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五倍收益,平臺幣究竟是在割韭菜還是建生態

2017年,數字貨幣在“牛市”中迎來爆發,千幣齊漲,可“一幣一嫩模”的美夢才剛開始,2018年熊市的冷水就把人澆醒,“會所嫩模”變成了下海乾活。

而在熊市的哀嚎中,有一種幣殺出重圍,逆勢上漲,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它們就是交易所的平臺幣。

平臺幣的誕生很多程度上市因為很多人找不到數字貨幣上漲或者下跌的內在邏輯,而交易所,無論熊市還是牛市都是要賺錢的,只要有人炒幣,只要有幣市交易,他們就能掙到錢。

有一種邏輯是:哪怕是在熊市,平臺幣因為有分紅或者回購機制,本身具備造血功能,所以也成為理想的避險資產。一旦進入牛市,和券商股類似,平臺幣一般也會成為牛市的報喜鳥,發出牛市瘋漲的第一聲,成為僅次於比特幣的風向標。

平臺幣是交易所的尊嚴與底線,大的交易所有充足的資源與能力穩定以及抬升幣價,有的平臺幣通過定期的回購銷燬,來限制代幣的流通總量,來保持代幣幣值,有的平臺幣類似於股權憑證,可以定期享受分紅……交易所的暴利與強勢為幣價上漲提供了基礎的上漲邏輯。在一定程度上,平臺幣是具有保值功能的優質資產,平臺本身就是其落地項目,交易平臺的用戶量和交易量,是平臺幣幣價背後的強大保障。

平臺幣中,OKB、HT、BNB三國爭雄,各出奇招,頻繁上演暴漲神話。OKB,一個月的時間,5倍的收益,在幣市股市雙熊的市場環境下,很多投資者轉得盆滿缽滿。

然而在一片漲聲中也夾雜著罵聲,交易所投票上幣卻被質疑是割韭菜。

投票上幣,究竟是割韭菜還是建生態?三國爭雄,誰又能脫穎而出,打造數字貨幣交易所新生態?

一個月五倍收益,平臺幣究竟是在割韭菜還是建生態

投票上幣的內在邏輯

談到交易所,投票上幣始終是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在交易所眼中,投票上幣是建立交易所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投票上幣卻被質疑是交易所收割韭菜的工具——這裡的韭菜變成了項目方。

OKB在今年6月正式推出了自己投票上幣新玩法,除了傳統的免費投票上幣以外,新增加了投資上幣和流量合作上幣兩種方式。

為了杜絕出現空氣幣上幣,OKEX設置了投票上幣的兩大門檻:先由OKEX團隊審核,再由專業投資人審核,最後才由公眾投票是否上線。

具體規則上,用戶每投一票需要0.1個OKB,也就是說每一個OKB可以投10票。在投票結束後24小時內,平臺會將勝出項目所得投票支付的OKB全部退還給用戶。

若落選項目繼續參加下期投票,用戶可選擇繼續參與投票或手動退票;若落選項目不參與下一輪投票,則用戶投票全部退還。

在整個投票過程中是不需要消耗用戶手中的OKB的,而且用戶手中參與投票的OKB也不影響其參與“快樂星期五”活動。

不過,雖然是站在前兩家競爭對手的“肩膀上”推出的投票政策,但火爆的投票上幣依舊孕育出一片OKB地下黑市:持有OKB,有償投票。

為了上幣,項目方不得不再次撒金,只是這一次交易所不再是獲利者,而是項目方主動將“鐮刀”遞到了OKB持幣者手中,持有OKB等平臺幣在又有了新的價值“增值途徑”。

作為交易所生態鏈中的關鍵一環,投票上幣,是割韭菜還是建生態,是天堂還是地獄,皆系一念之間,人性總是禁不住考驗,交易所的生態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