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界最高獎”:追了26年醫學謎團的他,成為溫州第一人……

“中國工程界最高獎”:追了26年醫學謎團的他,成為溫州第一人……

“中國工程界最高獎”:追了26年醫學謎團的他,成為溫州第一人……

溫州醫科大學近期可謂是喜訊不斷。

在世界大學排名中心(Center Fo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縮寫CWUR)發佈的全球61個國家的1000所優質大學的最新排名中,位列第804位,國內大學排名78位,躋身全球優質大學第一方陣。在浙江高校中,溫醫大緊隨浙江大學之後,在省屬高校中排名第一位。

而日前舉行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喝“三江水”的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教授榮獲第十二屆光華工程科技獎。這也是溫州首次有科學家獲此殊榮。

01、獲“中國工程界最高獎”的溫州第一人

先來了解下這個有著“中國工程界最高獎”之稱的光華工程科技獎。

這一獎項是由光華科技獎勵基金會設立,由中國工程院負責評獎。獎項設“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和“光華工程科技獎”兩項,每兩年頒發一次。

頒發對象,得是在對工程科技及管理領域取得突出成績和重要貢獻的華人工程師、科學家。

自1996年首屆頒發以來,先後已有來自機械、運載、信息、電子、化工、冶金、材料、能源、礦業、土木、水利、建築、環境、農業、醫藥、衛生等十幾個不同工程學科領域的264位頂尖科學家獲獎。

本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共有30位來自醫學、航天等工程界各領域的頂尖專家獲此殊榮。其中,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戰略科學家徐匡迪獲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獎金100萬元人民幣。李校堃與其他28人獲光華工程科技獎,每位獲獎者獎金20萬元人民幣。

“既感覺激動,因為這是同行對我工作的認可;但也是一種壓力,鞭策我把工作做得更好。”李校堃計劃,捐出這筆獎金在溫醫大設立“光華獎學金”,用於獎勵優秀學子。

近年來,基於在“生長因子”研發及應用領域的卓越貢獻,李校堃本人亦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產業化獎等重大科技獎項。

“中國工程界最高獎”:追了26年醫學謎團的他,成為溫州第一人……

201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02、凌晨2點的多研討會

“我來溫州是因為機緣巧合認識了一個人,十二年前的今天在溫州的一次學術會議上,結識了瞿佳老校長。”2016世界溫州人大會期間,作為發言嘉賓的李校堃談到了自己與溫州的緣分。

“中國工程界最高獎”:追了26年醫學謎團的他,成為溫州第一人……

在2016世界溫州人大會上發言

“瞿佳教授身上那種溫州人特有的智慧、包容和魅力令我印象深刻,在他身上,我見識了溫州人的智慧、果敢和一往無前的開拓精神。”李校堃深受瞿佳教授的誠意感動,毅然放棄了廣州一線城市的崗位,遠離妻兒來到溫州。

2005年,李校堃同意出任溫州醫學院藥學院院長,帶領5人核心科研團隊在溫州生根發芽。

經常到了凌晨兩點多,還能在大學城的路邊攤,見到李校堃和團隊一邊擼著串一邊開科研討論會的場景。越晚關門的排檔老闆,對他們越熟悉。

如今,李校堃的科研團隊早已壯大,聚集了海內外百餘位專家及人才,包括“國家千人計劃”、“浙江省千人計劃”等高層次人才,也培養了一大批醫學棟樑。

“中國工程界最高獎”:追了26年醫學謎團的他,成為溫州第一人……

李校堃坦言,在歷史長河中,在溫工作的這十幾年時光不過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對個人而言,卻是他人生的“黃金年華”。

有人說李校堃喝的是“三江水”:松花江水哺育了他,珠江水滋養了他,果實則收穫在甌越大地。

喝“溫州水”、幹“溫州事”、做“溫州人”,李校堃把青春獻給溫州,把科技成果應用在溫州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中。

03、追尋二十六載的醫學謎團

出生於1964年的李校堃,童年在陝西富平度過,成長於東北長春。

“兩歲時,最疼愛我的爺爺病重走了;在我小時候,母親因為肺結核受盡折磨,差點送了命。這些經歷讓我內心痛苦,卻也讓醫學在我心裡紮了根。在高考時,我選擇了學醫。”

1992年,李校堃考上中山醫科大學微生物與生化藥學博士研究生,同時兼任暨南大學生物工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正是這時,他的導師、暨南大學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林劍教授引領他走進了“生長因子”的研究。

“中國工程界最高獎”:追了26年醫學謎團的他,成為溫州第一人……

1992年的一個夜晚,騎著自行車回校的李校堃不慎衝入了校外一處遍佈岩石的深溝,面部著地,嚴重挫傷,需要縫合30多針甚至整容。

在床上輾轉反側的他,瞥見了放在桌上的幾瓶“鹼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噴霧劑”,這正是導師要他次日帶去進行動物實驗的試劑。

“當時我突然想到,我們正在研究的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可以修復創面,是不是可以用在自己身上。”

當時學界認為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可能會導致細胞過度增生,存在成瘤風險。國際上對其研究還停留在動物實驗階段,遠不敢用於人體臨床實驗。

不知道哪兒來的勇氣,李校堃最終還是在自己臉上用了。“噴了一會兒後,傷口就不大疼了;再噴幾次,傷口就不滲血了。”

“劫後重生”的親身經歷,李校堃和研究所大膽決策,開始在少部分臨床展開試用。經過6年攻堅,他的第一個、也是國際上第一個“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藥物——“貝復濟”噴霧劑於1998年誕生,經過相應審批正式面市。實驗表明,該藥能促進皮膚血管新生,保護皮膚神經及汗腺毛囊等皮膚附屬器件,進而主動促進創面修復,全面提高創面癒合質量。

“中國工程界最高獎”:追了26年醫學謎團的他,成為溫州第一人……

“生長因子家族浩如煙海,目前我們的研究對象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可是僅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就有23種,我們現有的研究只涉及一小部分,還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揭秘。”今年1月,他們又有了一項重大發現,論文在《Nature》雜誌上發表後引發國際關注。

李校堃追尋的“生長因子”應用之夢也遠未實現。“過去,我的科研成果只能在外地產業化生產,我一直希望能在溫州建立一個集生產製造、新藥成果轉化及MAH制度允許代加工於一體的生物醫藥產業群,讓生長因子的新產品在溫州投產。”

2016年,李校堃多方奔走,引進溫商資本聯合打造了溫州市生物醫藥協同創新中心,就是要在溫州創造一個“生長因子”的產學研王國。

李校堃

1964年2月出生,陝西富平人,現任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衛生部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來源|部分綜合溫州都市報、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