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安天下」傳言說常吃魚腥草可能致癌?!是真的嗎!

「农安天下」传言说常吃鱼腥草可能致癌?!是真的吗!

權威醫學期刊《科學轉化醫學》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在亞洲地區,肝癌與馬兜鈴酸導致的基因突變密切相關。於是,有人據此稱因魚腥草含馬兜鈴酸,常吃可能致癌。

這是混淆概念的說法!

「农安天下」传言说常吃鱼腥草可能致癌?!是真的吗!

馬兜鈴酸主要代謝產物是馬兜鈴內酰胺-I。而魚腥草提取物中分離到的是馬兜鈴內酰胺-AII、馬兜鈴內酰胺-BII和馬兜鈴內酰胺-FII等3種酰胺類成分,與馬兜鈴內酰胺-I不是一回事。所謂“魚腥草致癌”的邏輯推論不夠嚴謹,認定結論有失慎重。

那麼您一定好奇——

馬兜鈴酸到底是什麼?毒性及機制如何?

根據Marie Stiborová等(2016)發表的研究性綜述表明,巴爾幹地方性腎病(Balkan endemic nephropathy, BEN)是一類特別的慢性腎臟疾病,該疾病常與上泌尿上皮癌( upper urothelial cancer, UUC)相關,且隻影響位於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馬其頓、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等多瑙河支流沿岸的農村居民。


據估計,上述地區有10萬人面臨BEN風險,而2.5人罹患此病。在過去50年,赭麴黴毒素A和重金屬的過量暴露,病毒感染以及微量元素攝入不足等被懷疑是導致該病發生的可能因素,然而直到近年來通過分子流行病學研究證實了膳食途徑攝入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 , AA)才是最大禍首。

《中國植物誌》第24卷描述,馬兜鈴科為草質或木質藤本、灌木火多年生草本,稀喬木。大約有8屬,600種,主要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以南美洲較多,溫帶地區少。我國除華北和西北乾旱地區外,全國各地均有分佈。馬兜鈴酸即是從馬兜鈴科天然植物中提取的與硝基菲羧酸結構類似的一類物質,馬兜鈴酸I(AAI)和馬兜鈴酸II(AAII)是主要存在的代謝產物 。


馬兜鈴酸I和馬兜鈴酸II的分子結構


「農安天下」傳言說常吃魚腥草可能致癌?!是真的嗎!

馬兜鈴酸I激活致癌及解毒途徑

「农安天下」传言说常吃鱼腥草可能致癌?!是真的吗!

通過上圖,我們可直觀瞭解馬兜鈴酸I激活致癌及解毒排洩的主要途徑及其相關性。

首先說說致癌途徑。該途徑與馬兜鈴酸I和馬兜鈴酸II代謝激活及DNA加合物形成有關,加合物為7 -(脫氧鳥苷--基)馬兜鈴酸I或7-(脫氧鳥苷-

-基)馬兜鈴酸II(分別為dG-AAI或dG-AAII);以及7-(脫氧腺苷-N6-基)馬兜鈴酸I或7-(脫氧腺苷-N6-基)馬兜鈴酸II(分別為dA-AAI或dA-AAII)。

馬兜鈴酸I和馬兜鈴酸II代謝活化及形成的DNA加合物

「农安天下」传言说常吃鱼腥草可能致癌?!是真的吗!

通過加合物的形成可直接誘導腎毒性,並經TP53酶促活化與DNA結合產生中間體導致隨後尿路上皮癌病變。

解毒途徑是馬兜鈴酸I氧化及還原代謝產物均在機體中通過吸收代謝途徑完成,最終隨同尿液和糞便排出。8-羥基馬兜鈴酸I是馬兜鈴酸I氧化去甲基化產物,被認為是解毒代謝物。馬兜鈴酸I被還原為N-羥基馬兜鈴內酰胺I,並進一步被還原為馬兜鈴內酰胺I或7-羥基馬兜鈴內酰胺I。同時,馬兜鈴酸I另一種代謝物為馬兜鈴酸Ia。

有兩個途徑可導致馬兜鈴酸Ia的形成:一是通過馬兜鈴內酰胺I去甲基化,二是通過O-去甲基化形成為馬兜鈴酸I然後還原為馬兜鈴酸Ia。

這些假設是基於體外厭氧條件下形成馬兜鈴酸I,而在有氧條件下則由馬兜鈴酸I形成馬兜鈴酸Ia。因此,組織體內氧濃度可能影響馬兜鈴酸I的硝基還原和O-去甲基化程度。在齧齒類動物尿液和糞便中發現的大部分馬兜鈴酸I代謝物為共軛物,如O-葡糖苷酸、O-乙酸鹽和馬兜鈴酸Ia的鄰硫酸酯,以及馬兜鈴酸IA的N-和O-葡糖醛酸類化合物。

同時有研究證明,赭麴黴毒素A與馬兜鈴酸I協同會增加遺傳毒性(即馬兜鈴酸-DNA加合物形成)並引起尿路上皮惡性腫瘤。與此相反,高濃度重金屬或鄰苯二甲酸酯聯合馬兜鈴酸I卻並未引起該協同聯合毒性效應的發生。此外,馬兜鈴酸代謝酶,如醌氧化還原酶 cytosolic NAD(P)H:quinone oxidoreductase (NQO1) ,人微粒體細胞色素P450(CYP)(CYP1A1/2、CYP2C9、CYP3A4/5等)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其激活了馬兜鈴酸I 形成DNA加合物的過程,而環境、遺傳等因素使得許多已知可代謝馬兜鈴酸的酶基因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並表現出多態性,從而誘導不同酶活性,最終導致雖然環境、攝入水平相同但癌症結局不同的命運。

總而言之,馬兜鈴酸I和馬兜鈴酸II是馬兜鈴酸的主要形式,其具有致癌和解毒兩種途徑,致癌途徑是形成DNA加合物dG-AAI或dG-AAII,以及dA-AAI或dA-AAII,從而誘導腎毒性及隨後尿路上皮癌病變;解毒途徑是形成一系列馬兜鈴酸I代謝物共軛物,隨後通過尿液及糞便排出體外。其中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能確定的是馬兜鈴酸已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列為1類致癌物。

那麼,您最關心的問題來了——

「农安天下」传言说常吃鱼腥草可能致癌?!是真的吗!

魚腥草是否含有馬兜鈴酸?毒性如何?

研究顯示,魚腥草中含有的是馬兜鈴內酰胺-BII、馬兜鈴內酰胺-AII和馬兜鈴內酰胺-FII(總0.016g/kg),尚未見含有馬兜鈴酸I、馬兜鈴酸II、馬兜鈴酸N-馬兜鈴內酰胺-I或7-羥基馬兜鈴內酰胺I等的但報道,因此顯而易見不能以馬兜鈴酸I機制完全類推;從細胞毒性來看,馬兜鈴內酰胺-I對腎小管上皮細胞具有一定損傷作用,MTT實驗結果表明HK-2細胞暴露於馬兜鈴酸I和馬兜鈴內酰胺I後,生長受到抑制。

因此,馬兜鈴內酰胺-BII、馬兜鈴內酰胺-AII和馬兜鈴內酰胺-FII是否有相應毒性及明確的機制,尚未明確,但是值得懷疑。但現有研究表明,魚腥草中含有馬兜鈴內酰胺-BII等部分生物鹼,具有一定藥理活性,可對凝血酶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產生顯著的抑制作用,加之有益黃酮類物質(莖和葉分別為18.75 g/kg和59.38 g/kg)的存在,當前的研究結果似乎更支持魚腥草的藥理及其功效。

從流行病學研究來看,根據北京大學王海燕教授等發表的全國性慢性腎臟病(CKD)橫斷面調查表明,我國CKD總患病率達10.8%, 相對於男性(8.7%),女性中CKD的患病率更高(12.9%),而農村(12.9%)和城市(10.5%)無明顯差異。從地域上來看,我國北方地區和西南地區的CKD患病率較高,分別為16.9%和18.3%,該結果考慮了年齡、性別、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病史、高尿酸血癥和經濟狀況等協變量因素。

從該結果來看,不能證明魚腥草與CKD直接相關,也不能證明西南地區CKD與魚腥草攝入有關,因為不食用魚腥草的北方地區CKD患病率也高達16.9%,與酷愛食用魚腥草的西南地區CKD患病率相差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初加工與收儲運環節質量安全風險隱患摸底排查與評估工作發現,辣椒粉儲藏不當因受潮會導致黴菌滋生,赭麴黴毒素A在其中檢出頻次較高。所以酷愛辣椒粉佐餐的西南地區消費者,聯想到攝入含馬兜鈴酸藥物協同赭麴黴毒素A會聯合誘導腎毒性及癌症,該地區CKD患病率高是否與此相關值得進一步研究。

總而言之,目前所有結論均不能直接證明“魚腥草具有腎毒性”,更不能直接認定“魚腥草致癌”。但就現有毒性評價數據的邏輯關聯及其合理性,並基於西南地區如此偏好食用魚腥草,導致膳食攝入較大等,應引起風險管理重視,同時也具有流行病學研究價值。

祖祖輩輩保留下來的飲食習慣

及部分消費群體明確的食用嗜好等,

構成了對食用魚腥草

不同的風險判斷及選擇。

所以,食用不食用魚腥草,

還是由您自己來選擇吧。

「农安天下」传言说常吃鱼腥草可能致癌?!是真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