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二崛起背後:口碑已成馬雲新零售前線三足之一

正處於消費升級大變革中的中國消費者熱情真是了不得,剛剛在雙11的阿里平臺上創下1682億元的消費新紀錄,僅僅過了一個月,又重新滿血復活,激情四射的把熱度揮灑到12月12日。

凌晨超市排隊!口碑雙12再次燃起中國消費者熱情

12凌晨,深圳坂田街道的1+1果園水果店依舊燈火通明。來這買水果的市民排起了長隊。最大原因是這家店加入了口碑雙12,在12月12日這一天提供5折的優惠。為了充分利用雙12的效應,這家店選擇從凌晨開始營業。

按照今年口碑雙12的規則,如果顧客用口碑APP買單,還能搶到一張折上五折券。雙12當天,在商家優惠基礎上,顧客每人還能享受一次折上五折(封頂25元)。在這家水果店,排隊的顧客都是衝著這麼大力度而來,他們的手機上都打開了口碑APP。有顧客展示的買單截圖顯示,原價70元的水果,在商家5折和口碑APP五折之後,最終只需要付款25元。

雙十二崛起背後:口碑已成馬雲新零售前線三足之一

類似的場景從12日凌晨開始就出現在中國的各大城市,在深圳,有水果店、便利店通宵營業;在杭州原本8點才開門的家樂福超市,7點多就已經排起了長隊。大媽大爺佔領了超市,而年輕上班族則把早餐店、便利店、咖啡廳擠滿。

不到1小時的時間,在口碑APP裡,海底撈的5萬份滑牛、1萬份蝦滑,肯德基的2萬個葡式蛋撻,Olay玉蘭油的5萬瓶美肌沐浴乳,樂購超市的10萬份洗衣凝珠,漢堡王的6萬個漢堡等等單品,就被搶購一空。

雙十二崛起背後:口碑已成馬雲新零售前線三足之一

口碑雙12是一年一度的線下消費節,也是阿里系打造,從去年開始爆發,首次參與商家超過一百萬家,而今年隨著新零售進展如火如荼,參與商家的熱情加倍高漲,統計數據顯示,全國超市門店總數約8萬家,有2.4萬家參與了雙12活動,全國餐廳數量超過530萬家,有近60萬家參與雙12活動,全國已開業的購物中心(含大型商場)總量超過了4000家,有1000個大型購物中心參加,全國便利店總量大約在8.3萬,有接近4萬家參加,佔比更是高達近48%。

通過雙12,馬雲又把新零售的大火再次在中國燃燒了一遍,但中國消費者的熱情卻似乎永遠燃燒不完。

口碑雙12是一場加速線下市場數據化,推動線下商業爆發的大戰役

原價60多的兩杯星巴克咖啡,在雙12活動中用口碑APP折扣下來只需要25元,原價100元的水果在雙12只需要付25元,很顯然,超級優惠的價格是把消費者凌晨是被窩裡拽起來的主要動力,而推動雙12活動的口碑也很顯然為此付出了真金白銀。

在雙12的助推下,“口碑”App衝上了蘋果App Store免費榜的第一名。但瞭解阿里生態的觀察者都清楚,馬雲拿出大量資源在雙12力推口碑,絕不只是為了給一款APP拉新那麼單純,其實更深的圖謀,而參與口碑雙12的商家,大半夜起來營業,也不只是為了賺些流水,在某種程度上,雙方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獲取新客戶和流量、流水只是表象,在深層次,阿里和商家真正希望的是通過口碑雙12的實戰,進一步推動線下線上市場的相互融合,希望能夠通過口碑數據能力的引入,被賦予新的力量,更好地做生意,賺取更多的利潤。

在商業變革時期,造節是推動消費者主動積極參與的最好辦法之一,這在九年的雙11舉辦過程中已經得到證實,無論是早期的電商,還是現在新零售,都因為雙11的火爆舉辦更加深入人心,而三年雙12也是如此,線下商業和互聯網不斷融合創新。無人超市、無人餐廳、大數據選址、線上線下流量打通、交叉營銷......這些新鮮事物隨著超級折扣深入尋常百姓心中。

但商業變革浪潮如此之大,覆蓋面如此之寬,幾乎裹挾了整個國民經濟,到底口碑要通過雙12推動商業向哪個具體方向變革?要達到什麼具體目的?答案其實並不複雜:加速線下商家的商業數據化轉型,提升數據利用能力,從而使線下商業實現轉型升級。

線上經濟生來就是數據化的,因為數據化線上經濟更加智能、高效。而線下商業的數據化是落後的,雙線融合的最基本起點就是線下商業的數據化,只有數據化了,才能網絡了,只有網絡化才能有條件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的商業能力。

現在雖然新零售被傳播得世人皆知,但對於大多數線下商家來說,他們還是隻聞其名不知其意,還是在靠經驗判斷做生意,還是處在溫水煮青蛙的被淘汰邊緣,而口碑這樣的互聯網平臺之所以力推雙12這樣的大型戰役,就是通過消費者的洪荒之力,通過他們的支付、掃碼等行為,使線下商業數據化,使線下商家嚐到數據化轉型升級的甜頭。

線下商家能夠從商業數據化中獲得什麼?

只有線下商家實現了顧客消費行為的數據化,把線上線下流量打通,口碑或者阿里這樣的互聯網平臺和技術公司,才能夠為這些企業進行賦能,這些賦予的能力不但包括銷售中的效率提高,更包括未來商業決策的數據化,也包括中小商家數字信用資產的形成,融資(尤其是通過互聯網金融服務)能力的提高。

這將是一個分階段的遞進的過程,最初階段的成功人們已經普遍看到,比如線上線下流量初步打通後,外賣行業的爆發,很多飯店裡智能點餐、智能推薦、自助取餐等新技術的應用,更高端一點,則是無人餐廳技術的推廣、無人收銀便利店的落地。

更多的進步則是消費者無法直接看到的,當線下商業數據化之後,被深度開發出來,就形成新的能力,可以用於商業決策,比如便利店根據目標區域的人群大數據畫像選址,針對特定群體做數據化的營銷,數據提前鎖定未來的消費主力人群等。

雙十二崛起背後:口碑已成馬雲新零售前線三足之一

更進一步則是將商業數據轉化為信用資產,從而獲取以前無法獲得的融資幫助,這對小商家尤其重要,也將是普惠金融的重大進步。

而隨著這三個階段的逐步推進,由於在幫助商家數據化過程中與之綁定越來越深,口碑及其背後的支付寶、螞蟻金服、阿里巴巴與億萬商家也可實現更深入綁定,取得前所未有的商業成功。

口碑已成馬雲新零售的三足之一

事實上,就本質而言,口碑雙12所推動的商業數據化浪潮,本身就是馬雲五新理論中所說的數字商業基礎設施打造工程的一部分,是阿里巴巴對外賦能的又一場實戰。

雙十二崛起背後:口碑已成馬雲新零售前線三足之一

口碑成立於2015年6月,由阿里巴巴集團與螞蟻金融服務集團合資創立。如果把新零售比作阿里正在參加的一場戰爭,那麼在前方衝鋒的可說有彼此互為犄角的三駕馬車,其中突前者是天貓和淘寶,再加上銀泰、百聯、高鑫、天貓小店等,這代表著線上零售向線下零售的延伸;還有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零售時代進化出的新物種,比如貓茂、淘咖啡、生活選集、家時代等等;另外就是口碑也被納入阿里在線下的最主要佈局。盒馬是新零售的實體,口碑搭建的是新零售在線下的平臺和網絡。一個盒馬不可能把線下所有零售體都鏈接起來,但口碑作為平臺可以做到。通過口碑,線下商家實現線上線下打通,人、貨、場信息逐步數據化,最終數據反哺商家走向“新零售”。

實際上,如果觀察整個阿里生態近年來的變化,會發現有兩大窗口:新零售和賦能。口碑恰恰是兩者兼而有之的一大版塊。

當然也不能忘記口碑最初成立的初衷--O2O。在2015年成立之初,新零售還沒有被提出來,口碑的第一標籤就是阿里和螞蟻金服在O2O市場的最重要佈局,簡單說,口碑就是一個阿里生態的一個O2O平臺,承擔著開拓O2O市場、搭建O2O生態圈的重任,及至新零售提出,則又成為阿里“新零售”戰略在線下的重要落地者。成立以來,口碑平臺的業務快速增長。目前,入駐口碑平臺的商家數超過250萬家,覆蓋全國範圍。截至2017年11月,口碑的日交易筆數突破3000萬筆,已經是業內第一大規模的O2O平臺。手機淘寶作為流量的強勢入口,與口碑打通,足以說明阿里對口碑的看重。

從O2O平臺到新零售戰略落地者,兩年之間的變化使口碑在阿里生態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而三個雙12舉辦下來,迭次火爆的參與盛況也顯示,在阿里的造節文化中,在阿里的一系列消費者狂歡節日中,雙12正在成為僅次於雙11的第二大節日,線上看雙11,線下看雙12,兩個節日互為補充,互不影響,其展現出來的商業爆發力,將是觀察中國商業向“新零售”轉型的兩大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