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登上A股第一科技股位置,工業互聯網尚需擺脫舊符號

富士康登上A股第一科技股位置,工業互聯網尚需擺脫舊符號

6月8日,備受矚目的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以下簡稱“富士康”)終於登陸上交所,公司股票簡稱“工業富聯”,發行價為13.77元,市盈率17.09倍,開盤價16.52元,最新價19.83元,直接漲停,市值達到3906億元。坐上了A股科技股的頭把交椅。此次募集資金淨額267.16億元。

27年前的1991年6月18日,母公司鴻海精密一波三折在我國臺灣上市,當時股價約為人民幣11元。截至2018年6月8日,目前股價為90.3新臺幣(約人民幣19.44元)。

不過,今天的工業富聯A股上市現場,富士康集團總裁郭臺銘並未來到現場,發表現場演講的是工業富聯董事長陳永正。他是郭臺銘今年3月份請來的軍師。據公開資料,陳永正曾任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微軟公司副總裁、微軟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從1983年到1992年,陳永正在貝爾實驗室待了九年,從一個技術人員幹升至市場經理。

除了人才的加入,就在上市前一天,工業互聯網又得到政策的加持,6月7日,工信部公佈了《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和《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2018年工作計劃》。其行動目標是,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

A股科技板龍頭

富士康主營的業務分為三大板塊,分別是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三者在2017年的銷售收入分別是2145.01億元、1203.94億元、9.66億元。下圖為富士康近三年的營收。

富士康登上A股第一科技股位置,工業互聯網尚需擺脫舊符號

三十歲的富士康正式上市。華為和小米可與之略加對比。華為和富士康一樣,今年也是成立三十週年,從深圳起步進入半導體和電子消費品行業。小米雖然成立時間是8年,但幾乎和富士康同一時間上市,估值約700億美金(約合4492億人民幣),而富士康的市值只有小米的6成,但是其營收是小米的三倍。不知而立之年的富士康是否會更加堅定地進入C端消費領域。

從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的體系來看,鴻海共有12個次集團,業務方向包括A次集團手機軟硬件整合、B次集團平板電腦軟硬件整合、C次集團精密模具、D次集團PC相關軟硬件整合、E次集團大電視、LED戶外看板、九宮格等軟硬件整合及機器人、FG次集團雲端互聯網運算和網通電信市場、H次集團電子商務、J次集團財會,採購等總部周邊事業、K次集團大中小尺寸面板及觸控技術、L次集團連接器、M次集團樂活養生健康事業、S次集團半導體等。

在郭臺銘為集團定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方向後,此次上市的工業富聯便是轉型工業互聯網的排頭兵,對於各個次集以及下屬事業部的進化升級也將有借鑑意義。

此外,在發行方面,富士康在招股意向書中就披露,發行方式上將採用戰略配售、網下發行與網上發行相結合的方式,其中初始戰略配售股份數量為5.9億股,約佔發行總數量的30%。

最終確定的戰略投資者如圖所示:

富士康登上A股第一科技股位置,工業互聯網尚需擺脫舊符號

歷史轉折中的富士康

事實上,富士康在中國民眾的眼中幾乎已經從一個普通的大型企業升格為一個文化符號,這種文化符號的印象複雜而模糊。作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伴隨著iphone稱霸全球而成長,能符合喬布斯極端苛刻的品質要求,富士康的生產技術能力應當毋庸置疑。

但輿論關於富士康的兩個問題卻始終縈繞,第一個問題是關於富士康是血汗工廠的負面評論,對企業形象打擊不小。第二個問題則是關於富士康的產業地位,客觀上說富士康代工技術是中國整體生產技術快速進步的代表。但是在中興事件之後,對於核心技術,而非生產技術的迫切渴望,使得諸多輿論對富士康的評價並不客觀也不客氣。

不客觀是因為輿論認為,通過廉價勞動力來獲得發展的企業,並沒有利用龐大的體量而進一步努力研發出和美歐韓日匹敵的核心技術,依然依賴低端代工來獲得主要利潤,用流行語來說“沒有靈魂”。

不客氣則是因為要獲得更高的市盈率,意味著要有更核心的競爭力,但就目前來看,富士康似乎並不具備更高的天花板,至少在大眾和股民印象中是如此。

儘管富士康欲擺脫“代工”的稱謂,但是工業互聯網卻是基於其在製造商經驗的積累。多年來積累的生產經驗、大數據、技術專利,以及AI方面的投入,工業互聯網都是最佳方向。這讓富士康以及背後的鴻海集團在為人熟知的手機、電腦等硬件代工業務外,拓展了更大的業務空間。

雖然鴻海上市公司的新名字是“工業富聯”,但是大家依舊習慣用“富士康”來稱呼它。富士康自己也希望擺脫長期形成的文化符號,但品牌印象很難擺脫,大眾長期會使用富士康作為企業的代名詞。為了上市公司市值也好,為了未來的也好,工業互聯網的概念都是必要的,但要真正提升品牌價值,富士康還需要更多的轉向消費者行業,打造終端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