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如果“前任”題材是一種剛需,那前任教會你什麼?

後來的我們|如果“前任”題材是一種剛需,那前任教會你什麼?

我們漸漸都能明白,無法跟曾經最愛的人最後在一起,其實是人生常態。

但,也有意外。

希望,我們都能是彼此的“意外”。

——星姐倬倫

後來的我們,其實就是最好的現在

《後來的我們》無論是刷票還是劇情,這幾天都佔領了我的朋友圈。據說有不少人在電影院裡哭成了狗——誰還沒有個前任呢。

在我看來本片的受眾只分兩類。一類是有相同情感經歷的,能夠產生高度共鳴,看到這部電影就能想起曾經那個人。

第二類是沒有同類體驗的,就像看熱鬧的路人。站在高處說,你看,那個人好像一條狗。

近年來的票房奇蹟已經證明,“前任”的確已經成了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礦。從《那些年》到《後來的我們》,都是一個套路:每個青春裡都曾有個你忘不掉的前任。

說到底,前任

到底教會了你什麼?

後來的我們|如果“前任”題材是一種剛需,那前任教會你什麼?

01

你和前任因為什麼分手?

後來的我們|如果“前任”題材是一種剛需,那前任教會你什麼?

這部電影可以用《再見金華站》裡面的一句概括:某天,你無端想起一個人,他曾經讓你對明天有所期許,但是卻完全沒有出現在你的明天裡。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都存在著“多愛”的基因,換句話說,那就是我們這輩子可能會愛上無數人,但在這無數個名額中,總有一個是特別的,TA帶走你全部的心動和所有的奮不顧身,但最終這個Ta,要麼是教會你成長但卻消失在人海,要麼是將全部的感情消磨殆盡後從此相忘於江湖。

後來的我們|如果“前任”題材是一種剛需,那前任教會你什麼?

井柏然飾演的林見清和周冬雨飾演的方小曉,兩個人從偶遇開始以偶遇結束。熬過了要二十四小時開燈的群租房,熬過了擠在一個凳子上吃泡麵,熬過了在街上晃盪捨不得打車,卻沒熬到最後。這部電影除了向我們表達遺憾以外,還有一點就是告訴和提醒所有人:你們為什麼分手?

影片中,周冬雨也問了這句話:我們當初為什麼分手?

你還能說出跟前任分手的原因嗎?好像確實是有原因,但具體是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說不清,甚至是想不起來,但,也不重要了。

年輕人的愛戀,從炙熱到冷漠,究竟需要多久?

一年?五年?十年?

都不是。

是其中一方先長大了,而另一個卻還在原地。

後來的我們|如果“前任”題材是一種剛需,那前任教會你什麼?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戀愛中的女生總是比男生先成長。

她們總是先明白了感情中責任的劃分,先學會了剋制和隱藏自己的情緒和失望。她期望著有一天你能明白,你能長大。可你始終沒有。然後漸漸的,你們越來越遠了。

就像影片中,小曉在車裡和見清說話時,雖然笑著,眼裡卻一直含著眼淚。直到她說:你還是不明白我想要什麼。她的眼淚才在那一瞬間掉下來。她說:你一點都沒有長大你知道嗎?你一點都沒讓我刮目相看。

可見清也像所有我們生活中的男生一樣,他愛面子,他也有自己的脾氣,他也會幼稚的自以為是,也會在低谷時一蹶不振,在發生矛盾時對自己的戀人冷暴力。

他會說,不就是因為我窮嗎?不就是因為我沒有房子嗎?

聽起來耳熟嗎?那是他拼著最後的自尊掙扎著喊出來的話。哪怕他心裡不一定是真的這樣認為。

後來的我們|如果“前任”題材是一種剛需,那前任教會你什麼?

事實上,無論是在電影中,還是現實中,情侶之間最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男女思維的典型錯位”。

女人思維往往看重的是過程,也就是對方的“態度”。小曉想:如果你有更多的誠意,我就會和你一起奮鬥下去。

男人思維往往看的是“結果”:我能不能兌現諾言。見清想:我能留一時,能留一世嗎?我能給她未來嗎?

於是,兩個人,就這樣分開,再次見面,已過去十年。現實中,我們大多數情侶可能會因為很小的原因提出分手,但就是因為用的是以上的思維模式,才導致我們最後錯過了彼此。

02

「你的前任教會了你什麼?」

後來的我們|如果“前任”題材是一種剛需,那前任教會你什麼?

後來呢?

後來的他們,後來的我們,都只能站在這個春天,這個電影院裡,去緬懷一段青春,一段回憶,和一個人。

那個人到最後教會了你什麼?

我想,大概就是,後來,那些女孩教會你成長,那些男孩,教會你學會愛自己。

後來的我們|如果“前任”題材是一種剛需,那前任教會你什麼?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感情有四個心理階段:

共存——反依賴——獨立——共生。

之間轉換所需的時間不一定,因人而易。

第一個階段:共存。

這是熱戀時期,不論何時何地總希望能膩在一起。

第二個階段:反依賴。

等情感穩定,一方想多一點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時另一方就會感到被冷落。

第三個階段:獨立。

這是第二個階段的延續,要求更多獨立自主的時間。

第四個階段:共生。

這時新的相處之道成形,你們已經成為最親密的人,你們在一起相互扶持、一起開創屬於你們人生,你們在一起不會互相牽絆,而會互相成長,他(她)就像是你的親人。

後來的我們|如果“前任”題材是一種剛需,那前任教會你什麼?

但是,好多人都通不過第二或第三階段,選擇分手。其實很多事只要好好溝通就會沒事,可是想太多和任性就是無法避免,

你發現了嗎?你們本沒有相同之處,外表不相像,性格也是南轅北轍,但是相愛然後在一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你會驚訝你的眼睛竟有點像他的眼睛;他的微笑竟也有點像你的微笑;你們走路的步伐變得相似;你們說話的語氣也愈來愈像;你們愛喝同一杯飲料;你們的口頭禪變得一樣;你們總能猜到對方下一句話是什麼。原來我們會變成我們所愛的人。

後來的我們|如果“前任”題材是一種剛需,那前任教會你什麼?

曾經的須臾間,我們多希望時間就能停留在那一刻,但,生活從沒有為誰停下來過。

就像鐘錶的指針一樣滴答滴答不斷轉動,甚至你還沒來得及向過去告別,向他道一聲再見,就已經過去好久了,久到別人不提,你也不會想起,唯一能捉住痕跡的,就是你眼睛裡再不會有曾經看他時那種發光的神采了。

03

「你好好和前任說再見了嗎?」

後來的我們|如果“前任”題材是一種剛需,那前任教會你什麼?

無論是電影中的小曉與見清,還是現實中的我們,或許都被一段過往的回憶束縛著,而究其原因,就在於那份愛而不得的不甘。

西方心理學家曾經提出一個名為“契可尼效應”

的理論,人們總是會對半途突然中斷的事物耿耿於懷,愛情也是,從那一刻起,他們陷入了心理學中的“未完成事件”。

海子寫過一句詩:“我年紀很輕,不用跟誰告別。”有趣的是,我們之中的很多人都是這麼做的,彼此很默契地不提分手,愛情是戛然而止的,分開也是那麼的狼狽與倉促。

後來的我們|如果“前任”題材是一種剛需,那前任教會你什麼?

小曉對見清說:“我們分開的時候是匆匆忙忙的,都沒來得及說再見。”他們明明曾經那麼眷戀彼此,卻連“再見”都懶得給予一句,所以他們在十年後,提起這段感情時依舊是充滿不甘的。直到最後那個擁抱,那聲再見,才算是在心底安放完成了這場確認:是的,我錯過你了。

你好,再見,我們還是要一起成長,一起老去,只是已經不在一起,而是在彼此的人生裡,各自修行。

後來的我們|如果“前任”題材是一種剛需,那前任教會你什麼?

如果你能在電影裡看到曾經自己的影子,如果你能被感動。那我還想和你說一句話:懷念可以,但要一切向前看。因為我們之所以說再見,是為了更好的開始。就像影片中見清的父親給小曉信裡的那句話:緣分這個東西,不負對方就好,想不負此生,真的難。

千里的路若是隻能陪你風雪一程,握你的手前塵後路我都不問。

或許,我們漸漸都能明白,無法跟曾經最愛的人最後在一起,其實是人生常態。

但,也有意外。

希望,我們都能是彼此的“意外”。

後來的我們,其實就是最好的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