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慰問要“去任務化”

端午臨近,又到扶貧慰問季。給精準扶貧戶送去慰問金、慰問品,送去黨和政府的關懷,讓他們過個暖心好節,原是一件民生實事,也是關係到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大事。然而一旦淪為一種任務,就難免陷入形式主義泥潭,令慰問“變味”讓工作被動。

當下有人將扶貧慰問當作一道“任務”被動執行。有的幹部進行慰問宛如“蜻蜓點水”,行不過五秒,問不過三言,放下慰問品就想了事離開;有的地方則完全不顧基層扶貧幹部的現實情況,一人一天安排8、9家貧困戶要求慰問完畢,使得一些幹部不停打轉,水都喝不上一口;還有的地方完全把扶貧和慰問割裂開來,即使到了貧困戶住所也是為了“拍照片”、“留痕跡”,對待貧困戶提出的需求表面照單全收,實則“左耳進右耳出”……不與群眾坐“同一板凳”,沒有掏心窩的對白,如此種種都沒有把扶貧慰問的真意體現到位,沒有將組織的溫暖送達百姓心尖。

不久前,筆者曾聽一位領導說過這樣一個觀點:現在的群眾工作,不用再像過去那樣“睡一鋪炕,能摸到腳”,但同樣需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確,我們所在的時代雖然在改變,但對待群眾一絲一毫都不能馬虎鬆懈,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說來雖是一句話,但要潤澤人心最少不了的還是真心真情的注入。特別是對於貧困戶,他們本就受著生活的苦楚,是黨重點關懷扶持的對象,就更需要黨員幹部“以真心換真情”。從發放慰問品到問候情況、疏導壓力、慰藉心靈、緩解苦痛,這些都需要我們消除“應付任務”的牴觸心理,用“同理心”去把事情做實體現關懷,如此才能真正把扶貧慰問,問到點上,慰到心頭。

除了發自內心的關懷,要讓扶貧慰問問出實情、慰出成效,符合實際的頂層設計也必不可少。眾所周知,扶貧工作事多面廣責任大經常需要基層幹部們衝鋒陷陣、以一敵十,以非常之熱情幹成偉業之事。然而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越快越好,對於扶貧慰問這樣見人見情的“走心活”就必須用好機會,給足時間。當下有些領導幹部舉著扶貧壓力大的旗號要求基層幹部連軸轉,就連分配慰問戶這樣的事情也“毫不手軟”,其實質還是說明了從設計初衷上就將扶貧慰問定位為一種任務,而並非一次更好和貧困戶聯繫幫扶的機會。若是從發起者開始就“念歪了經”,又怎能奢望執行者能夠“保質保量”地行動,因此扶貧慰問要提高質量,還需要從設計上做到“去任務化”。

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中講到“無招勝有招”一說,以無招對有招將武學造詣推向頂尖。其實扶貧慰問的頂尖境界也是“無招勝有招”,要打破“我就是來慰問的”人設限定將慰問主動變成一場連接民意、體察苦楚、查擺問題、解決落實的扶貧工作推進會。這就需要具體實施慰問的扶貧人員從大局出發,從扶貧本質出發做好結合工作,真正能夠甩掉“一次任務一事了”的包袱,去抓住扶貧慰問的機會盡可能多的去為貧困戶辦實事、解難題,從而達到連接主題、結合形勢、形成助力扶貧的“頂尖境界”。

扶貧慰問看來是一件小事,但只有將每件小事做好方能“聚沙成塔”。要解去“任務化”的枷鎖,將其當成使命和責任去完成,才能聚焦困難,給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