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追授鄭德榮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教育部追授鄭德榮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鄭德榮同志生前系東北師範大學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擔任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是我國著名的中國共產黨黨史學家、毛澤東思想研究專家。2018年5月3日因病去世,享年93歲。

鄭德榮同志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畢生致力於中國共產黨黨史、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領域教學研究工作,成果豐碩,被譽為“紅色理論家”。

他全心全意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愛國愛黨的家國情懷貫穿教書育人始終,身體力行在馬言馬、懂馬信馬、傳馬護馬,對馬克思主義真學、真懂、真信、真用,讓學生深刻感悟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培養的一批又一批學生成長為專業領域高層次人才;

他嚴謹治學,精益求精,出版學術著作4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260餘篇,多項研究成果填補了學術空白,在海內外學術界享有崇高聲望;

他師德高尚,為人師表

,突出紅色基因傳承,明師道、鑄師魂、講師德、懷師愛,是嚴師典範、良師表率和人師楷模;

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60歲退出管理崗位為新起點,潛心育人,筆耕不輟,耄耋之年依然堅持學術創新,全身心投入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發表多篇高水平理論成果,用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行動詮釋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對黨的教育事業的不懈追求。

為表彰先進,弘揚愛國奮鬥精神,教育部決定追授鄭德榮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教育部號召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以鄭德榮同志為榜樣,

學習他絕對忠誠

執著奮鬥的崇高品質

學習他立德樹人

敬業奉獻的高尚師德

學習他矢志不渝

為國育才的赤誠情懷

學習他勇於攀登

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

學習他胸懷大局

服務人民的品格風範

同時,要求各級教育工作部門要站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性工作,努力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持續加大對優秀教師先進事蹟的發掘和宣傳力度,大力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為建設教育強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高高舉起信仰的旗幟

——追記全國著名中共黨史學家、毛澤東思想研究專家、我國中共黨史學科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鄭德榮教授

(上)

教育部追授鄭德榮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鄭德榮教授走了。

這個93歲的老人,一生致力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係研究工作,為國家為社會作出了卓越貢獻。

他是全國著名的中共黨史學家、毛澤東思想研究專家、我國中共黨史學科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吉林省優秀共產黨員,東北師範大學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北師範大學原副校長。

時代風雲,激盪變幻。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他追尋真理的腳步堅實而有力——

作為一名守衛真理的“紅色理論家”,他堅定地樹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把一生都獻給了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偉大事業。面對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不斷訴求,他筆耕不輟,始終以過人的政治膽識、巨大的理論勇氣去回應質疑,堅持用真理作為前行的座標;

作為一名勤奮創新的學者,他是中共黨史學科的一面旗幟,他把創新作為學術研究的不懈追求,潛心探索,精益求精。在67年的學術生涯中,他出版學術著作4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260餘篇,多項研究成果填補了學術空白,在海內外學術界享有崇高聲望;

作為一名默默耕耘的園丁,他堅守在教學一線,為人師表,甘當人梯,把自己的所思、所學、所想、所研、所得傳授給每一個學生。1986年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之後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33年來,他培養了49名博士生,培養的學生中多人成為中共黨史學科和毛澤東思想研究領域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成為社會各界領軍人才;

教育部追授鄭德榮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 在重病期間,鄭德榮依然筆耕不輟,和自己的學生討論學術論文修改意見。

作為一名品格高尚的世紀老人,他把“理想、勤奮、毅力、進取”作為座右銘,將信仰信念融入人生追求、學術研究以及教書育人中,生命不息、奮鬥不止。90歲之後,他仍然堅持學術創新,將研究方向拓展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上來,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理論成果。

“在馬言馬、懂馬信馬、傳馬護馬”。細數鄭德榮的一生,他用畢生的實踐詮釋了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偉大,彰顯了一名馬克思主義者的高尚情操。

斯人已去,他留下的不只是寶貴的真理和知識,更有不竭的精神財富!

“一開始接觸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就堅信不疑了。我一定要站在真理這一邊!”——對真理的渴求,讓鄭德榮堅定了自己的信仰信念

1926年,鄭德榮出生于吉林延邊,那正是列強入侵、戰亂四起的年代。少年時的鄭德榮先後在“奉天”和“新京”求學。目睹了日本人的殘暴統治,這讓鄭德榮體會到了亡國奴的恥辱和痛苦。一顆年輕的心靈總在拷問自我:“到底怎樣才能救積貧積弱的中國?”

真理的光芒是耀眼的。1948年,還在讀大學的鄭德榮從國統區投奔到解放區,進入東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前身)二部短訓班學習。在那裡,鄭德榮懂得了什麼是中國共產黨,看到了共產黨的幹部和群眾打成了一片,這些給鄭德榮留下了深刻印象。“公木先生是當時著名的詩人,是個大人物啊,他講《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時,用口語化講理論,既有真理性,又有吸引性,讓人入耳、入腦、入心。”鄭德榮在回憶錄裡說道。當時給他們授課的還有校長張如心等,用鄭德榮的話說就是:都是文化層次相當高的,都是有水平的人物。所以一開始接觸馬克思列寧主義,接觸共產黨的理論,他就堅信不疑,就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在短訓班,鄭德榮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他如飢似渴地研讀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述,在馬列主義中找到了人生奮鬥目標的答案,牢牢樹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信仰一旦樹立了就要一直堅持下去!我一定站在真理這一邊!”

1949年,鄭德榮轉入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本科學習,1952年提前畢業留校任教。當時,學校為了加強馬列主義4門課的教學工作,新建立了4個直屬教研室,鄭德榮被分配到了中國革命史直屬教研室任教,從事中國黨史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從那時候起,他把“理想、勤奮、毅力、進取”作為座右銘,刻苦鑽研,全身心撲在中共黨史的學習、研究和教學中。1953年,憑藉著優異的表現,鄭德榮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從此,他就與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併成為終身奮鬥的事業。

鄭德榮對事業無限忠誠,不因現實複雜而放棄夢想,不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真正做到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鄭德榮對事業無限熱愛,凡是和他有過接觸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熱愛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淳樸、真誠、坦率、明朗。所以,他始終堅持學習,孜孜不倦。他的學生每次到他家中,他都在書房讀書,他家桌子上、書架上,甚至床上,到處都是書。即使在大年三十晚上也要到教研室看書寫作。他就是這樣,幾十年如一日,深深沉浸在紅色理論的海洋裡。

作為教師,鄭德榮認為傳道、授業、解惑是三位一體的,而傳道應列為首位。今天的道,是以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之道。所以,他將多年教學和研究的收穫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把自己對黨的事業執著追求的心得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從中學習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真諦。他經常對學生說,不僅在業務上要使自己成為國家的高級人才,而且在政治上應使自己成為共產主義戰士,不管在什麼樣的政治風浪中,都要始終堅持堅定的政治方向,站穩立場,保持高尚的共產主義情操。

多年來,鄭德榮不僅勤學不輟,還堅持創新研究,著述頗豐,他編寫教材,出版專著,並通過這些理論成果,把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傳播得更為廣泛。改革開放以來,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鄭德榮提出了很多新論斷。他的這些學術觀點與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建設密切相關,與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緊密相連,更與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高度一致。

在鄭德榮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的博士生邱瀟一直陪在左右。“鄭老師對黨有著無限的忠誠,他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名黨員,在方方面面總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邱瀟說。

一件件小事被他的學生和同事翻了出來。

1955年,鄭德榮因公到西安出差,想借此機會看一看大雁塔,就利用週日乘車前往,下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這張4分錢的車票撕掉。他是怕和其他的車票弄混了,報銷出現問題。

政法學院黨委書記齊仁慶說,有一次,鄭德榮的親屬想用他的醫保卡買點藥,卻被鄭德榮嚴厲地訓斥了,“公私分明,黨員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能隨便開這個口子。”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中,鄭德榮一直被結腸癌折磨著。可就是這樣,他也很少缺席過政法學院的黨支部活動。考慮到鄭德榮的身體情況,很多同事勸他不用親自出席活動,讓學生代替參加就好了,可鄭德榮堅決不同意:“參加黨支部活動,這是一名黨員的基本職責。”

政法學院團委書記吉喆說:“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病榻上的鄭老師心裡只有黨和科研事業。他告誡前來探視的弟子要‘不忘初心’……”

一個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但對真理的追求是沒有終點的。鄭德榮既是馬克思主義篤定執著的信仰者,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者,始終高舉旗幟跟黨走,窮一生而不悔。在他的人生中,始終閃耀著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光芒。

(中)

教育部追授鄭德榮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離開嚴謹求實,不稱其為科學;沒有探索創新,不稱其為研究”——他視學術為學者生命,視學問為終生事業

他是中共黨史學科的一面旗幟,把創新作為學術研究的不懈追求,潛心探索、精益求精。

為了掌握學術動態,鄭德榮教授堅持閱讀大量的學術期刊和報紙文獻,而且還記讀書筆記。學習成為了鄭德榮的日常生活習慣,而這習慣貫穿了鄭德榮一生的教研生涯。

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能創新。鄭德榮教授致力於中共黨史、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諸多領域進行了開創性研究,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學術思想與觀點。撰寫出多部填補學術空白的著作。國內研究毛澤東思想最早的一部專著——《毛澤東思想史稿》,就是鄭德榮與黃景芳、陳一華合著的,這部書是系統研究毛澤東思想的第一部專著,在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具有開拓性地位,修訂本被中共中央辦公廳確定為中央政治局委員理論學習的配發教材。東北師範大學的中共黨史博士點是全國高校最早的3箇中的一個,鄭德榮是這個博士點的奠基人。他的《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書影響也頗為深遠:首次提出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奠基人;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的真諦在於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淵源來自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兩方面。鄭德榮的《毛澤東思想概論》是最早一部創立概論體系的著作,至2015年9月已印刷13次。鄭德榮一生出版學術著作40餘部,撰寫、主編的著作在國家圖書館藏30餘種,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也均有藏書。

改革開放以來,每當課程改革的關鍵時期,鄭德榮都不遺餘力地提出富有創建的重要意見。他曾先後主編教材4部,所編教材層次多、檔次高、發行量大。鄭德榮的《中國革命史教科書》是供全國高師院校專用的教材;《中共黨史教程》是衛星廣播教材,榮獲吉林省課程改革與教學建設優秀成果獎;《國共政權十年對峙史》是國家教委“七五”文科教科書編選計劃項目,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全國徵訂的教材。《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被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推薦為全國文科通用教材,再版5次,發行量達百餘萬冊。

在學術論文中,鄭德榮匡正了傳統學術觀點,有些還開拓新領域或提出了獨到見解。他的學術研究主要是圍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中國革命若干問題等多個方面展開。他在學術界首次明確提出,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旗手和奠基人,是毛澤東率先吹響了“反對本本主義”號角,向全黨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任務,樹立了馬克思主義學風,並在實踐上開闢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樹立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範。他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出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特別是“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四個全面”戰略部署、“五大發展”理念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提出,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引下,開闢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教育部追授鄭德榮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 學習成為鄭德榮的日常生活習慣,並貫穿鄭德榮一生的教研生涯。

……

“樂以終身治學科研,悅以畢生授業解惑”——他畢生明師道、鑄師魂、講師德、懷師愛,用真情、真心、真誠,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的學生

作為東北師大黨史學科學術帶頭人,鄭德榮潛心育人,使東北師大黨史專業形成了一支力量較強、結構較為合理的梯隊,承擔了多層次的繁重教學任務和一些重點項目的科研任務,被學校確定為重點學科,成為教育部培養高校黨史、革命史教師的基地。由他主持的在原毛澤東思想研究室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毛澤東思想研究所,是以中共黨史學位點為依託,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系所結合的科研機構,也是全國高校成立最早、堅持時間最長、有較大影響力的毛澤東思想研究機構之一。在1991年國家教委組織委屬院校147個研究機構評估,毛澤東思想研究所名列第一。

“人生的最大欣慰和快樂,一是科研成果給人以啟迪,服務於社會;二是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鄭德榮看來,著書撰文和培養青年學生教師,都是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

鄭德榮致力於培養研究生獨立的科研能力。他引導研究生掌握前沿、吸收新成果、開闊視野、活躍學術思想,培養鑑別評析學術成果能力;引導學生閱讀文獻,紮根於第一手資料,打好堅實的專業基礎。

現在已經成長為教授的姜淑蘭,對導師鄭德榮的治學嚴謹記憶猶新。2008年,她與導師合作給《光明日報》撰寫了一篇論文,儘管文章不到3000字,但鄭德榮卻不厭其煩地修改了十幾稿;鄭德榮的學生、博士生導師高地仍然記得每次同學們和老師聚會,他都會把自己一年來發表的論文帶給大家看,往往有十幾篇之多。看到高齡的老師還在勤耕不輟,同學們都不敢稍有懈怠。

鄭德榮不僅對研究生的培養高標準、嚴要求,對自己的教學更是一絲不苟。由於學識豐富,他的教學善於聯想和富有啟發性,上課脫稿講授,使課堂生動深透,充滿了思想和新意。他還獨創了“提示、討論、小結、作業”四段授課法,使博士生處於課前獨立準備、課上獨立思考、課後獨立鑽研的良性循環之中,培養了博士生獨立思考能力;他實行“讀書、思考、討論、答疑、交流”的開放式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多思考、多提問,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多視角分析問題的能力。

鄭德榮尤其關心學生們在政治上的成長,他努力結合專業提高學生的政治鑑別力和政治洞察力,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鄭德榮常說:“人必須以德為帥,學黨史的博士生更要培養馬克思主義的黨性原則和道德情操。”正是基於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和極端重要性,鄭德榮把立德樹人貫穿於培養博士生的全過程,教育理念始終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同向同行。在每屆學生的第一堂課,鄭德榮都不會講授專業知識,而是進行寓意深刻、闡述精闢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學生牢牢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畢業時,還反覆叮囑學生要認真對待工作,堅持正確的人生態度。鄭德榮將愛國愛黨的家國情懷和黨性原則貫穿學生培養的始終,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的學生。

鄭德榮嚴師般的教導和慈父般的關懷贏得了學生們無限的信任和愛戴,也令學生們自覺地努力學習、成長成材。鄭德榮60歲之後開始培養博士生,30年間培養了49名博士生,培養的學生中多人成為中共黨史學科和毛澤東思想研究領域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成為社會各界領軍人才。

由於教書育人業績卓著,他獲得吉林省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省優秀教學成果獎等,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3年獲國家教委頒發的曾憲梓獎,並被授予省優秀教師、省師德模範、省榮譽優秀專家等榮譽稱號。

(下)

教育部追授鄭德榮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生命的意義在於奮鬥,通過努力奮鬥,你要能給他什麼意義,他就有什麼”——鄭德榮以身體力行的實踐詮釋了生命意義的更多可能

在大多數人心中,60歲本應是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年歲,但是鄭德榮卻以60歲作為人生新的起點,培育後學、資政育人、創新治學,在人生的後半程一次又一次勇攀學術高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追隨著鄭德榮嚴謹求實、勤奮求索的人生足跡一路回望時,他老而彌堅、終身奮鬥的精神品格,如出征號角給人力量,催人奮進……

走進東北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很多曾與鄭德榮共事過的老師還清楚地記得鄭德榮60歲時給自己立下的“宏願”:“我退下來後,要用10年時間,也就是到我70歲的時候,培養出10個博士,出版10部專著。”彈指一揮間,30多年過去了,鄭德榮已經超額完成了這些當年看似不可能的“規劃”。培養博士生的數量是計劃數的5倍,出版專著的數量是計劃數的4倍,此外還發表了200餘篇學術論文。僅僅是在80歲到90歲的10年間,鄭德榮的個人專著就達5部之多,而且還承擔國家項目3項,發表論文70餘篇。

老而好學,耄耋勃發。年歲的增長非但沒有讓鄭德榮的學術科研節奏放緩,反而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盤”,新見迭出,成就斐然。

74歲時,鄭德榮完成了吉林省委宣傳部宣傳文化基金項目《鄭德榮自選集》,收入選集的這些論文不僅涉及領域多、各成系列,而且有很多論文填補了學術研究的空白和匡正了傳統學術觀點,受到黨史學界專家的高度評價。同年還出版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書,該書是由教育部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叢》12卷之一,獲2001年國家圖書獎。76歲時,出版了《國情·道路·現代化》一書,該書是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審定的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週年百部重點圖書之一。黨史學家龔育之高度評價該書具有“跨度廣、容量大、視角新”“新意迭見、情感激揚”的特點,“堪稱集思想性、學術性、可讀性於一身的精品之作”。該書獲第六屆吉林省政府優秀圖書獎。77歲時,出版了《20世紀中國三次歷史性鉅變研究》一書……

70歲以後,他撰寫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兩次歷史鉅變比較研究》一文入選全國紀念新中國成立50週年學術研討會;《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實踐》一文入選全國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週年理論研討會;《中國特殊國情、特色道路與現代化》一文入選教育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週年學術研討會;《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歷史經驗——以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創立為視角》一文入選全國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理論研討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奠基人》一文入選全國紀念毛澤東誕辰110週年理論研討會;《發展是硬道理——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本質和規律的深刻揭示》一文入選全國紀念鄧小平誕辰100週年理論研討會……

2001年,鄭德榮以飽滿的政治熱情積極投身紀念建黨80週年活動。作為宣講團成員,他不顧盛夏酷熱,在長春、四平、通化等地作了12場宣講報告,受到廣大幹部群眾的熱烈歡迎;2002年11月,鄭德榮作為吉林省委學習十六大精神宣講團成員,為宣傳好十六大精神,他反覆研讀十六大報告,虛心參加省委組織的集體備課,並赴松原為全市幹部群眾作了長達3個小時的宣講報告,引起了強烈反響……

“我受黨的教育多年,畢生的追求就是用自己的所學為黨、為國家多作貢獻。”“要盡職盡責地培養高質量的人才,我自身就必須孜孜不倦,不斷上進。”這是鄭德榮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更是他一生馳而不息始終奮戰在馬克思主義教育一線的動力源泉。

教育部追授鄭德榮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 不忘初心,耄耋勃發,鄭德榮像戰士一樣堅守著陣地。

對科學研究的執著與熱愛,讓鄭德榮成為學術上的“常青樹”。

每當有人問起是什麼原因讓他畢生求索、沉浸於黨史研究工作中的時候,鄭德榮回答:“工作需要,就是我的志向。做什麼愛什麼,幹什麼學什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個人利益服從黨和國家利益,是銘刻在心的信條。”話語中飽含著鄭德榮對事業的執著與熱愛。

鄭德榮曾說:“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獻給黨和國家。”他做到了!他把黨史研究這份事業堅守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2012年末,鄭德榮患病住院做了一次手術,87歲的他只休息了三四個月,就又迴歸到學術科研工作中。

2013年,鄭德榮被確診為結腸癌,還患有腎結石。在腎結石手術後半年,又要做結腸癌手術。大家都擔心近90歲高齡的他是否還能經得起這樣的考驗?他卻開玩笑地說:“手術無非是像女性剖腹產一樣,在肚子割一刀,女子都能承受,何況男人?”

他總說:“每天也就吃藥,連針都不打,幹嘛不讓人看書做文章?這樣的靜養一點都不舒服。”到了後來,他強烈抗議,並讓學生從家裡給他捎去《鄧小平時代》《毛澤東年譜》等書,才稍微緩解了急迫的心情。

2014年春天,他病情出現反覆,在醫生的嚴厲叮囑下,他終於不得不給自己的工作做減法:上午辦公,下午休息。但就算如此,他每次在上午給學生授課時,總會得意地告訴學生,他清晨4點多就能起來備課,並且又開始構想新文章了。

2018年3月中旬,學校要準備一份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的論文,那時候鄭德榮剛出院,身體還很虛弱,寫字都沒勁兒,卻堅持在家手寫了9頁論文。然後他念,學生打字,用了一個多小時。其實那時他強忍著肺部的疼痛,卻佯裝沒事。

2018年4月17日,這時的他已經處於癌症末期了,癌細胞已轉移到全身,那種巨大的痛苦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但他心中卻還惦記黨的事業。有關部門對他寫的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的論文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那個時候的他已經在吸氧了,完全可以交給學生修改,但他卻拔掉吸氧管,讓學生念給他聽,邊聽邊提修改意見。

5月1日,也就是他臨終前兩天,他還在聽取學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心得體會。

……

5月3日,鄭德榮走了,走的時候沒有留下任何有關家事的遺言,最後一句完整的句子是“中國共產黨一定要堅持工人階級的領導”,最後一個完整的詞是“不忘初心”。直到他永遠地離開這個世界時,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他終生熱愛的黨的事業,仍是他畢生追求的馬克思主義真理!

廣其學而堅其守,存一息而不墮志。鄭德榮信念堅定,追求執著,學識廣博,治學嚴謹,為人謙遜,人格高尚,把個人融入時代,把研究融入生命,把創新融入學術,鍥而不捨,馳而不息。這就是一個學者的一生,這就是一名黨員的追求,這就是一種精神的光芒!

作者 | 劉懷 米韻熹 任爽 繆有銀 畢雪

來源 | 通訊整理自《吉林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