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患孤獨症,是由於父母不稱職造成的嗎?

羅日新

很理解你的心情,

自閉症的發病主要是先天和遺傳的因素,和後天沒有關係,所以,並不是由於父母的不稱職造成的,所以,你不用太過自責。

如果說對孩子關心不夠,應該是會忽略了孩子的成長,但是不會直接造成孩子自閉症。

對孩子的關心要及時,我身邊的好多家長都是在孩子兩歲之前就發現孩子的相關特徵,如社交、眼神等方面的不同於一般孩子的症狀,最小的才四五個月就已經去機構做干預了。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關心雖然不能預防自閉症,但是可以讓我們在陪伴中可以讓我們發現孩子區別於普通孩子的特點,比如語言、交往、行為等各個方面,在你發現相關特徵的同時,可以讓我們早早干預,提升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專家:建議每週抽出兩小時時間和孩子單獨溝通

很多家長工作繁忙,往往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成長,我們可以利用每週兩小時的時間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儘量以朋友的身份,放低姿態,孩子也會更願意對父母坦露自己的想法。

所以,朋友,這個時候自責是沒有用的,要接受現實,為孩子儘快選擇合適的機構,家長配合機構一起,對孩子進行全方面的干預,一般家庭中用的最廣泛也被科學唯一證實有效的就是ABA應用行為分析法,同時要注意DTT分解式的教學和實操,將ABA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用行為分析的方式去拆解孩子的每一個行為,找到背後的深層原因,讓干預事半功倍。

溫馨提示:我們旨在為全球的自閉症兒童提供最準確、專業、智能的康復訓練工具,進入頭條主頁,幾十組訓練遊戲,專業認知圖庫,讓您訓練無憂;更有全國最全最準確的機構信息供您選擇,讓自閉症孩子擁抱藍天,讓世界充滿愛。

端午節快到了,祝大家端午安康。


你好children

一些孤獨症患兒的父母或家人認為孩子患病時因為父母的照料不當導致的。因為孤獨症患兒常常表現出不理人,不知人情溫暖,故認為是因為孩子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所以表現得孤僻,而後患上了孤獨症。其實這只是個錯覺,首先要重新認識孤獨症這個疾病。

孤獨症,全稱兒童孤獨譜系障礙,是一種發生在兒童身上的廣泛性發育障礙。患兒多在3歲錢就表現出明顯的異常,父母會發現患兒學說話比較晚,只會說些簡單的句子,常常是主謂賓不全,對人稱代詞使用混亂。孩子經常會迴避和他人的目光接觸,和父母及家人不會產生感情,沒有親密的關係。患兒看待父母如同看待普通物品一樣。這樣常常讓孩子的養育者十分痛心,也增加了養育的負擔。

目前,對於孤獨症的發病原因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我們仍然不能確定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些孩子患上孤獨症。但是我們能初步找出一些可能的病因。首當其衝的就是遺傳,通過基因連鎖分析,目前已經鎖定了十個常染色體基因位點是和孤獨症的發病有關,攜帶這些致病基因數量越多的孩子患上孤獨症的概率越高。孤獨症孩子的父母再生育的孩子發生孤獨症的概率也明顯高於普通父母生養的孩子。其次是腦損傷可能導致孤獨症,在胚胎的孕育階段,圍生產期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干擾,而使得大腦的發育受挫從而發展成孤獨症。還有一些存在自身免疫功能紊亂的孩子也同意患上孤獨症。

所以孤獨症的發病原因多是生物性的,其中主要原因是遺傳,而父母的養育方式和孤獨症的發病並沒有直接的關聯。


鵜鶘心理陳小康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孩子患孤獨症是由於父母不稱職造成的,你們那些親戚都是不懂科學及不負責任的。

孤獨症(孤獨症譜系障礙)的確切病因目前還不完全清楚,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遺傳因素在孤獨症病因中的作用,目前普遍認為孤獨症有改變大腦發育的遺傳學病因,從而影響社交及交流能力的發展,並導致興趣狹窄和行為重複。

少數孤獨症病例是由環境因素導致的,比如暴露於有毒物質或致畸物、圍生期損傷或產前感染。有一些證據表明,一大類危害圍生期和新生兒期健康的情況(比如胎位異常、低胎齡、低出生體重或胎糞吸入等)可能會增加孤獨症的發生風險。母親患代謝性疾病(比如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壓)也可能會增加孩子發生孤獨症的風險。環境因素還可能會造成“二次打擊”,從而改變已有的孤獨症易感性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的作用似乎取決於暴露的時機和持續時間、毒物的濃度、作用機制和毒物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分佈。

父母年齡較大(包括父母雙方)也會增加孩子發生孤獨症的風險,這可能和新出現的自發性突變和/或遺傳印跡改變有關。

有些研究人員認為倒退型孤獨症跟疫苗接種有關,但那些研究都被發現充滿了方法缺陷,實際上現有流行病學數據顯示並沒有證據顯示任何兒童期疫苗會增加孤獨症的風險。對滅活疫苗中所含硫柳汞防腐劑和鋁佐劑與孤獨症風險之間關係的證據審查也得出了有力結論——疫苗不會增加孤獨症的風險。


朱劍笛

家長您好!

自閉症是先天性的廣泛性發展發育障礙,不是後天猶豫父母教養問題所導致的。

而對於自閉症的康復機率,由於孤獨症孩子的溝通、社交障礙和刻板行為是孤獨症的三大核心問題較為嚴重,康復好的機率和孩子的孤獨症程度有很大的關係。醫療手段只是輔助手段,且目前還沒有實據證實某種醫療手段可以治癒自閉症。而現在,有實證支持的是教育手段。

作為家長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養觀。1、首先要尊重孩子疏離人群或是社交被動的特質。其次,要摒棄為了融合而融合的思想,要為孩子融入正常社會做出大量的精心準備。第三,家長要掌握幫助孩子進行融合的技巧。2、生活是否優雅跟生活現狀並無直接關聯,全在你的心氣兒上。咱們不要因為有一個特殊娃而存一顆“破落戶”的心。春日陽光、夏日鳴蟬、秋葉月色、冬日落雪這些既陶冶性情、舒緩壓力,又無需支付費用。我們何不跟著孩子一起去親近自然,尋找快樂,啟迪思考?3、選擇機構和自己做干預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機構好比短跑,拼的是速度和效率;自己做就像長跑,拼的是耐力和毅力。齊頭並進當然最好,但如果實在沒有外部條件,那就橫下心靠自己吧,其實這條路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艱難。4、作為家長,我們要正確對待自閉娃開口之前的“沉默期”。語言習得的前提首先是讓孩子具備一定的聽覺敏感度以及大量的聽覺輸入,讓孩子儘量多地儲備一些基本詞彙,這些積累和儲備正是促成孩子開口說話的關鍵。5、我們不是放棄對孩子的全面干預,而是干預的期望有所側重,時間和精力分配不一。在幫助孩子擁有一技之長的同時為孩子把不足之處的危害降到最低,因為有缺陷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非要從事與缺陷相對應的工作。特長和技能永遠是孩子立足社會的基石。6、教育孩子一開始就要教對,不要等壞習慣已經做大、有競爭優勢了再去拔除它。就那關鍵的幾秒,將有可能決定孩子一生的行為習慣。7、不論正常孩子還是特殊兒童,多看書總是有好處的。當你領著孩子閱讀,並且對這件事不抱有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態,只是單純地享受進行的過程,總有一天一些附加的驚喜就會出現,這個時候你就會深切地體會到“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道理。8、看自閉娃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首先應該把這個概念放在現實生活這套體系中去檢驗。特殊群體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是獨立生存問題,其他諸如考試成績等等都不是孩子獨立生存的充分必要條件,在孩子會照顧自己的前提下,再發展出一門足以養活自己的特長,孩子這一生堪稱完美。9、我不對人性報以不切實際的美好幻想,我會告訴我的正常孩子人必須善良,必須同情弱者,這體現了一個人的人文關懷;我不對社會報以不切實際的美好幻想,我會要求我的特殊孩子儘量掌握生存技能,擁有一技之長,用哪怕部分的尊嚴贏得尊重。10、人與人交往的過程是相互試探底線和深淺的過程。老師對家長的修養和素質要求不低。所以,最關鍵的還是我們不斷充實提升自己,讓老師看到你的價值,讓她們明白你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夠糊弄的。對你不敢糊弄,自然對孩子就不敢糊弄。11、自閉娃的社交就應該規則先行。孩子能否主動發起會話,有幾次回合性溝通等等都應該放到合適的場合。如果一個人不懂規則,在不該說話的時候亂說話,在不該行動的時候亂行動,他哪怕是個社交高手又能怎樣?12、對於特殊兒童的成長,我們恐怕缺乏一種穩定的教育思想和長遠的教育教養觀念,這導致我們中的絕大多數往往期望通過“干預方法”短期內提升孩子的知識和技能。但是,孩子一生的發展路徑需要我們站在更高更宏觀的平臺上去思考和構建,在這個基礎上再輔以正確的干預方法,我們的孩子才有可能談得上未來。


孤獨症在線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神經發育障礙醫學研究所(UC Davis MIND Institute)科研人員的一項研究發現,母體糖尿病和肥胖症很有可能導致兒童患上孤獨症或其它發育障礙疾病。

  研究證實患有肥胖症的母親生下患有孤獨症兒童的幾率是那些沒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正常體重的母親的1-2/3倍,而且她們的孩子患有其它發育障礙疾病的可能性是健康人的2倍多。

  他們發現,患有糖尿病的母親產下患有發育延遲的兒童的幾率是健康母親的2-1/3 倍。然而,儘管患有糖尿病的母親產下患有孤獨症兒童的比例比健康母親要高,但這個結果並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還發現,糖尿病母親產下的孤獨症兒童比健康母親產下的孤獨症兒童表現出更弱的能力——他們在語言的理解和創造以及適應性交流上都有更大的缺陷。

  然而,與健康母親所生的非孤獨症兒童相比,糖尿病母親所生的非孤獨症兒童也表現出在語言的理解和創造以及社交能力上的缺陷。患有某種新陳代謝紊亂的母親所生的非孤獨症兒童則在解決問題、語言理解和創造、運動技能及社交能力上表現出輕微的不足。

  “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婦女在適育年齡時患有肥胖症,且近十分之一在懷孕期間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或二型糖尿病。我們的研究發現,這些母體狀況可能與幼兒的神經發育性疾病相關,這引發了人們的關注,也因此可能會為公共衛生領域帶來重大的意義。”神經發育障礙醫學研究所旗下的生物統計學家Paula Krakowiak說。

  其作者稱,這是首次對神經發育障礙和母體新陳代謝症狀——不僅僅是二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還包括具有類似深層生物特徵的肥胖症和高血壓——之間的關聯性的研究,也是第一次對這些身體狀況和在具體某些發育領域擁有技能和能力缺陷的兒童之間的關聯的調查研究。

  美國育齡婦女中超過60%體重超標,34%患有肥胖症,16%患有新陳代謝綜合症。此外,美國育齡婦女中近9%是糖尿病患者,且在美國,超過1%的懷孕伴隨著慢性高血壓綜合症。在進行此項研究的加利福尼亞州,1.3%的婦女患有二型糖尿病,7.4%患有妊娠糖尿病。

 孤獨症患者具有社會互動障礙、交流缺陷及行為重複的特徵,而且經常同時患有智力障礙。據估計,今天每110個出生的兒童中就有1個被診斷為孤獨症譜系障礙患者,而且這個發生概率似乎還在增長。另據估計,每83個美國兒童中就有1個患有其它的發育障礙疾病,包括那些會導致智力障礙的疾病。

  這項研究包含了1,004組母親/兒童,他們擁有不同的背景,均參與了兒童孤獨症遺傳學及環境風險研究(CHARGE)計劃。他們中的大部分居住在北加州,其中一小部分住在洛杉磯。這些兒童為24至60個月大,出生在加州,和至少一位說英語或者西班牙語的親生父母居住在一起。其中有517名患有孤獨症的兒童,172名患有其它發育障礙的兒童,以及剩下315名發育正常的兒童。這些參與者均於2003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間加入此項研究。

  研究人員通過CHARGE研究環境影響問卷、電話調查以及參與者的出生檔案和醫療記錄收集了這些母親及其孩子的人口學及醫學信息。研究主要關注的代謝狀況是二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

  如果她們的醫療記錄上註明為糖尿病患者,或者在電話調查中她們針對“在懷孕期間,醫生或護士是否告知你患有妊娠糖尿病?”或“你在懷孕前是否曾被醫生告知你患有[二型]糖尿病?”的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那麼這類婦女就被認為患有糖尿病。研究人員使用同樣的方式獲取高血壓的相關信息。研究人員使用來自醫療記錄或者電話調查的孕前身高和體重計算了她們的身體質量指數(BMI)。

  為了確定患有孤獨症兒童的發育診斷,研究人員使用了孤獨症診斷訪談量表修訂版(ADIR)和孤獨症診斷觀察量表(ADOS)。所有的兒童都接受了穆勒早期學習量表和文蘭適應行為量表的測試,以評估他們的認知和適應發育情況。講西班牙語的孩子參加的是以他們母語進行的測試。參與者然後被分為孤獨症兒童組、發育障礙組和正常發育組

 研究發現,在那些母親於孕期間患有糖尿病的兒童中,母親為二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孤獨症兒童比例為9.3%,患有發育障礙的比例是11.6%,比那些母親沒患有這兩種代謝疾病的兒童比例(6.4%)要高。

  患有孤獨症或其它發育障礙的兒童的母親中超過20%是肥胖症患者,而正常發育的兒童的母親中只有14%患有肥胖症。

  患有孤獨症的那些兒童中,大約29%的母親患有一種新陳代謝疾病;而患有其它發育障礙的兒童中,近35%的母親患有多種新陳代謝疾病,相比之下,正常兒童中只有19%的母親患有一種新陳代謝疾病。

  研究還觀察了高血壓和孤獨症及其它發育障礙之間的聯繫。所有分組的高血壓分佈都較低,但是這一疾病在孤獨症或發育障礙兒童的母親中間更加普遍,儘管這一發現並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人員對這些兒童的認知能力進行分析後發現,在那些孤獨症兒童中,那些母親為糖尿病患者的孩子在表達性和接受性語言測試以及日常生活的交流技能測試中比母親為非糖尿病患者的孩子表現更糟。而且,對於非孤獨症兒童,(母親患有)任何新陳代謝疾病都與(該兒童)在所有這些測試中分數較低相關。

 文章作者們指出,肥胖症是糖尿病和高血壓的一個重要風險因子,其特徵是胰島素抗性的增加和慢性炎症,與糖尿病和高血壓的特徵一致。在糖尿病合併妊娠及可能性糖尿病前期妊娠期間,調節不當的母體葡萄糖會導致胎兒過久地暴露於上升的母體葡萄糖水平中,後者會提高胎兒的胰島素生成,進一步導致胎兒長期暴露在高水平的胰島素中。

  由於胰島素生成的增加需要使用更多的氧氣,這可能導致胎兒氧氣供給缺乏。糖尿病還可能導致胎兒缺鐵。作者們說,這兩種情況均可能給胎兒的腦發育帶來負面影響。

  “與調節紊亂的母體葡萄糖水平相關的一系列事件是一個具有潛在作用的生物機制,它可能在母體新陳代謝紊亂下的胎兒異常發育過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Krakowiak說。

  伴隨著代謝紊亂的母體炎症也可能對胎兒的發育產生負面影響。細胞信號傳導中涉及的某些由免疫系統細胞產生的蛋白質能夠穿過胎盤從母體進入胎兒,擾亂大腦發育。


像風一樣吹過4

孤獨症又稱為自閉症,雖然目前確切的發病原因不明,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種先天性腦神經發育障礙,目前的研究多指向遺傳,胎兒期的病毒感染等。


在自閉症研究最為成熟發達的美國,早期也曾有這樣的誤區,認為這種疾病是由於父母教養方式不當,疏於對孩子的照料引起的,由於照料孩子的主力一般是母親,所以當時自閉症又被稱為“冰箱媽媽病”,矛頭指向孩子的媽媽,認為是媽媽對孩子的冰冷態度和不盡職的教育引發的問題。但隨著研究的深入,這種看法隨之被推翻了。簡明地說,自閉症是一種生理疾病,並不是心理疾病,與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並無關係,當然,在後期孩子的康復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會影響孩子的康復效果,但一切的源頭並不是所謂的父母的不稱職。


自閉症對於很多國人而言還是一個很陌生的概念,當他們聽到“孤獨”,“自閉”這樣的字眼,再看到孩子獨來獨往的表現,很容易主觀地認為是外界,尤其是孩子父母的教養方式導致的孩子性格孤僻,於是帶著有色的眼鏡去評價孩子的父母。我在機構陪孩子訓練的時候,也接觸過這樣的家長,即便有了大夫的科學解釋,依舊會相互指責。我覺得原因無非有兩點:


1、無知而又喜歡主觀臆斷:國人的科普常識還處於一個相對落後的階段,對於很多不常見的知識沒有科學的認知,比如自閉症,社會也沒有相關有效的普及,造成認知的匱乏。在這樣的前提下,很多人又很擅長髮揮主觀能動性,僅僅根據字面的意思,或者道聽途說的消息,就篤定地自我定義一個其實並不瞭解的概念。這是國民整體科學素質相對低下的表現。


2、推卸責任:很多家庭,在孩子被確診為自閉症之後,第一反應不是去想辦法尋求幫助,而是在家庭成員內部開始相互指責,試圖為這個難以接受的現實找尋一個合理的責任主體,一方面推卸自己可能有的責任,另一方面為自己難以平復的情緒找一個宣洩的對象。自閉症的確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但既然已經發生,與其相互指責,不若攜手面對,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力量。對於已經發生的,且無法改變結果的事情,任何爭論對錯,劃分責任的做法都是幼稚無意義的,有這個時間和精力,不如多帶孩子做幾個回合的訓練。其實,在這樣的困難面前,也是最能見人心的時候,對於那些撕掉平日裡慈眉善目外皮的人,即便是親戚,也請你不要理會,並從此遠離,這些人只會添堵。


自閉症病的是孩子,苦的是父母,苦於孩子的病情,苦於旁人的不理解。我們在期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的同時,更要堅信和依靠自己的力量,如果我們不堅強,如果我們不樂觀,那麼孩子的希望從何而來?別管那些人和那些說法,帶著孩子一路前行吧。



愛陪娃的熊叔

孤獨症的教育訓練並不完全是一個醫學問題,家庭的社會經濟狀況以及父母心態、環境或社會的支持和資源均對孩子的預後產生影響。採用綜合性教育和訓練,輔以藥物,孤獨症兒童的預後可以有顯著的改善,相當一部分的兒童可能獲得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尤其是阿斯伯格綜合徵和高功能孤獨症兒童。

(1)在教育或訓練過程中應該堅持 3 個原則:

1)對孩子行為寬容和理解;

2)異常行為的矯正;


jollyswan

孤獨症病因有很多因素,自責不如想辦法補救。造成的原因可能與父母在工作中暴露於某些溶劑環境下對其子女患孤獨症譜系障礙起到一定作用,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認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專家的評估結果顯示:父母暴露於漆、清漆和二甲苯暴露等環境下,其兒童發生在自閉症的可能性比未受暴露的父母的兒童要高。所有這些暴露包括大部分溶劑或含溶劑的產品。孤獨症譜系障礙是根據典型孤獨症的核心症狀進行擴展定義的廣泛意義上的孤獨症,疾病的起源目前仍不清楚。ASD的一大特點是大腦異常,據早先的研究揭示ASD大腦異常的特點可能部分是由遺傳因素引起的,但也可能是環境或父母的職業暴露的結果。這些暴露已與不良妊娠結局和兒童的其他神經發育狀況有關。


玥玥0120

雖然環境的因素確定是一種誘發的誘因,但是其實早就已經有科學研究證實,孤獨症是一種先天性的疾病,根本就不是父母照顧不當,關心不夠的原因造成的,不要因為聽人一說就責備自己。

所以我們與其用大量的時間自怨自哀,還不如,把加倍的耐心用在孩子身上,抓緊早期的時間,及早進行康復訓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