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望直港地名的由來

望直港地名的由來

寶應縣各地的地名,大多帶有歷史的痕跡。如射陽湖鎮有些地名出於漢代;寶應有些地名出於唐代;最多的是明初“洪武趕散”時大量蘇州人遷來寶應,產生了許多新地名;解放以後又以革命烈士的姓名命名了一批村名。而望直港的地名較為特殊,是出於宋代。

寶應望直港地名的由來

​ 話說五代後期周世宗柴榮麾下有一員武藝高強、性情豪爽的大將趙匡胤,他助世宗先抗北漢,後伐南唐,又揮師淮南,連取滁州、泗州、六合、揚州,戰功卓著,被升為定國節度使。世宗攻楚州(淮安)不下,命他北上,他率軍經高郵來到寶應。

傳說趙匡胤來到寶應城,忽見一小巷中飛起一隻五彩斑斕的靈雞,身後參軍一見便對他說:“將軍,靈雞乃是難得出現的寶物,食之大貴!”匡胤聞言,立即催馬揚鞭,追趕靈雞。後來人們便稱此巷叫“雄雞巷”。靈雞一直向東飛去,追趕了好一陣竟不見了蹤影。到一小村莊,見迎面走來一位老農,匡胤問道:“老伯,您可見一隻五彩斑斕的靈雞麼?”老農說:“剛向東飛去,你只管往前一直趕。”後來此莊便名“望直趕”,又因沿寶射河向西上寶應的船隻常在此停泊,所以又改稱為“望直港”。匡胤追上了靈雞,靈雞又轉彎向北飛去,落在了西蕩邊一家屋簷上。趙匡胤一馬趕到,伸手便把靈雞抓住,不料靈雞拼命掙脫,他只落了一手的雞毛,從此這個村就名為“毛舍”,後又諧音為“茅家舍”。又追了一陣,他實在沒有勁了,便下馬坐在路邊的土墩上歇一歇,從此這個地方便稱為“馬垛”。到了民國年間,不知是哪位文人雅士給茅家舍起了個雅號,叫“月蟾鄉”。

寶應望直港地名的由來

靈雞又向西飛回寶應城,趙匡胤又一路追回,追進一個巷口終於把靈雞捉住了,趕緊往籠子裡一裝,人們便稱此巷叫“回籠巷”。士兵將靈雞宰殺燒熟獻上,趙匡胤又累又餓,一口氣將靈雞吃得淨光,滿嘴香噴噴的。他把個雞骨頭隨手往空中一摔,“嘰唔——”這骨頭一直向東飛去,落在一河溝之中,人們便稱此地叫“骨頭溝”,後來又諧音為“蛤拖溝”。其實這蛤拖溝大有來歷,另有一說,有人考證此地本名“脫脫溝”,據《元史》記載,元代丞相脫脫晚年被貶,隱居山陽,即在此地,(因為此地舊屬淮安,淮安縣古名山陽縣。)“脫脫溝”後來諧音為“蛤拖溝”。

江淮平定以後,周世宗又北伐遼國,不料竟一病不起,立七歲的兒子宗訓為太子。不久世宗病故,少主繼位不能服眾。趙匡胤兵至陳橋驛,傍晚西天出現兩個太陽,一時眾人議論紛紛,軍師趙普率眾將齊集大營外,跪請趙匡胤黃袍加身,自立為帝。後回汴京廢了少主,改國號為“大宋”,史稱“陳橋兵變”,趙匡胤即“宋太祖”。因為皇帝是真龍天子,所以寶應人又將“回籠巷”改寫為“回龍巷”。

寶應望直港地名的由來

望直港鎮的軍師村也得名於宋朝。此地本為河邊一三角形灘地,這種地形現代人稱為“金三角”,而古代人稱它為“金雞嘴”,日久年深,形成了一個村莊。南宋末年元兵南下,右丞相文天祥路過此地,在金雞嘴住了一宿,作《寶應道中》:“天闊摶南雁,淮南長北驅。甘棠成傳舍,細柳作康衢。四海隨時變,山河往日殊。徵袍共袞繡,夜壁一燈孤。”後來寶應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在這裡建起一座文丞相祠,老百姓俗稱為“軍師廟”,“金雞嘴”又改稱為“軍師嘴”。此廟至清朝已傾頹,清初詩人朱克生《過文丞相廟故址》詩云:“文山丞相此經過,遺廟由來成子河。一片荒原空下淚,夕陽蝴蝶滿青莎。”廟雖不存,但這一村名一直保留至今,這也是對文天祥的永久紀念。

研究地名文化,不僅使我們能看到寶應深厚的歷史底蘊,而且能激發人們的愛國愛鄉之情。寶應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