餘。最主要的一點,需有玉之美德,方能得之,識之。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玉互賞,共性之所同也。

第三十八章

古玉鑑定,須以虔誠之心,敏銳之目,兼聽之耳,慎言之口,辯證之思維,方能為之。心不誠則目虛,目不銳則腦渾,不兼聽則將黑白顛倒,不慎言則可能斷真為假、斷假為真。其中,最重要的是辨證思維,不能辯證,則如坐井觀天。總是把沒有見過的,或是出土古玉沒有的統而否之。殊不知,即便是出土古玉也是花樣百出、不斷翻新也。

第三十九章

古玉鑑定,須有好玉之德,薄財之心,通古之才,容人之量。不好玉則神不聚,不薄財則心不寧,不通古則無鑑玉之識,不容人則意亂情迷。故古玉乃至潔聖物,來不得半點邪念。今有所謂專家,左手點錢,右手看玉,欲開證書,動輒千元,其德何在?其心何寧?其才未必通古,其量怎堪容人?斯如是,何謂專家哉?!

第四十章

人玩玉乎? 玉玩人乎?人玩人乎?誠然,今日玉界兼而有之。得真,識真,玩真,謂“人玩玉”;得贗品,以為真,玩之,謂“玉玩人”;不識玉,以專家自居,誤人子弟者;或識玉而惡意忽悠,顛倒黑白,指鹿為馬者則是“人玩人”也。其何之類,凡涉玉者,皆當時時自省也。

第四十一章

玉為玩物,毋庸諱言。但玩法各異,或以珍寶藏之,或以其美飾之,或用於生財而市之,此三類人皆不足道。惟有一種人最可貴,乃愛玉如妻,相濡以沫者,蓋以玉育德,因玉而雅,玉貴人生之故也。

第四十二章

玩玉,需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入乎其中,方能愛之;出乎其外,方能觀之。今有同好,玉藏洋洋大觀,頗有天下捨我其誰之氣勢。初觀之,震撼;再觀之,尤為震撼;三觀四觀之後,哦聲釋然,原來是藥啊。故古玉玩家須當警醒,良玉不可多得,多得必先多思,多思或可幡然有悟也。

第四十三章

玉有真偽,德有正邪。真玉正德,偽玉邪德。吾輩當至尚正德,方不違玉人之志也。倘以德真玉之誠德偽玉,其德正乎?其品正乎?其行將混淆是非,固然搏人一時之歡,然將己置於似品非品,似德非德之境地也。

第四十四章

論壇紛爭,皆為利益故。多以私利,建小圈,忘大義,全然不顧玉德,指真為假,顛倒黑白。凡入我圈中者,珉石皆是美玉;凡格格不入者,美玉亦是垃圾。故常見論壇如菜市,人聲鼎沸,雞飛狗跳,名為論玉,實則爭利。固然不能一概而論,亦不能因此而罷黜論壇。論壇之風格與掌門之德性有關也。倘若在此學玉,不能僅用眼學,更以腦學為重。

第四十五章

古玉界混亂,源自官方。本當最具公信力之專家團體,多為私利而行為不檢,四處鑑定而不能固守職業道德,信口胡言,信手胡寫。當百姓意識被愚弄之時,公信力瞬間坍塌。於是乎,各路妖魔鬼怪打著“研究機構”、“大學教授”、“考古研究所”等各種旗號招搖撞騙,且多是“南郭先生”,致本來已經混亂之古玉界更加混亂。好在覺醒者越來越多,這當是古玉界未來之希望

第四十六章

玉人當日作三省,吾痴乎?日作三問,吾邪乎?痴者不識玉猶可救,倘若不自識,亦不識人,並因此而自誤或者誤人者,最可懼也。今日玉界,此類人何其多哉!邪者,識玉則洋裝不知,識人則故意糊塗,或因事不關己,或有不良居心,或顧忌顏面關係,一幅阿哈面孔,雖無蛇蠍心腸,則已是古玉罪人矣。

第四十七章

古玉難辨,尚有法可辨;人心不一,乃大患也。今日玉界混亂,非無鑑玉之妙法,實乃掌握話語權之官方不作為。作為者,當以去偽存真為要旨,精確制定綱領性文件,把握輿論導向,統一思想,步調一致,珍惜祖宗留下之任何遺產,哪怕是一珠一管。而後,分領域,分等級,探討之,研究之,方能繁而不亂,有效推進。

第四十八章

井底之蛙謂飛鳥曰:天何其小,爾能飛乎?鳥謂蛙曰:不知天之大,乃爾坐井觀天之故也。玉人亦是如此,若無飛鳥之志,若無飛鳥之技,怎知天之大?怎知飛之樂?故如井蛙者,切莫以已所見而妄言對錯。對錯不在你我,而在乎眼界,在乎心胸。孰對孰錯?問別人,何不先問自己矣?!

第四十九章

贗品者,物之廢品,騙之誘餌,道德淪喪之工具也。今日玉界掌話語權者,竟有“古玉不打假”、“過百年也是古董”、“帶動社會產業”之言論。殊不知,其言謬之極,其位愧之極,其害危之極。贗品氾濫之後果,乃是對社會資源之浪費,收藏者智慧之侮辱,祖宗遺產之褻瀆,亦是對子孫後代之犯罪矣。

第五十章

玉人多以“眾人皆醉我獨醒”自慰。殊不知,此語亦多是醉者所言。孔子可謂聖人,尚有不醒之處,況我等凡夫俗子乎?故古玉玩家當時時警醒,而非獨醒。警醒則有謙遜之心,求證之心,否我之心;獨醒則有孤傲之心,固執之心,自以為是之心。二者雖僅有一字之別,其結果則迥然不同矣。

第五十一章

正德不興,邪德生矣!正德不爭,邪德興矣!因正德居要位者,熟視而無睹,致邪德居要位者,興風又作浪。正德之空間,因力之單薄而狹小,因爭之不力而萎縮,致邪德氣焰之囂張,成歷史之最之“輝煌”。固然如此,亦不可懼。因邪不勝正,乃不破之真理。故正德之發揚光大,當指日可期也。

第五十二章

玉者,石之美也;石之美者,未必是玉。玉之概念,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從古至今,尚未有公認之定義。玉之初,概念籠統,未予細分,凡石之美者,皆為玉也;而後,見多識廣,始分其類。今已難究其源,故不必苛求定論。餘以為,古玉者,當不分產地,除如瑪瑙、水晶、綠松石等有明確定義者,皆為玉也。

第五十三章

新玉之魅,在其美,在其堅,在其溫潤,在其可琢可磨,在其可雕可刻。古玉之魅,擁新玉之所有,擁新玉之所無。所無者,數量之稀有也,歷史信息之厚重也,文化要素之遺留也,美麗沁色之多變也。故古玉玩家,可與古人對話,可與天地溝通,其精神之富有,其胸懷之博大,非常人所能比也。

第五十四章

古玉之魅,魅在其“味”。時間愈久,玩味愈濃。就古玉分期而言,明清遜於中古,中古又遜於高古。明清玉,寡淡如水,銅臭十足;中古玉,品之有味,玩之有興,藏之則會因玉而貴;高古玉,則如皇家公主,身份貴不可言,得之靠奇緣,品之如讀史書經典,伴之乃人生一大幸事也。

第五十五章

古玉之魅,魅在其魂,魅在其魄。其型,其工,其質,其沁,其飾,成其外表,涵其精魂。可讀,可品。其五德之要義,六器之聖禮,祈福之圖騰,成其氣魄。潛移人之惡德而向好,默化人之邪念而向善。佩之,如有師教,如有佛佑。蓋世間萬物能有古玉之德者少矣!

第五十六章

古人之“首德次符”乃就新玉而言。今人借古人之言,論古玉收藏,豈非荒唐哉?今之古玉,雖為古之新玉,然經歲月滄桑之變,已全然不同。其德之涵,符之義,已與古人之本意相去甚遠矣!切不可信手拈來,奉為真理。古玉之德,增歷史信息;古玉之符,增歲月見證。二者意義已超玉之本身。故論古玉,不可枉論德浮之首次。

第五十七章

知其真而後讀之;知其美而後賞之;知其性而後護之;知其德而後品之。讀其真,辨識得以提高;賞其美,情操得以陶冶;護其性方知責任重大;品其德,乃使人生境界得以昇華。故古玉收藏當以此為要義也。

第五十八章

玉在人手,玉是過客;人在玉河,人是過客。過客之玉毀於人手,乃玉之不幸;過客之人毀過客之玉,則為千古罪人。古玉不惜永恆之身與爾相遇,本是千古奇緣,非人人盡享也。若能珍惜之,欣賞之,定會得益於玉,德貴人生;若漠視之,毀滅之,雖是無心,亦將平添無可救贖之罪過矣!

第五十九章

古玉之緣,緣在於遇,緣在於盤,緣在於思,緣在於愛,緣在於痴。遇、盤、思、愛、痴,循序漸進,次第而深厚。遇之,乃修之緣;盤之,乃體之緣;思之,乃智之緣;愛之,乃情之緣;痴之,乃德之緣。古玉之魂,當以德先。因玉而德,乃古玉收藏之最高境界也。

第六十章

輯要點太難,取共性不易,乃古玉難辨之主因。而要點、共性之把握,非具一定功力者不可為也。尤其是以料斷玉,荒謬至極。時下玉人常以“青海玉”說事,殊不知古玉中類青海玉者多矣!故鑑別古玉無捷徑可走,須對型、料、工、沁、紋深入研究,綜合把握,方可定論。

第六十一章

宣其難,方有高技現;宣其難,方有玉痴出;宣其難,方能以誠待玉;宣其難,方能謹語慎言;宣其難,方能不沒古玉真品;宣其難,方能讓天下古玉贗品無所遁形。辨古玉之難,不在其道,不在其技,在乎心性之間也。人心不沽,好財忘義,焉能誠矣,焉能痴矣,焉能辨其真贗矣!

第六十二章

器出於心,“自然”得也;匠心獨運,“美器”出也。為牟暴利而仿古,其心必歪,其念必邪,其所出之器,儘管刻意模仿,終究型呆工滯,缺乏自然之美。故古玉贗品,能仿真品之型,卻不能得其靈魂;能仿真品工藝,卻不能得其神韻。蓋因心術不正之所故矣。

第六十三章

欲得真玉,須自愛始。愛則能誠,誠則能知,知則能遇。此乃世人常言之緣分也。緣來時,切莫以利當頭。利慾薰心,則意亂情迷。縱有遇之緣,若無大誠之心,則有過手而不得之失矣!

第六十四章

古玉之沁,神秘莫測。劉大同之《古玉辯》,歷數沁色種類,實屬徒勞。爾能想到者必有,更有諸多沁色,出人意料,幻化無窮,非言語所能盡述也。受沁之原,一類如同染布,外物之色滲入玉體,致玉色有變;一類如同瓜熟變色,初始淺薄,日久深厚,色變種類因時而異,因地而異,蓋為內外之因相互作用之故也。

第六十五章

“有沁必有沁門”一說,實乃訛傳。此說流行,易使好古者誤入歧途。以沁門辨古玉,當下贗品合章法者甚多,而古玉真品循沁門而沁者相對少數。古玉之沁,並非皆是“物理現象”,焉能以“沁門說 ”統而概之。或有作偽者宣揚此說,混淆視聽,以行欺騙之實,故不可不防也。

第六十六章

古玉之美,貴在有沁。沁乃自然之恩賜,亦是歲月之見證。淺薄深厚之間,總是讓人意外連連;濃凝淡勻之下,又彷彿在訴說著千百年恩怨。玩古不玩沁,猶如雨過天晴無彩虹,雖給人以清新,卻少了絢麗與驚喜。切莫以沁玉為病玉,無沁才真正地惱人。

第六十七章

古玉受沁之過程,乃動態發展之過程。環境、溫度、溼度、外圍物質無不因時而變。百年,五百年,一千年,雖玉不位移,受沁狀態卻截然不同。劉大同之《古玉辨》以及當今玉界觀點,無不侷限於靜態。動態過程以靜態觀之,必然會生許多謬誤。譬如,石灰沁,可致黃色,可致肉色,可致紅色,可致褐色,可致黑色,亦可使諸色彙集,蓋與時間長短、玉器密度高低、玉器陰陽各面小環境有關,而今世人僅知“孩兒面”而已!

第六十八章

沁生色,色生光,光生氣,氣生神。古玉之沁,集自然之靈氣,借時光之醞釀,自然而生,光氣活現,神韻非常。凡古玉真品,可無沁色之表象,但不可無光氣神之靈魂要素。今人可仿型料工紋,但難仿其沁;能仿其沁,卻不能與光氣神達到統一。故古玉鑑定,能看型料工紋者乃是初學;能看沁色者可謂高手;能將光氣神爛熟於心者方為高人也。

第六十九章

黑漆古未必是水銀沁。水銀無色而有毒,遇人骨可致黑色,乃中毒之表現。水銀之於玉器,未必能融,未必能通,未必亦如人骨中毒而變色。古墓葬用水銀者多,而黑漆古卻難見其例,豈不怪哉?古人所言,雖有其據,蓋以人骨變黑而推之,故言黑漆古即為水銀沁需待考證也。

第七十章

古玉鑑定之技法,不可盡宣之。宣之,即有人仿;人仿之,此技法已無大用矣。凡玩古玉不得其法者,皆以人人盡知之技法為用,自然亦易為他人刀下之魚肉,任人宰割卻渾然不知。若將古玉鑑定之技法分為二十二條,公用佔十條,能熟者,入門者也;私密佔六條,能用者,高手也;絕密佔六條,能知者,高人也。

第七十一章

出身決定眼界,眼界決定心胸,心胸決定氣度。古玉收藏群體大多出身寒微。名為收藏,實則為營生謀計。買賣之間僅以薄利多銷著眼,此乃明清古玉盛行之主因。而對古玉精品、美品卻不敢問津。即使偶遇,也不敢相信,致使古玉之路越走越窄。故欲出此困境,需要的是眼界、心胸、氣度,除此別無良策。

第七十二章

官不以民為然,民不以官為信。官民隔閡乃古玉處境尷尬之根本。官方以己所見為正統,漠視天下蒼生,底氣源自其對核心資源的擁有與掌控;而民不服官,乃在於官方觀點陳舊,實踐能力低淺,貽笑大方之事屢屢頻現。官愛玉乎?非也,所愛乃名利也;民愛玉乎,然也,所恨者乃在於親睹無數先民遺物得不到有效保護。官無愧乎?官無改乎?如是,則為古玉之殤矣!

第七十三章

古玉面前,若言貴賤,當貴在有知,貴在有識,貴在有誠,貴在有愛,貴在求真務實,貴在因玉而德;而非貴在有權,貴在有勢,貴在有錢,貴在享有資源而不用,貴在浪得虛名而不愛。唯知真說假,知假說真,忽悠天下者,至賤也。

第七十四章

古玉乃具靈性之聖物,人玉相通,非因最愛而得真諦。與人相融者,趣味相投也;與玉相通,需歷練自身,具五德,方能心有靈犀。自謂最愛者,若無一德,終將徒耗心智財力而置身門外。置身門外者,不識真玉,或可矇蔽一時;不識真人,雖長命百歲,則無緣入門矣!

第七十五章

初學學技,中學學道,大學悟道。不知技,無以學道;不知道無以悟道。學技者不知道之用而笑道;學道者方知技之用唯皮毛而已;學道者不知悟道之艱辛,及至悟道時方知悟道之苦旅。學技者大罵學道乃騙局,學道者方知被騙多是學技不精者。及至悟道,已無人能騙,更無心騙人,蓋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

第七十六章

玉之道,非常道,發乎自然,存乎內心,現於德操,形於玩玉之人。故道有深淺,德有正邪,修行造化,因人而異,不可強求其類,唯順其自然而已。然道可修,德可養。若以正道而進,必能育人正德。正德所至,方能寵辱不驚,從容淡定,少了憤世疾俗,換得了淡雅人生。其得,勝於名,勝於利,何樂而不為也。

第七十七章

古玉盤變之過程,猶如與古人對話,與歲月交流。盤磨之間,忽見鳳凰涅磐,煥發迷人風采;對視之下,恰似千百年前之美人復活轉世,粲然一笑,華麗轉身。那一刻,可謂是魂蕩九州,心如電擊。此乃古玉報恩之舉,亦是人世間萬物無法替代之享受。是天地恩賜,人間大福,唯爾獨享,何其幸哉!

第七十八章

古玉乃萬寶之首,非鑽石、翡翠、紅藍寶石可比矣!若論其稀,古玉可比之;若論其美,古玉可比之;而古玉之內涵,古玉之靈性則遠勝其上。世人不敢追捧,蓋因法度拘泥;世人不識其尊貴,蓋因宣傳不足,認知錯位。而“李鬼”多於“李逵”之現實,更讓人敬而遠之。然古玉之出路雖漫漫而非遙遙無期,世人趨之若婺之日已不遠也。

第七十九章

曠世之中,唯古玉空靈奇幻。雖不見車馬舟楫,卻聽得古人喧囂;雖不著隻字片語,卻讀得祖輩心音。把玩摩挲之下,猶如靜雅美人在與你喃喃細語,縱有哀愁勞頓,也在一瞬間消失殆盡。品讀留連之間,恰似佛傳經典,雖不能盡解禪意,卻早已物我兩忘,感激涕零。盛衰榮枯,萬象變遷,只一塊古玉,便將古人之遭遇,滄桑之鉅變,展現在今人面前。感慨由此生,縈懷如流雲,令人慾罷卻不能。

第八十章

漢人崇蟬,世人不解其意。或喻高潔,或喻再生。仔細想來,人生與苦蟬無異。生於北土,蛻於南枝,四處飄零,不能自持。生來攀高枝,逝去伴糟泥。縱有萬樹繁花,到頭來屬於自己的只是一抔黃土。人生與蟬何相似,黃泉路上相憐遲。因恨口中含,蓋悔醒悟遲。

第八十一章

古玉聖潔。厄則不改其志,辱則不變其德。因凡而聖,因聖而凡,和光同塵,與俗俱化。雖無佛之相,卻有佛之德。於無聲處彰君子之德,移小人之惡;於有形處顯祖輩之賢能,化忘本之罪責。救贖蒼生,教化國民。古玉之功,可謂大矣!

(全篇完)

《玉經》完整版-中國玉文化傳承人崔濤特別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