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論理55」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

「學習論理55」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英國著名哲學家和經濟學家約翰·斯圖亞特·穆勒曾說過:“觀念並不僅僅是社會環境的徵兆與產物,它自身在歷史上也是一種力量。”所以,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必然需要科學的觀念加以指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正確認知歷史中國、理解當下中國、奮力開拓未來中國的重要精神力量。

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歷史是什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所以,我們要重視歷史、探究歷史、貼近歷史和還原歷史,要樹立起科學的歷史認識觀、歷史學習觀和歷史傳承觀。

樹立科學的歷史認識觀。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係。”

我們對於歷史的認識應堅持辯證的、唯物的思維方法,避免主觀偏見和個人臆斷。歷史是客觀的,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既不能隨意選擇,也不能隨意篡改;歷史是莊嚴的,儘管在對歷史問題的研究中可以出現百家爭鳴的情景,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讀,但歷史就是歷史,它需要每個人的尊崇和敬畏,任何醜化歷史、糟蹋歷史和扭曲歷史的做法就意味著對國家和民族的背叛。

樹立科學的歷史學習觀。英國思想家培根說,讀史可以明智。學習歷史可以極大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可以提升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為此,我們需要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具體方式,要讓歷史成為思想的啟迪者和點化者。歷史知識的學習要全面。不但要學習中國歷史,還要學習世界歷史;不但要學好中國古代史,也要學好中國近現代史;不但要學好中共黨史,還要學好地區發展史,這樣才能建立起博古通今、觸類旁通的系統歷史觀。學習歷史的方法要科學。要通過對歷史書本和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把握,提高解決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避免空想和空談,在尊重歷史事實、總結經驗教訓和發現歷史規律中得到真理,汲取智慧,在邊學習、邊思考、邊實踐的過程中開拓歷史眼界並提升歷史意識,讓歷史知識的正向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和利用。

樹立科學的歷史傳承觀。司馬光所編寫的《資治通鑑》的前一部分原名為《通志》,只因宋神宗認為這書比其他的史書更“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於是親賜書名為《資治通鑑》。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歷史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歷史的聯繫是不可能割斷的,人們總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向前發展的。”對於現代人來說,我們既要直面過去,又要把握當代,還要面向未來;既要把歷史放到人民的探索和奮鬥的進程中去認識,也要把歷史放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中去理解,要在對黨情、國情和世情的瞭解中增強勵精圖治、奮發有為的歷史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在續寫歷史中擔當起國家發展和歷史傳承的重任。

樹立正確的民族觀

2013年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百年校慶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校學生的回信中指出:“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奮鬥歷程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和非凡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這說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一體的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大家庭成員是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血肉關係,大家庭就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命運共同體。儘管全國各族人民在語言、文化、習俗等方面存在著歷史形成的多樣性差異,但是增強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就能夠更好地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

事實證明,西方社會或隔離或奴役或驅趕或滅絕處理民族問題的極端思路,只會使民族矛盾和民族衝突愈演愈烈。所以,我們要形成和而不同的民族觀,堅決反對民族壓迫、民族歧視和民族對立,徹底打敗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這些民族團結的大敵,使各民族在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學習、相互交融的基礎上緊密團結,在處理好多元與一元、共性與個性中形成唇齒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整體,通過在差異中求和諧、在多樣中求統一去構築共有精神家園。

樹立正確的國家觀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認為,國家的產生和發展是個歷史範疇,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一個標誌,國傢俱有階級性、公共性和權威性等。

國家的核心是人民對國家的認同和歸屬感。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國的國家政權是最廣大勞動人民意志的反映,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國家治理視野之下,不同民族的國民都應該服從國家。首先,強化政權意識是國家觀確立的主要前提。其次,國家觀還應包括領土神聖不容侵犯的思想觀念,所以國土統一的領土完整意識同樣必不可少。最後,國家觀還要包括高度一致的認同觀念,這包括對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這些中國精神的弘揚、對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對民族復興使命的自覺擔當、對中國夢的託舉實現、在大是大非面前從全局和整體利益去看待問題的集體主義、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興衰存亡相聯繫以及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積極心態等,最終要通過正確國家觀的建立使中華兒女形成對國家、對中華民族強烈的歸屬感和忠誠感。

樹立正確的文化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

正確的文化觀應是國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觀念的建立。文化自信就是堅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敬重和肯定,避免優秀傳統文化被遺忘、被拋棄和西方文化價值觀被盲目追捧,消除文化殖民心理和文化奴性意識。文化自信作為國家和民族發展中更基礎、更持久的力量,理應成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強大支撐。文化自覺就是要對中華民族文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對民族文化的發展淵源及何去何從問題做出回答。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相輔相成,密不可分。離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就會變成固步自封乃至妄自尊大;離開文化自信,文化自覺也會淪為自輕自貶或者自暴自棄。

如今,京劇國粹傳遍世界各地,孔子學院在全球遍地開花,全世界掀起了漢語學習熱,儒家文化圈的思想魅力勢不可擋,這些現象已經給中華文化的自卑者、自黑者和消亡論者以有力還擊。而諸如盲目排外、崇洋媚外、倚重西方、把迎合西方當作潮流或拿西方文化渣沫當珍寶的做法都會有損於中華文化自主權和國際話語權的捍衛。我們要在堅守中華文化基本立場的前提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銜接、融合與適應,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激活中華文化的生命力,不斷擴大影響力。借用多種媒介講好中國故事,既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葆有中國文化的自主性和獨特性,又要在開放眼界中與異質文化開展文明對話、在互鑑交流中兼收幷蓄、繼往開來,為建設世界文化強國而不懈奮鬥。

狄更斯曾說,思想和身體一樣,稍有過度的安逸,就會染病。用科學理論和科學思想武裝頭腦的工作需久久為功。在重構國人的知識譜系、視野譜系、思維譜系過程中,需以文化觀的樹立為根基,以歷史觀的樹立為路徑,以民族觀和國家觀的樹立為指南,用這些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的思想理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提供有益的精神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